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1761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05-04

  他曾是京城官员,却在下海从商后成为置身市场激浪中的国企领导人;他自称是金庸笔下的洪七公和郭靖综合体,却在任志强眼中更似地产江湖的“领头大哥”。过去20年,刘晓光带领首创集团从负债亏损成长为有总资产1600亿元及5家上市公司的大型国企。如今,他要淡出情怀与共的地产江湖了。

刘晓光:退与不退

□自曾晖 王 杰

  一周前,北京市委组织部发布任前公示,拟提名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现任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王灏,任首创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这意味着,首创集团现任董事长刘晓光正式退居二线。此前,刘晓光曾公开确认自己已到了退休年龄。

  此次人事变动引发各界关注,因为刘晓光在北京政商两界耕耘30年,他不仅是京派开发商的代表人物、也是最具有时代标志的地产大佬之一。

  官员、商人和慈善家,首创“和阿拉善”,这是外界在总结刘晓光时常会用到的关键词。这些词语串联在一起,就是地产江湖“领头大哥”的自画像。

  那么,在如此繁华似景的背后,这位地产风云人物有着怎样的过往与情怀?

  “两落两起”刘晓光

  “人生苦旅渡步,终是一缕清风。”这是刘晓光最为外界所知的诗句,或许也是他对自己60年人生路的最好写照。

  1955年出生的刘晓光,15岁便参军。提及那段5年军旅生涯,他最常说的是学习了《资本论》。也正因此经历,1978年恢复高考后,刘晓光毅然报考北京商学院(现北京工商大学)攻读商业经济学专业。

  在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后,刘晓光进入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并一路从商贸处副处长、处长、总经济师跻身至计委副主任、北京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

  彼时,30多岁就当上北京市副局级干部的刘晓光,被认为是一颗政治新星,还一度成为北京市副市长人选。然而风云突变,1995年北京政坛大震动,一大批政府官员受到波及,刘晓光便是其中一员。

  那是刘晓光人生中第一个大起落。时年,曾经的明星官员调任重建“一盘散沙”的首创集团。他曾在此后无数次回忆这段经历,总是用“不知道怎么办”来形容。

  从经济部门官员到国企老总,刘晓光面对的是大大小小40多个门类共计172个企业的“大整合”。当时首创集团除了没有学校、医院,几乎涉及所有行业,但均未做出规模。这是一家业务零乱、毫无章法的小“国企”,净资产只有15亿元,却涉及十几个产业。

  从2000万元起家,刘晓光用了十年时间,最终将首创集团发展成一家旗下拥有170家公司,包括多家上市公司和上市基金的集团公司。

  到2005年底,首创集团的业务已扩及金融、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与高科技、旅游和酒店、商业和贸易六大板块,总资产达400多亿元,土储至400多万平方米,其中95%以上位于北京的黄金地段,被称为“京城地主”。

  然而,刘晓光的个人命运在2006年再次轮回。因牵连到一宗土地案件,他成为第一位协助接受调查的房地产界人士,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消失整整78天后,刘晓光回到首创集团。对于此事,当时便有行业人士直言,他的为人在圈内以谨慎正直闻名,不太会在此事上跌跟斗。

  经历人生第二次大起大落后,刘晓光和首创集团继续接受2007年市场高热和2008年市场调整的考验。2009年,他对公司策略进行调整,首创集团新蓝图呼之欲出。

  2013年1月,迈入58岁的刘晓光在担任18年首创集团副董事长和总经理后,正式升任集团董事长。

  “地产大哥”的光环

  在地产圈中,关于“老大哥”刘晓光的传说很多,不少见诸报端的故事都由任志强、潘石屹等对媒体讲述。比如上世纪90年代初,刘担任计委官员时位高权重,从商的任、潘千方百计找他、苦等批条买地的往事。

  正是13年的从政经历,尤其在北京计委工作时,刘晓光不断与各种官员、企业家打交道,甚至代表市政府去香港拉融资,使其既懂政策、又懂市场,成为中国萌芽中市场经济难得的技术型官员。

  刘晓光从不避讳首创集团作为国企先天的资源优势,其曾经的官场经历也给企业带来很多便利;但他尽力在可行范围内,引入市场因素来改善大国企的管理架构和经营效率。

  从1995年开始打造首创集团传奇至今,在刘晓光的带领下,其已形成水务环保、基础设施、房地产、金融服务四个核心主业,旗下拥有5家上市公司,资产超过1600亿元。其中,最知名的是在A股上市、专做水务市场的首创股份和在H股上市、以地产为主业的首创置业。在基础设施领域,已运行的北京地铁4号线,即将修建的14、16号线,承建者均为首创集团旗下公司。

