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1749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04-10

黔东要塞——古代贵州兵家必争之地(上)

□文/图 杨涛声

  要塞,是战争的产物,直接服务于军事冲突的需要。在敌对双方确定自身战略决策的前提下,要塞的存在将成为一场战争胜负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关键的要素。要塞可由天然屏障造就,也可依势修筑构成。二者联袂组合的要塞相得益彰,尽善完备,壁垒森严,固若金汤,起到攻防兼备,克敌制胜的作用。我国自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春秋初始,到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古代2610年,加上1840年至1919年近代68年,共达2678年的漫长历史中,历代各朝发生国内外各类大小战事多达上万次。在频繁连绵的内战争霸称雄和抗御外敌入侵的争斗中,众多朝廷帝王和各路诸侯为捍卫疆土,守住国门,歼灭敌寇,夺取胜利,不惜倾注人力、财力和物力,精心选择地形险峻,位置奇特的咽喉要地,作为部署重兵、攻防皆宜的军事要塞。于是,从战国时期开始,到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直至民国早期,历代朝廷或政府修建构筑了以城垣、关隘、屯堡为主要标志的军事要塞200多个。其中,河北秦皇岛山海关、北京昌平居庸关、甘肃敦煌玉门关、嘉峪关、阳关,山西代县雁门关、平型关,陕西潼关县潼关,四川广元剑阁县剑门关、广西凭祥镇南关等,因其地势雄奇险要,建筑宏伟坚固,久经战争硝烟烽火考验而屡建奇功,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要塞”。在我国西南地区的贵州省,古近代战事同样经常发生,与此相应的军事要塞也有10多个。如青岩古镇,遵义海龙屯,安顺云峰屯堡、天龙屯堡,桐梓娄山关、镇远古城等,应为黔地古代有名气和影响的军事要塞。虽然这些要塞从规模和数量上与大江南北、中原腹地、长城内外的那些名关要塞不可比拟,但在军事冲突中发挥的功能和作用应该是同样的,完全不可小觑。在贵州的军事要塞中,镇远古城因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战略上所处的重要位置,在黔中,乃至于在湘黔古近代战争史上,都留下过不可磨灭的闪光痕迹和深刻记忆。这一独具特色的要塞值得引起当今史学家的重视、考证和研究。

  “镇远古城要塞”又名“黔东要塞”。因要塞地处湘黔两省交界的黔东门户镇远,故史上多用“黔东要塞”称谓。此军事要塞最初由奇特山水地形天然成就,可追溯到遥远的战国时期。公元前337年至298年的近40年间,楚国日益兴盛,国力逐渐增强,楚威王和楚怀王对毗邻的西南蛮夷诸国,尤其是以黔地为主的湘黔地域的夜郎国久存讨伐吞拼野心,但始终未能起兵西征。公元前298年,楚顷襄王即位后,继承先王遗志,雄心勃勃,倾国倾力,派遣楚国大将庄蹻于公元前295年率兵8万,浩浩荡荡离荆楚,过洞庭,进沅江,出湘西,向夜郎国腹地黔东进发。夜郎国为抵御楚国大军入侵,决定以沅江支流舞水中游的牂牁郡(今镇远)和上游的且兰国(今黄平)为战略要地,对来犯之敌进行防御与阻击。由土著夷人组建的夜郎国军队,见牂牁郡邑四周层峦迭嶂,山高峰峻(今镇远石屏山、龙头山、中河山、西秀山、五老山、平冒山等);山下的舞水汹涌澎湃,穿城而过,形成众多险滩峡谷(今称板滩、大王滩、门背滩,东峡、西峡、龙王峡、诸葛峡);山顶上原始森林浓密苍莽,人迹罕至,无路可行;到处奇峰嶙峋,悬崖峭壁,望而生畏。他们便以高山、峡谷、险滩、丛林为天然屏障,因形就势构筑简易工事,将集结的数万人马分兵扼守各水陆隘口,天然形成以牂牁城邑为中心的军事要塞。那时,陆上无湘黔驿道和其它路径,唯有从沅江乘船入舞水可达牂牁、且兰一带。庄蹻倚仗实力,以强凌弱,贸然领兵从水路逆流而上,向黔东牂牁、且兰进发。然而,他没料到夜郎国军队早有防备。当楚军乘船刚抵牂牁城的舞水河畔时,忽然各个山头、峡口、沙滩、丛林处土炮轰鸣,万箭齐发,喊杀声惊天动地,很快将楚军阻击在要塞之外。楚军将士遭此突袭措手不及,船翻人亡,损失惨重,溃败而返。楚顷襄王五年(公元前294年),一心想要征服夜郎国的顷襄王又派庄蹻亲率10万大军,仍然从水路攻打镇守牂牁、且兰城的夜郎国军。因夜郎国实力日益衰退,镇守要塞的兵力不足5万人。士气高涨的楚军力克牂牁城,登岸与夜郎军激战,在楚军强攻硬拼之下,黔东要塞的天然屏障被各个击破,全部攻克,夜郎兵卒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全军覆灭。史称此役为“庄蹻伐夜郎之战”。据《后汉书·西南夷传》载:“楚顷襄王遣将庄蹻从沅水伐夜郎。军至且兰,椓船于岸而步战,即灭夜郎……”又云:“楚中郎将郭昌卫广引兵还,行诛滇道者且兰,斩首数万,遂平南夷为牂牁郡。”以上史实可断定,黔东要塞在战国楚顷襄王时期就已经以天然屏障的形式初步形成,而且在军事上起到一定的攻防作用。虽然如此,但仍需人为修筑更为规范而坚固的防御工事,方能使要塞功能得以完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各踞的混战局面。随后的汉、隋、唐、宋、元历代各朝所经历的1574年间,内忧外患,战事频发,不少帝王为开拓西南疆域,征服番邦夷族,屡派大军出征黔地,直取川滇。凡战火烽烟燃起,黔东要塞首当其冲,敌对双方必倾全力,扼守镇远,争夺天然屏障,掌握战略主动权,利用要塞特殊优势,最终克敌制胜。像这样攻守易辙、胜负如常、规模大小皆有的战事多达百余次。

