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养蜂人酿造的幸福生活
□陈礼杏 吴高桢
孟夏时节,草木茂盛,繁花点缀着青山绿水,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远远的,就看到通往锦屏县偶里乡皎洞村的公路旁兰世桥养蜂的小木房,小木房的周围,一个个蜂箱整齐有序的排列着。
这是兰世桥5个中华蜜蜂(简称中蜂)养殖场中的一个,其中,地芽村、皎洞村、高磉自然寨各有一个蜂场,八腊村有两个,他养殖的蜜蜂为中华蜜蜂,目前,他共养殖有180群中蜂。
兰世桥是偶里乡八腊村人,靠养殖中蜂为生,从1972年开始养殖,至今已经养蜂43载,他所养殖的中蜂产的蜂蜜品质好、香味浓郁,顾客都很喜欢,从来不愁销路。
农民有着勤劳朴实的优良传统,与蜜蜂的结缘是因为兰世桥对蜜蜂勤劳工作的喜爱,1972年,兰世桥在敦寨镇供销社看到了当地蜂农养殖的蜜蜂,心中对蜜蜂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当即决定饲养蜜蜂。
“我从小就对昆虫感兴趣,特别喜欢蜜蜂,看到它们在蜂巢进进出出,不辞辛劳的采蜜,酿蜜,心里就是高兴的。”兰世桥说,他当年就购买了3箱蜜蜂开始了养蜂生涯。
饲养蜜蜂是一项技术活,要了解蜜蜂的习性和预防蜜蜂病虫害,才能让蜜蜂健康成长、出好蜜。1976年,兰世桥的中蜂染上了中蜂囊状幼虫病,辛辛苦苦发展的30群中蜂只剩下了半群。
“这是对我最大的打击,当时,我从饲养蜜蜂的书上学到了治疗中蜂囊状幼虫病的疗法,采用氨基比林对蜜蜂进行喷洒治疗,但效果不大,喷洒上去不久,蜜蜂身上就变黑了,寿命变短,几天就死了。”兰世桥现在谈起死去的蜜蜂,还是心有余悸。
面对空荡荡的蜂箱,兰世桥欲哭无泪,他捡起死去的蜜蜂挖了个坑埋在土里,决心进行中蜂囊状幼虫病试验治疗,解决中蜂饲养中的难题。
兰世桥的床头放着《养蜂科技》、《蜜蜂杂志》等养殖蜜蜂的书籍,通过不断的钻研技术,找到了治疗中蜂囊状幼虫病的方法,通过寻找和培育抗病能力强的蜂王蜂群,果断剔除生病蜂群,他的蜂群逐渐恢复了健康。
到1984年,兰世桥的蜂群又发展到了40群以上的水平。同时,他还在《养蜂科技》、《蜜蜂杂志》等刊物上发表了《南方中蜂秋繁群势初探》、《浅谈“中囊病”侵袭前后的应急措施》、《中蜂如何收好冬蜜》等多篇理论性文章,将自己的养蜂心得分享给其他蜂农。
在兰世桥的带动下,周围的农户都养起了中蜂,八腊村家家户户都有了蜂场,成了这一带的蜜蜂村。
“今年又有蜂农跟我订100箱蜜蜂,我现在还不敢答应他们,怕分不了那么多。”因为兰世桥养殖的中蜂抗病能力强,成了周围蜂农最喜爱的中蜂群,去年,他就卖了50群左右的中蜂。
兰世桥对蜜蜂这种小精灵爱护有加,他用水泥给蜜蜂浇灌了“新房子”,每隔几天就要去管理蜂群,看看蜜蜂有没有生病,蜂王在不在家,要是蜂蜜不够的话,就添加点饲料。
“蜜蜂这种生灵是有灵性的,你去查看蜂箱的时候要手脚轻柔、慢、稳,一般他就不会蜇人了,如果蜂王走丢了,或者到了分蜂的季节,这个时候,它们就比较烦躁,容易蜇人。”兰世桥说,“被蜜蜂蛰了也不要害怕,蜜蜂的蜂毒还能治病,对治疗风湿病还有一定的效果。”
“你看,这个大的是蜂王。”兰世桥打开一个蜂箱,看见很多工蜂围着“蜂王”转。他说,每只蜂箱里仅一只“蜂王”,工蜂们要把采来的花粉、蜜、酿出的王浆贡献给“蜂王”,并且帮助“蜂王”清除垃圾。“蜂王”是蜂群的首领,它负责繁衍后代,每天会繁殖出很多小蜂卵放在卵巢里。
兰世桥最敬重的还是工蜂,夏季里,它们辛苦忙碌生命却只有40天左右,冬天里也只有几个月,每天往返采蜜要飞几百公里。
靠着养蜂赚取的财富,兰世桥供4个孩子读大学都没有经济上的压力,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成了人们争相学习的榜样。
“2014年,我预计能收入15万元,但是因为天天下雨的原因,野桂花绝收,收入减少了,但也收入了8万多元。”现在,兰世桥的冰箱里还存放着前段时间采收的蜂蜜。他说,再过十多天,蜜蜂开始采收夏蜜,就可以出蜜了。
兰世桥跟我们算了一笔账,一般情况下,一群蜜蜂一年可以产蜂蜜6公斤左右,每公斤80元左右,可收入480元,200群蜜蜂就能收入96000元,加上卖给其他蜂农的蜂群,一年最少能收入10万元。
养蜂改变了兰世桥的生活,蜜蜂带给他的不仅仅是蜂蜜,还有身心的愉悦。他说,养蜜蜂的工作量不大,熟练的蜂农管理一群蜜蜂只需要查看2分钟,管理180群蜜蜂,一年下来只需要100个工作日就够了,其他时间还可以做做田地里的活路,很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