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1785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06-12

睛隆茶产业发展的助推者

——记晴隆县高级农艺师卢其明


□本报记者 蒋兴华


  在省政协组织有关专家调研晴隆古茶籽化石博物馆建设的活动中,记者发现,卢其明很吸引大家的眼球。之所以被关注,并不是卢其明是古茶籽化石的发现者,而是他对晴隆茶产业发展的助推。

  卢其明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横县花茶之乡,1956年8月,他考入贵州省遵义农业学校茶学专业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晴隆县农业局工作。

  许多人告诉记者,多年来,在没有经费、没有人员的艰难情况下,为了晴隆县的茶产业发展,卢其明几十年来坚持开展野生茶树资源的调查。他走路靠双脚,饿了啃点干粮,渴了喝口泉水,通过对晴隆县境内茶树的分布、植物性状,生长习性和发育规律进行鉴别、分析、记载、整理,他发现了晴隆大苦茶、红药红山茶、红花瘤果茶、大树茶、白花大金果茶、虫茶等新的茶树品种品系,对贵州茶叶种类的科学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

  记者了解到,1980年7月13日,卢其明和陈明学、罗永凤三人从晴隆出发走砚瓦过廖基经西社到箐口,再次登上云头大山,开展对野生古茶树的调查。在山上攀登的过程中,卢其明边走边仔细观察,不时用拐杖敲打脚下的石头、泥团,无意中发现了古茶籽化石。凭着多年来的经验,卢其明认为这块化石很有价值,便寄给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刘其志和林蒙嘉两位老专家。刘其志当时是我省高级农艺师,中国茶叶学会品种分会理事,贵州茶科所品种研究室主任,林蒙嘉也是我省对茶有研究的高级农艺师。两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看到这件似茶籽的石头后,并没有擅作结论,火速赶往晴隆实地考察,作了初步鉴定后,只初步认定是古茶籽化石。接下来,卢其明又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奔走八方,送贵州地化所、地质研究所、中山大学、南京古生物研究所众多学者专家鉴定,历经30余年,终于确认为第三纪末第四纪初距今200—500万年的古生物四球茶茶籽化石。

  记者采访得知,在晴隆工作的几十年间,为不断探索茶叶的生产加工及开发,卢其明先后建立了晴隆县沙子、箐口、瘳基、文风、大厂、砚瓦、菜子、地久等茶厂(场)。经过数十载风风雨雨,晴隆部份茶场至今仍产销两旺,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如沙子茶场从原来的240亩发展现在的8000余亩,箐口茶场320亩发展到现在的4800余亩,大厂茶场125亩发展到现在的6500余亩,文风茶场97亩发展到现在的2800余亩等,这些茶场为晴隆县茶叶产业发展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30余年的工作中,在不具备加工生产条件和没有技术基础的情况下,卢其明借鉴先进茶区的经验进行尝试,通过不断改进加工设备和提高加工技术,全县茶叶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自红茶试制成功后,卢其明采用畜力传动木质揉捻机生产晴隆首批功夫红茶,带动了后期建立起来的茶厂(场),掀起了社社、村村兴办茶厂(场)的高潮,同时在很短时间内建立起相当规模的厂(场),手工研制开发的“绿凤凰”绿茶产品,为晴隆系列绿茶产品开发开创先河,其茶叶品质极佳,具有“滋味浓厚鲜爽,栗香持久,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完整嫩绿”等特点,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在全国首届农业博览会上评比摘得金、银、铜奖。

  与此同时,卢其明通过举办各种现场培训会、技术培训班等形式,发挥二传手的传、帮、带作用,使晴隆县茶叶技术队伍得到不断发展壮大,从70年代数人到现在,他培养了上千人,为晴隆茶叶振兴和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由于卢其明默默无闻的工作和无私奉献,他被推选为贵州省第六、第七届人大代表;是贵州省委组织部撰写的《生命在异乡闪光》87位异乡优秀科技工作之一;多次获得黔西南自治州委、州人民政府授予“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晴隆县委、县人民政府政授予“科技拔尖人才”荣誉称号。

  作为晴隆县茶叶产业协会的顾问,已进入古稀之年的卢其明,仍时时关心着晴隆茶产业,并为晴隆茶叶产业的发展贡献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