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掘”与“小明珠”
□本报记者 董 瑶
走进盘县普古乡博掘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一个看似奇怪的情景让人眼前一亮,一面,100多名妇女在各自岗位上忙个不停;另一面,几十名牙牙学语的幼儿正在老师的陪伴下愉快地歌唱。而它们的创办人,都是任超。
“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不同,方式也会不同。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它并不会一帆风顺,遭遇挫折在所难免,但只要怀有梦想就能走出困境,就会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28岁的任超,年轻却又历经风雨。
有志青年 命运多舛
2005年,正值花季的任超,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原因,不得不离开校园,辍学在家,帮着父母分担家里的农活,担起作为长子的责任。一年后,任超进入一家私业煤矿,参与井下一线挖煤工作,“每餐有人送饭到井下,虽能吃上一口热饭,但巷道里面有大量的煤灰,煤灰就成了每天我们碗里的另一道‘菜’” 。任超苦笑着说。
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能吃苦耐劳的任超被管理人员看重,从井下一线转移到了地面工作,负责库房管理的工作。但是,“外面世界那么大,还有很多我不知道的东西”。就这样,2011年,任超毅然决绝辞去了煤矿的工作,独自提上行囊,打算出去闯闯。
离乡背井的他来到了浙江打工。可是,仅有高中文凭的他在这个繁华城市四处碰壁,仅在浙江呆了一个星期,他就返回了离家乡较近的城市,做起了物流搬运工。时间又过了一年,任超带着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回普古乡做起了饲料代理,并买了一个二手的小货车,到各个村子挨家挨户的推销、叫卖自己的饲料。虽说自己当起了老板,可是,基本上没有什么利润可言。屋漏偏逢连夜雨,为贴补家用,在建筑工地上当警卫的父亲发生意外,当场死亡,母亲一度伤心欲绝,郁郁寡欢,“当时觉得,生命中的所有磨难全都排山倒海地向我涌来。”任超说道。
柳暗花明 创办微企
现实的残酷,文凭的限制,父亲的突然离世……让任超下定决心,要考取一个大学文凭。经过努力,他考取了贵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在校期间,一次机缘巧合的机会,任超了解到了扶持微型企业的政策,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参加了盘县红果的微型企业SIYB培训班。在经过多方的考察之后,任超和三个朋友共同投资100余万元,在普古乡创办了第一家电子科技公司,也就是博掘电子科技公司。
“公司以生产扁平马达转子为主,扁平马达是微特电机的一种,在工业、民用、军事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现代化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应用中,已成为必不可缺少的元件。由于手机的趋势是超薄型化,市场对扁平马达的需求会大幅增加。”任超说。
破解难题 稳步前行
“我们把当地在家务农的妇女聚中起来,通过培训,制作扁平马达,实实际际解决了当地102人的就业。”任超说。但不久后,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了面前,因家中的小孩无人照料,大部份员工纷纷选择离职。为更好地带动村民发展,同时也为了解决公司人员问题,经深思熟虑之后,任超决定以公司名义申请创办了“小明珠幼儿园”,帮助妇女们解决孩子的问题,让员工们能集中注意力把心思放在生产上。
“幼儿园的创办,不是敷衍了事的简单解决孩子的照料问题,我们请了专业的幼儿老师,优化环境,形成制度,保质保量地开展学前教育。员工们也感到很满意,孩子得到了很好的照料和教育,员工们也能增加家里的收入,很多老员工陆续回来上班,新员工也慕名而来。”任超说。
据了解,现在,博掘电子科技公司通过高薪聘请技术性人才和对设备的多方位改进,目前已达到年产1100万件电子元件的产能,2000余万元的年产值,解决当地就业200人。
“因为产品物流的需求,今年,公司还加盟了‘中通速递’,在解决公司物流需要同时服务于普古乡人民。”任超说。
任超表示,为了扩大生产经营,扩大规模。公司正在着手筹备新一期的大规模的培训。希望能带动更多的农村妇女实现再就业,增加老百姓的收入,为普古乡的经济社会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记者手记
“创意”其实不是天马行空,起因不过是生活的真实需求,动力不过是执着坚持的梦想和信念。任超的“创意”,不是他的某一个产品,而是同一屋檐下的“博掘电子科技公司”和“小明珠幼儿园”。看似不搭边的两个个体,却成为任超阔步前行的“两条腿”,共生共荣,带着他稳步走向前方。
我想,用正确的方法化解创业道路上每一个障碍,达到最优的结果,就是“创客”们在创业的道路上最需要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