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13条措施帮企业“走出去”
贵州精准发力促外向型经济稳增长
本报讯(记者 田锦凡)近日,贵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13条措施》,充分发挥质检职能、强化企业帮扶,力促贵州省外向型经济稳定增长。
提升贵州产品和品牌影响力,助推贵州特色农产品走出国门。全面支持贵州茶叶、白酒、辣椒酱、打火机等优势产业发展;积极动员农业集聚地、产业聚集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等各类园区参与质量安全示范区、品牌示范区创建活动,发挥示范区品牌效应。依托技术、人才优势,争取培育5个以上贵州特色产品申报生态原产地产品;抽调人员加强技术指导,发展建成3家以上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增强贵州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组织开展专题技术培训,培育创建出口工业产品示范企业,带动贵州出口企业质量提升,加快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
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经验,实现区域一体化作业。依托地方电子口岸公共信息平台,参与“长江经济带”检验检疫一体化建设,逐步实现以“三通、四放、五统一”为主要内容的检验检疫通关业务一体化新模式;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大力支持贵州创建中国瑞士自由贸易示范区各项工作;指导帮助企业用好优惠政策,规避欧盟贸易壁垒,拓展国际市场。在全省检验检疫系统建立内部“三互”机制,对辖区检验检疫业务流程进行再造,通过联合联动实现检验检疫区域一体化作业;推进检验检疫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形成“通报、通检、通放”,达到贵州检验检疫区域一体化“三优”目标;加强贵州辖区“关检”合作,加快推进“三个一”、“一机两屏”建设。
优化行政审批程序,贴身服务延伸职能。简化出口食品农产品企业检验检疫注册、备案等管理环节,推行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审批合并核销和低风险出入境特殊物品分批核销等便利化措施,实现出口玩具“风险管理、合格假定、后市场追溯”快速放行模式;延长动植物检疫许可证有效期,降低检验检测认证市场门槛。根据各地检验检疫需求,组建工作组(队)深入一线收集问题、困难及意见建议,将检验检疫服务送到地方、企业手中,真正做到重点突出、点面结合。组织开展辖区收费项目清理工作,规范与检验检疫有关的收费行为,全面清理规范行政审批涉及的中介服务事项,坚决取缔依托检验检疫行政权力提供强制服务、不具备资质、只收费不服务的“红顶中介”;严格落实暂停征收出口商品检验检疫费政策。
从产品检验向企业监管转变,为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建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出口商品检验监管机制,实现检验监管重点从产品检验向企业监管转变;加强进出口企业检验检疫信用管理,对信用等级高的企业给予更优惠的便利措施;推动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同标同线”生产,鼓励企业获得HACCP认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打击假冒伪劣违法行为,努力营造国际化、法治化的外贸环境。充分发挥认证认可技术支撑、服务发展的优势和桥梁作用,力推检测认证结果采信和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标准、方法互认;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和检验能力,为提质增效、结构调整特别是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
扩大直接进出口产品种类,引导跨境电商健康发展。实行“前推后移”检验监管机制,重点支持紧缺资源、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重要零部件进口;深入推广“一厂一策”、专人服务政策,支持重点、大型工程进口业务,推动机电产品整机进口;抓好检验检疫指定口岸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扩大经贵州直接进口产品种类。支持跨境贸易电商等新兴业态发展,参与跨境电商平台建设,建立完善跨境电商经营主体及商品备案管理等检验检疫措施;支持国际性会展活动健康发展,为保障贵州检区国际性会展活动参展品的质量、安全和参观者的卫生、健康做好服务。
提速通关“即检即放”,协助企业境外维权。逐步实现报检、监管、放行全程无纸化,扩大检验检疫证书国际联网核查范围,实行“即报即放、即检即放”模式,实现签证放行“前推后移”;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支持贵阳、贵安综保区等特殊区域健康发展,配合开展遵义综保区申建工作。开展出口企业遭国外技术措施影响调查,加强主要贸易国别技术法规和贸易政策研究,指导企业有效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利用与主要发达国家建立的消费品和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及农产品检验检疫通报机制,协助企业境外维权,帮助企业减少损失;加强企业培训,支持企业参与国际规则制修订活动。
贵州检验检疫13条措施
创新监管方式,实现互联互通;发挥职能优势,服务区域发展;突出提质增效,提高通关速度;推进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深化模式改革,维护市场稳定;服务开放战略,扩大出口市场;优化进口环节,服务进口贸易;抓好重点产业,培育贵州品牌;培育竞争优势,提升质量水平;创建良好环境,支持新兴业务;延伸服务职能,实现贴身服务;清理收费项目,实施优惠政策;提供技术服务,加强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