  明朝初年,少数民族聚居的西南地区承继了元朝的土司制度。土司不断发生争夺地盘和反对明朝的战乱。明成祖朱棣称帝后,果断平定战乱,裁撤土司,调派流官,全面实行改土归流新制,稳定了西南政局。永乐十一年(1413年),朝廷将贵州布政司设于改土归流后的镇远,蒋廷瓒为首任布政使。下辖镇远、思州(今岑巩)、思南、铜仁、黎平、新化(今锦屏)、乌罗(今松桃)八府和镇远、思州、思南、铜仁四州(此建制为后来贵州建省基础)。至此,镇远便成为黔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扼“湘黔咽喉”,控“滇楚锁钥”,为兵家必争的军事战略要地——黔东要塞。永乐帝之所以把贵州布政司设在镇远,除这里具备地形险要,交通便利,商贸繁荣,物流畅通等条件外,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这里是朝廷急需和掌控的军事要塞。早在明太祖朱元璋掌朝时,就对天然而成的黔东要塞引起重视,并着手修筑相应的军事设施,意图完善这一要塞功能。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朝廷命总兵顾成率兵平定水城,封镇远侯。在任期间,招募数千民夫工匠,历时8年,在镇远舞水南岸五老山下修筑了一道护城墙,名卫城垣。此城墙长3090米、高4.3米、宽2.7米,筑垛口1872个,建东门、西门、南门、上北门、下北门等城门及门楼各5座。正德元年(1506年),武宗帝朱厚照继位后,即下诏派遣朝廷要员任镇远知府,并拨银10余万两在镇远府城石屏山脊修筑府城又一道城墙,名府城垣。此城墙耗时15年建成,长2030米,高5米,宽3米,筑垛口1283个,建炮台5个,烽火台2个,并在府城城南、城北、城西选要址修建“永安通济”、“永固通衢”、“永固通津”城门及门楼各3座。这道被后人誉为“江南长城”修竣后,府卫城垣隔河相望,俯仰对峙,坚如铁壁,气势宏伟,蔚为壮观,成为贵州最为宏大、牢固、完整、实用、护卫城邑最安全的主要军事设施。

