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考入彼时华中理工大学少年班,27岁成为华为常务副总裁;2000年离职创办港湾网络,后被华为收购;2008年出任百度首席技术官,2010年任中国移动旗下12580 CEO,次年以合伙人身份加盟金沙江创投。电动自行车,这是一个与李一男过往经历“八竿子也打不着”的创业方向。
李一男:“天才少年”再创业
□周雪日失 刘亚澜
少年成名的李一男,屡屡作出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决定。
4月7日上午10点,华为前常务副总裁、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李一男发表微博称,将在自主创业的路上重新出发,进军电动自行车领域。
“不管对多少事情失望,都没有理由对最好的时代失望。原始的本能告诉我,是时候做一些让自己觉得激动的事情了。我愿全身心投入,用最好的材料与最尖端的技术,去打造一款中国最牛的电动车。酝酿良久,我愿将一切过往归零,创业路上再次出发。”
李一男在微博中表示,与早期互联网野蛮生长一样,目前的电动自行车领域仍存在许多缺陷、诟病、偏见和歧视。但科技能改善并大幅提高这个行业的现状,他将利用材料和技术的革新,打造一款最牛的电动自行车。
4月初的北方,天气渐渐回暖,有人打趣说黑皮衣加衬衫几乎成了这个季节里IT男的统一工装。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是,这位在互联网界颇具传奇色彩的男人,亦如此打扮风尘仆仆地进入人们的眼帘。
798是北京文艺青年的聚集地,黑皮衣加衬衫的着装走在人群中会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然而,回看李一男的创业经历及其现在要做的事情,就不难理解——因为他本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频繁动荡的“上策”
提到李一男,很多年轻人也许觉得有点陌生;但提到他的经历,大多数人都不会再忘记这个名字。年仅15岁即进入华中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神童”,后取得硕士学位,27岁坐上华为常务副总裁、总工程师/中央研究部总裁的宝座。就在外界纷纷揣测他将顺理成章地成为华为总裁任正非的接班人时,却离开华为北上创建港湾网络。6年后,李一男连同他一度风生水起的港湾被老东家收归囊中。2008年,38岁的李一男远走华为加入百度,成为后者至今最年轻的CTO,并领导了百度下一代搜索引擎的开发。
从2008年至今,BAT已成长为受世界瞩目的互联网巨头,京东、聚美成功赴美上市,小米横空出世成为与华为并肩齐驱的手机运营商。然而,本应参与其中的李一男却在这六年里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正当大多数人认为,李一男将在百度大展鸿图时,它却令所有人大吃一惊。
百度百科上有一篇名为《李一男离开华为时给属下的忠告》的文章,阅读量为6625人,其中第一条就是“频繁地动荡不是上策”。
但此后7年,李一男一直在频繁地动荡。2010年,他宣布离开百度出任中国移动旗下12580CEO;一年后他又在微博上宣布辞职,并加盟金沙江创投任合伙人,开始了对无线通信和互联网等领域的投资。
回望7年来的起起伏伏,阳光下的李一男有点腼腆地笑笑,似乎是有点窘迫,但很快又恢复了略显锐利的眼神,看起来有点不怒自威,“怎么说呢,大家看着你来回折腾,多少还是有些质疑的声音”。
尽管这段经历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其职业光环下的一个阴影,但在李一男看来,“这几年过的比之前顺利和扎实很多”。他认为,自己首次创业才是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间。
与2008年的时间节点不同,李一男觉得2000年离开华为北上创建港湾网络,才是他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转折。
对于那次创业,一位接近港湾科技的人士表示,“在当时情况下辞职北上创业,外界的不理解和过分关注带来的压力非常大”。据了解,彼时30岁的李一男已是知名技术专家,对产品走向具有惊人的敏感度和准确的把握能力,而华为对其也相当看重,前途、名望可谓手到擒来。
然而,李一男毅然带着与华为的股权结算即价值1000多万元的设备北上创业。最初几年,港湾公司发展迅速,由最初代理华为产品到生产类似产品,最终发展成华为竞争对手。
