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799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07-09

土豆情深

□赵祖禹

  土豆学名马铃薯,又叫洋芋、山药蛋、杨番薯等,我们毕节一带始终称为洋芋,属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高原地带的秘鲁、智利等地,人工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0—5000年,据说17世纪传入中国。现在中国是世界马铃薯总产量最多的国家,毕节市威宁自治县就是有名的南方马铃薯之乡。

  十多年前经常带女儿去小城郊外寻找化石,有一次在威宁花果山小溪拾得一块化石,7×6×5厘米大小,非常像一个土豆,表面还有大量虫眼,让我常常想起童年在杨家洼见到的那些被黄蚂蚁蛀蚀的本地洋芋,而今依然摆在我的书柜里。有机会找专家鉴定一下,如果真是土豆化石,那土豆的历史得改写,乌蒙山腹地就可能是土豆的原产地,“洋芋”一名就应当废除。

  说起土豆,我不禁忆起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艰难岁月。在我们毕节农村,一个壮劳力在生产队辛苦劳作一天还挣不到两毛钱,家家都有5、6个孩子,有的多到10个孩子,每年靠生产队分的几百斤稻谷和1000多斤玉米棒子艰难度日。好多人家除了挖野菜,就是拼命劳动挣工分,指望秋后尽量多分粮食。当时爸爸妈妈才30多岁,干完集体的农活,在距离我们家1.5公里的一个叫做杨家洼的山头开了块荒地,种点土豆充饥。

  今年在老家过年,我们家乡有在春节那天外出踏青(又叫游百病)的传统,这个春节晴空万里,我们三弟兄应老父亲要求陪同他老人家游了一遍杨家洼。站在山顶极目远眺,看得见东面几十公里外的金银山,北面的落魂台梁子和西南面的黑石坪大山。眼前数十株山茶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天空是如此高远而干净,远远看见故乡的那条河经过治理,河堤像一条灰白的带子逶迤向小河风景区延伸。春暖花开,感觉一年的疲惫随风而去,心灵倏然变得澄澈。故乡连绵的群山,群山之间隐现的错落有致的农家小楼,无不使人愉悦。

  三弟在草地上铺了报纸,把带来的卤菜、干粮、小酒、饮料一一摆上,我们席地而坐,边喝酒边散聊。父亲若有所思,指着旁边一片长满灌木的斜坡说,这就是当年我家开荒的地方。

  我的眼前瞬间浮现出40年前,7、8岁的我跟母亲在这里挖土豆的情景:母亲在前面挖,我在后面捡,那土豆真小啊!母亲说那是我们本地的老品种洋芋,长不大的,最大的也只有我童年的小拳头大(个别还被黄蚂蚁蛀空了,也许那时候这些可怜的小生物也正经受饥荒),好像挖好久都没有装满我的小背篓。

  1978年冬,我们公社好多人家都揭不开锅了,县里从威宁调来几十吨土豆救济。那些土豆像小山一样,就堆在区粮管所的晒坝上,四周派民兵日夜站岗,我们10岁左右同龄的一帮小孩远远盯着,十分眼渴。那土豆真大呀!最大的好像比我们班小个子刘老二的脑袋还要大!遗憾的是我们家在区所在地,计划中没有我们生产队的份,我们这帮肚子咕咕叫的小伙伴都只有眼福没有口福。在上学路上,我说“有朝一日要是有个工作,一定买来大堆的洋芋随便吃!”这句“名言”很快传开,让邻居谭老太婆心酸地笑话了很久。

  命中注定我与土豆有缘。

  1990年,从医学院毕业后,我分配到威宁自治县医院成为一名五官科医师。当时全县只有15个区卫生院,县城只有县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此外再无其他医院、诊所和药店,真正是缺医少药的年代。县医院是全县最大的医院,尚未开设急诊科。记得秋后的一个傍晚,我从当时作为菜场的街心花园买菜回来,发现一个满脸血污的人躺在医院大门口,痛苦地呻吟。一打听,原来是盐仓区高峰村的一个挖煤老二(当地人对在小煤窑挖煤人的称呼,略有歧视的意思),在煤洞里挖了一天煤,出来时因为饥饿和劳累昏倒在山沟,让石块把脸划破了。因为医院门诊晚上没有人值班,伤者只好在医院门口躺着,等第二天医生上班再治疗。

  我看见病人伤口里有许多煤屑和泥沙,如果耽搁下去肯定会感染,而且伤口太大,也不知道从山里赶到县城流了多少血,隔夜怕有生命危险。于是把病人扶到我们五官科,经清洗伤口,局部麻醉后,从面部到颈部共缝合50多针,前后花了近两个小时。可是病人只有借来的10块钱,当时县级医院清创缝合收费大约每针1.5元,没办法,只有免去手术费了!记得给他开了24片复方新诺明、36片甲硝唑口服预防感染,打了一支破伤风预防针,用了7.5元,留2.5元给病人和护送的人买点馒头吃,嘱咐病人隔日来换药,1周拆线。

  之后的一周,病人一直没有来找我换药,我度日如年。因为才参加工作两个月,没有好多经验,病人伤口污染重,流血多,营养差,害怕他伤口感染,有什么严重的并发症。到了第七天的傍晚时分,高原的秋天,北风呼啸,细雨绵绵,我独自在寝室守着一笼小火看书,突然传来一阵胆怯的敲门声。

