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799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07-09

蹲得下 留得住 干得好

——织金县精准选派“第一书记”助力同步小康侧记

□杨志鹏 安振中

  今年以来,织金县在选派“第一书记”工作中,注重从“选”、“育”、“管”、“留”、“用”等方面入手,突出在“精准”两字上做文章,确保“第一书记”真正选得准、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有力助推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选人精准,让工作更务实了

  “各单位选派‘第一书记’要从没有农村工作经历、发展潜力大的优秀年轻干部和新提拔的干部中优先选派。”在“第一书记”选派工作动员会上,织金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黄克卫对选派标准作出了硬性要求。

  织金县在“第一书记”选派工作上,坚持按需选人和按质选人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虑选派单位特点和工作优势、选派对象能力素质和专业特长与派驻村之间的关联性和匹配度,按照“党政干部到难村、经济干部到穷村、政法干部到乱村、技术干部到产业村、改非干部到原籍村”的原则,从县直机关、事业单位选派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和热心农村事业的优秀年轻干部和新近提拔的党员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同时,鼓励工勤人员、离退休干部、改非干部到村任职,确保“第一书记”选得出、用得上、干得好。目前,该县333个贫困村333名“第一书记”全部选派到位,其中处级干部2名,科级干部83名,优秀年轻干部248名,实现贫困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民族地区村全覆盖。

  培训精准,让能力更出色了

  “这个培训太及时了,内容非常丰富、针对性强,为我们到村开展工作指明了方向!”八步街道土锅村“第一书记”李道勇在任前集中培训会结束后感慨连连。

  针对选派的“第一书记”农村工作经验缺乏、做群众工作能力不足等问题,织金县将“第一书记”教育培训纳入村干部培训计划,整合县委党校和干部教育培训资源,采取专题培训的形式,从选派“第一书记”的重要意义、工作职责、工作方法、纪律要求及督查考核等方面对全县333名“第一书记”进行“岗前辅导”,切实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明确工作职责,确保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引导他们在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维护和谐稳定,为民办事服务和提升治理水平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同时,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邀请优秀“第一书记”现身说法讲经验、谈体会,用身边事感染身边人,增强了“第一书记”开展工作的信心和决心。目前,该县已开展集中专题培训2期,培训“第一书记”800余人次,切实提升他们履职尽责能力。

  管理精准,让作风更严实了

  “除了明察暗访,县委组织部每天都采取打“第一书记”本人、所在单位、任职村支书、所在乡镇(街道)党委书记及组织委员电话的方式对我们到岗到位和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核实,只要其中一人提供情况与其他人不符,说明我们‘第一书记’工作开展不实!”提起灵活多样的督促管理方式,织金县许多“第一书记”感触颇深。

  为调动“第一书记”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织金县将“第一书记”工作纳入年度党建工作考核和派出单位目标绩效管理考核内容,对派出单位、乡镇(街道)、任职村和“第一书记”实行“捆绑”考核,定期或不定期采取明察暗访、实地查看、电话抽查等方式对“第一书记”在岗在位及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考核,对工作成效不明显、群众满意率低的“第一书记”进行通报批评,造成不良影响的及时调整,且年度考核不能评为“优秀”等次;对工作表现突出、群众满意率高的“第一书记”进行表彰,优先提拔使用。目前,该县已组织集中督查1次,电话抽查400余人次,并对工作落实不力、工作成效不明显,综合排名后5位的乡镇(街道)和县直部门进行全县通报批评。

  服务精准,让信心更坚定了

  “除了领取原单位工资,还提供驻村补贴和交通补助,解决工作经费,没有了后顾之忧,我自然要认真开展工作!”得知担心的后勤服务保障得到解决后,许多“第一书记”对今后工作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为确保选派的“第一书记”蹲得下、留得住、干得好,织金县从关爱生活和关注工作等方面入手,积极为“第一书记”提供后勤服务保障,在确保“第一书记”原职务、职级、工资待遇等不变的情况下,为“第一书记”提供生活补助和交通补助,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为妥善解决“第一书记”食宿问题,该县还以开展“一核多元”农村基层组织服务体系建设为契机,按照“十个一”(一面国旗、一块值班服务公示牌、一套办公桌椅、一套电脑、一台电视、一部说事电话、一批文件柜、一间食堂、一个火炉子、一个卫生间)标准,切实改善“第一书记”工作和生活条件,让“第一书记”安心扎根基层,贴心服务群众。同时,派出单位还按照每村10000元的标准为“第一书记”提供工作经费,帮助解决任职期间自身无法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为“第一书记”开展工作提供支持。

  帮扶精准,让群众更满意了

  “现在路修通了,水连通了,产业发展起来了,我们的生活也富裕了,这些都得感谢杨书记啊!”后寨乡大炉塘村村民每次谈起现在的“幸福”生活,不得不提到“第一书记”杨光明。

  为确保“第一书记”发挥作用,织金县要求“第一书记”立足村情实际,紧紧围绕基层组织建设、精准扶贫、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稳定、为民服务等方面开展工作,并充分利用自身部门和人脉优势,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等扶持,帮助任职村完善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县检察院选派后寨乡大炉塘村“第一书记”杨光明协调资金20余万元修通长达5公里的通组公路,并协调解决100余名村民的就业问题,人均工资达5000元以上;县督办督查局选派珠藏镇骂丫村“第一书记”协调资金帮助该村发展了500余亩“驻村林”,将为当地群众带来近3000余万元的经济收益。目前,该县“第一书记”已走访群众50355人次,培训党员群众10304人次,帮助谋思路出点子623条,协调解决资金1248.77万元,解决困难问题371个,协调项目23个,办实事好事1097件,化解矛盾纠纷507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