  2014年,首创置业实现签约金额248.6亿元,同比增长26.8%,但并未完成全年280亿元的销售目标。在中指院发布的《2014年中国房地产销售额百亿企业榜》中,其排名第24位。

  作为企业界明星,刘晓光的光环远超首创置业本身。而公司的发展速度和领袖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不匹配,或许正是任志强、潘石屹、刘晓光等一代地产大佬的共同特点。

  相比任志强的“千万年薪”曾引发争议,“老大哥”刘晓光一年领多少工资?首创集团年报显示,2014年他从首创股份领到79.9万元工资,从首创置业领到278万元工资;同期首创置业总裁唐军的工资是901万元。可见,刘的收入远不及“任大炮”。

  一个常被提及的段子是,2004年的博鳌房地产论坛,孙宏斌舌战群儒,多亏了刘晓光主持和呛火。当时,任志强摆开架势欲“放炮”,刘提醒说:“咱们不是说好不批评别人么!”任随后的话语变得缓和,甚至颇感委屈地辩解:“我又没有点他们的名字。”

  在一次演讲中,面对3个演讲题目,分别是:带着脚镣的舞者、国企的野孩子和国企的追梦人。刘晓光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三个。在他看来,这个调子还低一点,而“带着脚镣的舞者这个题目太扎眼了”。

  这就是刘晓光,被地产界公认为“温厚大哥”。正如他自己的选择,或许不及萧峰的锋芒外漏,却不乏洪七公的侠义和郭靖的忠厚。

  不会离开上市公司

  对于今年从首创集团退休,刘晓光曾公开回应称,自己2月份就到了退休年龄(60岁),目前正在办理退职手续。除此之外,他不欲多言。

  刘晓光将从首创集团退休的消息传出后,引发业内“继任志强后又一地产大佬隐退”的感叹。但据了解,今年内他从集团公司退职,并非隐退远离地产圈。

  以比刘年长4岁的任志强为例。2011年,年满60岁的他先从国有独资企业华远集团退职,三年半后(2014年10月)才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华远地产董事长岗位上离开,至今仍兼任三个房产行业协会的职务。

  目前,刘晓光还担任两家上市公司——首创置业、首创股份的董事长。据首创股份披露,董事长任期到2017年12月止。熟悉刘晓光的人士表示,20年来他的所有精力都在首创集团业务上,即使从“一把手”位上退职,也不会完全离开集团业务。

  刘晓光对地产行业的关注并未停止。今年3月,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年内经济形势依然不太乐观,宏观经济面临“新常态”,大型企业也会面临严峻挑战。

  在老伙计任志强、潘石屹借助微博声名日盛后,刘晓光却处于潜水状态。他把微博视为一所大学校,可以了解经济最新动态,但更爱转发、不爱发言。

  在他看来,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应提出自己的建议,“我觉得应该是比较透明、规范、温和的东西,光抨击有什么用?不是你愤青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事实上,浸淫政商30多年的身份让刘晓光很少公开批评某人或某事,但在他有感而发、不吐不快的诗句中,出现了多次毫不客气的批评和对体制的反思。

  2004年,他在“规划的反思”中写道:“权力寻租腐败,黑箱作业可怕;民众无法监督,商人无奈斗法。”2006年2月,他写下“国企难在哪”一诗,颇不客气地说“政府与企业争利,违背了市场规律”、“企业不是随意摆弄的对象,不是利益团体‘寻租’的温床”。

  2013年初,刘晓光升任首创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时,企业18岁、他58岁,老骥伏枥,锋芒却更锐利。在那年集团团拜会暨新老交接聚会上,他以咏诗形式直白地说,创业初期的首创文化鲜明简单,敢为天下、是非分明、埋头苦干;而如今“讲真话少了,奖惩不明了,保守封闭多了,各自为政了”。他希望首创文化要“允许犯错误,奖惩分明、报酬合理透明,让首创永远做一条吃大鱼的快船”。

  有人曾如是点评刘晓光:他对现代企业制度有着非常透彻的认识,对现代企业的各种工具可谓烂熟于心,但同时知道自己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他选择了一方面把握历史、一方面与当下妥协。

  这是刘晓光戴着的“镣铐”,是束缚也是资源。正如任志强所言:“成功恰恰就在于资源有效配置所产生的倍数效应,让首创企业精神在跌宕起伏的音乐中充分展现出动人的灵感,这个指挥就是刘晓光”。

  回顾自己的人生,刘晓光称:“从一个官员到一个企业家,再到一个公益创始者,这可能就是我的‘江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