6年后,一度风生水起的港湾网络却被华为收归囊中。当时有人如是评价李一男:“他一度离上市很近、离出售很近、离财富很近,但最终他手创六年的港湾,还是如同流星一般划过中国商业的天空,终归被老东家收入囊中。”
在一位接近李一男的人士看来,2000年远走华为并不能算是李一男动荡的开始,2006年第一次创业结束,才是令这位“少年天才”浮躁不安的源头。因为他觊觎的并非一个个代表权力和名望的头衔,而是创业者——能力、勇气兼具自由的身份。
沉寂7年再出山
与李一男对话,能明显感觉到他与外界的一些想法相悖。例如:外界更看重他华为、百度的那段经历,他却认为第一段创业才是属于自己的人生;外界认为他是“少年天才”,他却说自己非常羡慕年轻人;外界认为他有点浮躁,他却在略显沉寂的几年里,一直没有放弃创业。
而再次创业,李一男选择的电动自行车也让业界看不明白。人们没有办法想象,这个并不出众的出行工具该如何与这位老互联网人发生化学反应。
今年3月2日,距李一男上次更新微博已过去三年,他出乎意料地说了这样一段话:“5公里之内的汽车出行,占到城市汽车出行接近60%的比例。更环保、经济、自由的交通出行方式,应该得到更多的倡导。没有污染的自行车、电动两轮车出行,理应得到更多提倡和对道路权利的尊重。”
很多人猜测他是否会再次出山,但更多人认为他是在回应或是为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做铺垫。对此,李一男表示“从去年开始,我就在想做一款不一样的电动踏板车/电动自行车”。
这样的回答,正如其前几次的职业选择令人惊讶,却又符合他一贯以来特立独行的风格。李一男称,电动车出现于1894年,但长久以来公众视线的焦点、科技发展的重心均放在汽车身上,忽视了电动自行车的发展。
李一男在微博中说,“雾霾”愈演愈烈已开始让更多人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限行、限号等政策出台,也使人们开始关注汽车尾气的危害及绿色出行的重要性;电池技术的发展革新,又让电动摩托车技术进一步优化,使这种出行工具有了更广阔市场。此外,熟悉电动车的硬件供应链,恰是李一男的一大长处。
过去十年伴随着城市化进程,我国二三线城市严格的禁摩令,极大地推动了电动自行车发展。据其测算,在两亿台电动(自行)车使用者中,有70%来自公交车、20%来自摩托车、10%来自汽车。李一男表示,如果没有电动自行车出现,这部分人每年出行的碳排放量接近5000万吨。
不过,李一男也坦言,尽管从环保及与摩托车、自行车等出行工具的性价比上看,电动自行车具有很多优势,但长期以来消费者对其安全系数持有一些误解。事实上,根据过去十年的交通报告,电动自行车造成的交通事故数量几乎与普通自行车持平。
此外,电动自行车的外形设计也一度饱受年轻人诟病。至今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电动自行车都与时尚、科技及年轻人这三个词汇天然绝缘。李一男却表示,“我的主要受众就是年轻人,18—30岁”。
他用略带湖南口音的普通话说,“既然是我们来做,用户体验和外形肯定就会不一样的噻”。从李一男的表情和眼神中,会让人忍不住猜测,或许未来人们对电动自行车的认识真的将发生一个巨大翻转。
创业为做“有意思的事”
“风口来了猪都能飞”,在2014年被众多创业者奉为至理名言。与没有名气、背景的创业者相比,李一男显然更易赶上互联网创业的东风,在他看来却并非如此。
“现在的年轻人很厉害,我都没怎么看到像我这么大年纪还出来创业的。”李一男一边说,一边看了眼身边年轻的助手。他认为“创业是一个清零的过程”,自己此前没有做电动车的经历和经验,还要沉下心来学习很多东西,而在心态上年轻人显然比他更有优势。
与大多数创业者相比,李一男对当下的创业环境表现得相当冷静。在他看来,尽管与十年前相比,现在创业的环境已改善太多,但创业者成功的几率仍小于10%甚至更低。
“即便是选择了对的领域,也会因为进入的时间点不够好而不能受到资本青睐。对于拿到投资的创业者,之后的过程也仍然非常艰辛,例如产品迭代、人才流失甚至被资本舍弃。” 不过,他觉得能有一次机会做一些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事情,远比得到一个结果更为重要。
人们感觉得出,李一男对这家名为“牛电科技”的公司寄予厚望:“自己过去经历了很多失败,但无论成败,这次将是自己做的最后一家企业。”
有消息人士透露,仅凭借一套概念稿,“牛电科技”即获得了千万美金级天使投资。也有业内人士评价称,以大公司为核心的“创业系”生态无论在中外都不陌生,但外界往往对创业者背后光环关注比产品的关注更多。
如今45岁的李一男不再年少,此次创业能否成为他重新证明自己的机会,一切还要交给时间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