  是谁呢?我可是个初来乍到的外地人,不会有什么亲戚朋友来串门。开门一看,正是那位让我揪心的病人!只见他头发上还流着雨水,肩上扛着一个大麻袋。

  “医生,我问了好多人,你这里太难找了!”也难怪,我这间寝室是实习医生宿舍,又是新来的年轻人,肯定好多人不晓得我。我将这位老兄让进屋里,一边给他找凳子,一边埋怨他不听医嘱,一次药都不来换。

  “早就想来了,医生,是手头不方便(经济困难的意思),才挨到今天,家里也没有什么东西,带点洋芋给你,都是家屋所出,不晓得你喜不喜欢?”全身湿透的病人坐下来,伸手烤火,由于衣衫单薄,竟有些发抖。

  “喜欢,就是太多了!”我说的是良心话,这七、八十斤洋芋从乡下带到城里,不知要费多大的力呀!我赶忙按照山区待客习惯给他倒了一杯包谷酒。

  “不多,这是我们本地的粉果洋芋,好吃得很,要是喜欢,吃完我又给你送来!”

  这是24年前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让我欣慰的是,病人那缝合了50多针的伤口居然完全愈合,由于用了眼科缝线,几乎看不出明显的疤痕。那个冬天,我尽情享用这堆承载着医患情感的土豆!至今我仍心存感激:一袋土豆,让我发现这里缺医少药,做一个好医生必将大有可为;一袋土豆,让我发现被外面称为去不得的地方,竟然民风淳朴,各族群众心地善良!一袋土豆,让我在威宁自治县医疗战线工作了21年,诊治病人近20万人次,度过了人生最美好、最充实的岁月。

  从来没有想过,平平常常的洋芋,与我的人生联系这么密切。在威宁工作期间,生活中总有土豆的身影,煎、烤、蒸、煮、炒、凉拌,百吃不厌!冬天早上放两个在回风炉里煨熟,佐以现烤的罐罐茶,那绝配于舌尖上的感觉,包你一天精神,回味无穷!如果是我下厨,我喜欢做有折耳根蘸水、麻辣味的土豆条,还有混入现炸的油渣和撒上苦蒜苗的老奶(nai)洋芋(就是土豆沙拉)。位于威宁至云南昭通102省道上的观风海镇附近,一个叫做七里半的地方,有两个老太太常年风雨无阻烧土豆卖,多少年过去了,无论是往返于云南贵州的风尘仆仆的旅人,还是外出打拼归来的本地人,老老少少都喜欢在这里停车买土豆吃。那弥散于云贵高原、穿透时空的,用柴火烧出来、留有淡淡松香味的洋芋气息,我总固执地认为那就是乡愁的滋味。

  出身贫瘠山野的土豆,气节坚贞,一直身体力行为廉政文化建设作贡献。没有吃过烤土豆的人,不知道什么是“烫手的山芋”!人的一生中拿起太烫手、放弃又可惜的东西太多,什么难题该拿起,是一种担当;什么好事该放下,是一种智慧。毕节作家韩秉明先生在《黔西北》诗中有“一吹二捧三拍的手段献给大山的骄子默默无闻的洋芋”的句子,非常形象地描写了吃火烧土豆的动作,对社会不正之风予以辛辣的讽刺。现在城里到处都有烧土豆卖的摊点,烤熟、去皮不必亲自动手,只是没有那番因烫手而吹吹拍拍的体验,感受不到烧土豆的真味。

  土豆处事低调,始终以下里巴人的身份现身。因为喜爱,在我心里,它与大米、包谷没有什么不同。有一年在贵阳花溪参加急诊医学学术会,会议要求着西装,害得我现买西装穿了去,结果领带扎偏了,报到时有位女代表小声说:“哼,马铃薯再怎么打扮也是个土豆!”有时我就想,在茫茫宇宙,人只不过是一粒微尘,如果像一枚土豆,平凡、健康、卑微而快乐地活着,同时又能为社会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该是多么幸福的事!

  马铃薯作为“十全十美”的营养产品,脂肪含量低,含有人体必需的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元素等,一个3两重的土豆含有10个苹果的维生素C,2个胡萝卜的维生素A,4个香蕉的钾,4个草莓的花青素,热量低,如果长期食用马铃薯主食,营养更科学均衡,有利于控制体重增长。祖国医学认为,土豆性平,有和胃调中、健脾益气、强身益肾的功效,防病治病效果突出。法国人亲昵地称土豆为“地下苹果”,俄罗斯人称它为“第二面包”,足以说明人们对土豆的喜爱。

  联合国粮农组织早就将马铃薯列为四大主粮之一,最近农业部称我国将启动土豆主粮化战略,推进把土豆加工成馒头、面条、粉丝等主食,未来土豆将成为稻米、小麦、玉米之外的第四大主粮作物,为人类生存作出重大贡献的土豆终于有了个名分。

  一枚小小的土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见证了多党合作参与毕节试验区决战贫困、改革发展、同步小康的历程,我真是没有爱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