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期公众热议,莫非柴静及其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一夜之间,全国数亿人眼光齐聚雾霾问题。自2013年以来席卷大半个中国的雾霾,正成为国人的集体忧虑。而偏居西南一隅的贵州,今年春节期间空气污染为零,蓝天碧水、万物复新。
一方宝地孕育一方美景,一方美景带富一方人民。近年来,贵州聚全省之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在绿水青山“底色”上谋求生态与发展双赢,实现了生态美、百姓富有机统一。近期,本刊推出系列报道《穹顶之下,风景这边独好》,敬请读者关注。
《穹顶之下,风景这边独好》系列报道之三
青山变“金山” 农业更“多彩”
□本报记者 董 瑶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当年,宋祖英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犹在耳畔,高亢嘹亮的歌声唱出了农村的新面貌,农民的新生活。而今天,“农业”的概念,远远不止是“五谷丰登”。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贵州省要大力发展以绿色有机无公害为标准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加快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引进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从“青山”到“金山”,从“绿色”到“多彩”。贵州在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建设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点上有特色
在兴义市万峰林,溶洞峰林此起彼伏,是难得一见鬼斧神工的人间仙境。该峰林被《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活动评选为“中国最美的五大峰林”第三名,而贵州首草健康发展有限公司的铁皮石斛基地——“首草谷”就坐落其中。
省政协委员、贵州首草健康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作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全省大力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而我省许多地方属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土层薄,地表水缺乏,不利于农业发展。而相反,铁皮石斛可以生长在石壁、石缝之中,不仅达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更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铁皮石斛是中国九大仙草之首,兴义的石斛是原生态的,药用价值极高,但已成为濒危植物种,以至被列入国际濒危植物名单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这些年来,浙江、云南等地种植铁皮石斛获成功,也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因其采用大棚模式种植,产品药用价值远不能和兴义原生态条件下生长的石斛相比。”王作飞时说。
像兴义这样的气候、土壤、生态环境,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最适合铁皮石斛生长的地方。依托这一有利资源,2014年,王作飞请来中科院院士罗毅波教授作指导,在兴义建成“首草谷”原生态“仿野生”铁皮石斛基地,并获成功。据了解,现在,该基地已经种植铁皮石斛500余亩,明年将达到1000亩。“搞差异化竞争,走不同于别人的一条路,我的梦想是把原生态‘仿野生’铁皮石斛产业最终做到100亿元产值。”
线上具匠心
以勒河系乌江之上游。
旧志记载:“在城西北四十里之麻柳湾,在妈陇克(胯)屯下以勒河,河面约宽六七丈,两岸柳树成林,对岸各有巨柳一棵”。时光百年,旧貌新颜,唯一不曾改变的,是两岸花红柳绿的好风光。2013年初,钟山区大河农业产业示范园筹建,把原本的青山绿水,规划发展。
大河镇副镇长黄娅对记者说,“钟山区大河农业产业示范园规划面积4.7万亩,规划范围涉及大河镇和汪家寨镇,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良好,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绝佳基地。目前,初步形成了以大桥蔬菜基地为核心的3000亩蔬菜田园景观,以大箐社区为主的4500亩精品葡萄种植景观,以环红岩水库沿线的2200亩红香椿和1000亩茶园景观。而针对零星未流转的土地,该镇充分尊重农户的自主意愿,由政府统一联系各家苗木生产企业,向农户提供多种经济作物的‘菜单式’种植选择。”
现在,农业园周边,各种集餐饮、棋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客栈星罗棋布,“一家人来这里过个周末,可感受亲近大自然的舒适,可品尝到农家散养土鸡和新鲜无公害蔬菜,十分惬意,我是六盘水钟山区人,一年会过来好几次。”以勒河客栈的租客陈先生说。
据黄娅介绍,现在,园区已有大灶孔家庭农场、凉都庄园等高品质农家休闲山庄30余处,打造形成大河堡、水龙宫、公主坟、小王庄等乡村旅游景观10余处,正在洽谈一批露营度假、森林氧吧、拓展营地、真人CS等娱乐项目入驻,并筹划“大箐梨花节”、“摘葡萄、到大河”等有影响力的活动。另一方面,该镇紧紧瞄准城市人的餐饮和文化需求,积极拓展优质商品向城市输出,形成了有区域特色的无公害蔬菜、种子种苗、畜禽蛋奶、优质水产品、花卉苗木等产业链。同时积极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力争达到“城市人动动手指、农产品送货上门”的服务体系。
在大河镇核心景区,正在紧锣密鼓建设的景区大河堡,月亮湾美轮美奂、生态餐厅生机盎然,站在无边界观景平台可以让全镇风貌尽收眼底。美景之外,还有美食。甜美早餐,刚从果林采摘的鲜榨果汁当是首选,丰盛午餐,农田里无污染的碧绿蔬菜信手拈来。美景美食之外,更有美事。月亮湾徜徉漫步,亦或到酒廊一品自制的葡萄美酒……皆是怡然自得,心旷神怡。
“今年7月,大河堡就能与广大游客见面了,届时,游客可在大河堡品美酒、尝鲜果、赏美景、享美食。” 黄娅说。
面上成规模
日前,记者从贵州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了解到:今年,遵义市新增10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在2014年省级农业园区绩效考评工作中,遵义市12个园区入选全省75个省级重点农业园区名单,是全省入选园区最多的市(州)。
近年来,遵义市高度重视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设工作,通过抓组织、促推进,抓规划、储项目,抓招商、育龙头,抓科技、引发展,观典型、促后进,遵义市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设工作顺利推进。目前,遵义市共有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45个,其中今年新增10个,这10个新增园区尚在规划中。截至2014年,全市35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14年度完成投资92.5亿元。35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入驻园区企业累计383家,农民合作社累计379个。
据了解,为吸引更多客商来遵投资兴业,各地纷纷出台有关优惠政策,并通过“资源招商”、“产业招商”、“以商招商”、“活动招商”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汇川区出台了投资方一次性投资2000万元或流转土地2000亩以上,按2%的比例划拨商业地产给投资商开发使用;土地流转实行“免三减二”政策。红花岗区出台了凡入驻园区的大户、专业合作社、公司流转土地发展果蔬种植达100亩的采用以奖代补方式给予土地流转金补贴,就投资商水、电、通讯设施费用、子女入学明确优惠政策。目前,遵义市先后引进了浙江正泰集团、深圳新雪域、盛兴茶业、天泰茶业、天赐茶业、今日景艺、华西希望集团、成都苗夫现代苗木、龙泉石斛、吉帮金银花、重庆奇垦、贵州森航集团等有实力企业集团入驻园区,为园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农业园区建设,是一项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系统工作中,并谋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工作。”据遵义市农委园区管理科科长舒万刚介绍,为确保园区生产发展,遵义市狠抓现代科技建设。目前,根据各园区确定的主导产业情况,各地纷纷成立了生产发展组,积极开展园区生产方案及生产标准的制定,组织园区种、养、加工企业、合作社、农户开展技术培训,指导生产及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推广,作物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为园区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技术保障。在电子商务运营上,淘宝网·特色中国·贵州馆已正式开馆营业,“阿里巴巴·遵义产业带”电子商务平台和贵州遵义指南针电子商务平台也已建成并投入运行,为园区农产品走向全国提供了平台。目前,按照省政府要求,遵义市正在积极筹备打造淘宝、天猫——遵义特色农产品网店。
总体有布局
3月26日,在凤冈召开的全省春季农业生产现场会上,副省长刘远坤强调:贵州在推进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中要转方式、调结构,为春季农业生产开好头起好步。
会上,省农委主任刘福成也指出: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省《政府工作报告》对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作出了安排部署,明确了目标任务。大家要紧紧抓住春季这个关键季节,把握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这个总方向,坚持结构调整这条主线,突出园区建设这个主平台,在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上迈出新的步伐。
一是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深入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山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意见》精神,坚持以提高“两个比重”为主攻方向,把“突出发展牛羊”作为今年畜牧业工作的首要任务,着力抓好“能繁母牛扩群增量”、“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畜牧业良种补贴等国家重大项目实施,搞好示范和整体推进,努力实现“增草增畜、以草换肉”。加强疫苗、冻精及兽药等物资储备,组织抓好春防、春繁工作,做到应免尽免,提高受配率。要强化牲畜屠宰行业管理,加强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落实好监管责任,确保肉品安全。抓好春季渔业生产,落实好禁渔期管理等制度,稳定发展大鲵、冷水鱼等特色渔业,促进渔业持续增长。
二是抓好经济作物生产。加强“菜篮子”工程、蔬菜产业项目实施和标准园创建,结合区域布局规划,继续改造提升原有基地,新建集中连片商品基地,确保全年完成蔬菜种植2000万亩,果园面积新增50万亩。突出抓好火龙果、猕猴桃等优势水果、名特优水果和时令水果高标准建园,重点抓好南部河谷区火龙果产业带建设和水黄公路沿线、修文等地猕猴桃产业带建设。深入实施《茶产业三年提升行动计划》,今年要完成200万亩无公害茶叶产地认证、100万亩茶园绿色防控,建成一批优质高效茶叶标准园、生态茶园、休闲观光茶园,抓好10个品牌茶叶新标准的贯彻实施,办好茶博会等茶事活动。
三是深入推进农业园区建设。坚持把农业园区作为现代山地农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主抓手,集中力量抓好315个省级园区建设,着力加强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经营主体培育、投融资平台搭建、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等工作,培育壮大园区主导产业,打造农业园区升级版,力争完成园区投资800亿元、销售收入800亿元等目标。
“首草谷”石缝中生长的铁皮石斛。(记者 董 瑶/摄)
钟山区大河农业产业示范园大河堡景区无边界观景平台。(记者 董 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