  明嘉靖元年至二十四年(1521年—1545年),湘黔边境虽无大的战事,但镇远府仍经常受到周边苗民和匪盗滋事骚扰。他们难以突破峡谷隘口天然屏障从水路进犯镇远城,更不可能翻越府、卫两道城垣的坚固防线,便选择从陆路出其不意攻打卫城,且多次得手。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到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的50年间,朝廷对镇远府这一战略要地的安全防卫尤为重视,先后投入大量财力、人力和物力,在沿镇远陆路一线和城内修建、增设了“5堡17关12卡10塘”:即永定堡、柳塘堡、荡洞堡、相见堡、梅关堡,镇东关、镇西关、铁山关、北津关、石门关、思南坡关、文德关、崖门关、望云关、九曲关、蕉溪关、甕蓬关、梅溪关、清浪关、鸡鸣关、炼桥关、溜沙关,大桥东卡、周街卡、卫城东门卡、大码头卡、西门卡、上北门卡、下北门卡、南门卡,在城塘、文德关清镇塘、白杨坪塘、相见塘、刘家庄塘、五里牌磐石塘、两路口粝胜塘、武定堡塘、蕉溪塘、老虎头青庄塘。堡、关、卡、塘都有人数不等的兵卒镇守,并定期轮换。这些军事设施的大量增设,与府卫城垣及山水天然屏障相结合,形成了军用设施齐备的攻防体系。与此同时,建立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的军事机构镇远卫,从当时配置守备官兵2000余人、各种兵器8000多件,铁炮20余门,到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相应的军事人员和装备增加了二至三倍。进入清朝顺治、康熙时期,朝廷对镇远军民两用的基础设施建设依然重视,陆续拨款修建了迎仙桥、至圣桥、松溪桥、相见桥、干溪桥、小田溪桥、利涉桥、三多桥、圣宫桥、金沙桥、东门桥和木家湾渡、平冒渡、蕉溪渡、下秉渡等大批桥梁和渡口。可以说,从明代到清初,镇远不仅具有地势险要的天然屏障,而且具备了军用设施、人员配置、兵器装备等臻于完善的各种条件,因而具备了特殊重要的军事防御攻击能力,已经成为名符其实、兵家必争的“黔东要塞”和古代贵州重要的军事要塞之一。

  黔东要塞的建成,对明朝晚期和整个清代在湘黔边境地区所发生的若干军事冲突或战争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明崇祯四年(1631年),黔东镇远府城镇建设兴起,经济日益繁荣,财力丰盈,民生改善。然而,周边所辖的清江、思南、石阡、台拱、邛水、天柱、黎平等地苗、侗少数民族及汉族移民却贫穷如洗,饥寒交迫。为生活所迫,是年中秋,占山为王的许飞龙(绰号金钱豹)率匪徒联合苗民八千余人围攻镇远城,妄图洗劫官府富豪抢劫粮食财物。当时镇守镇远府的朝廷军队和地方兵勇仅三千多人。农历8月6日清晨,城外铁炮骤响,杀声震天,数千人潮从四面八方向城郊涌来。城内早有防备的军民,手持各式兵器,齐心协力,牢牢守护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和城外所有的关隘、哨卡、塘堡、桥梁和水陆要道。双方经过三昼夜鏖战厮杀,城内军民凭借坚固的要塞防御工事,终于击溃了来犯之敌,造反劫掠者死伤无数,成功捍卫了镇远和全城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显示了黔东要塞在这场战事中防犯御敌的功能与作用。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李自成率起义大军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李自成称大顺皇帝。同年四月,镇守三海关的明末将领吴三桂降清,并引清军入关,击溃义军,直取京都,顺治称帝,建立大清王朝。吴三桂晋爵平西王,成为清廷重臣,即领兵南下,所向披靡,荡平西南,坐镇云南,设藩执政,成为独揽军政大权、统辖云贵川三省的平西王。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兵力强盛的吴三桂自封“总理天下水陆兵马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动旨在推翻清廷、自建王朝的武装叛乱。他诱杀云南巡抚朱国治,剿灭云南的异己势力,命得力干将马宝为前卫将军,率数万人马离滇东进入黔。云南提督张国柱、贵州巡抚曹申吉、提督李本深等清廷官员纷纷反戈响应。唯独在黔云贵总督甘文焜忠于朝廷,踞守贵阳。但因实力悬殊,筑成陷入叛军之手。此时,甘文焜深知:“镇远地势险阻,外可召号荆楚,内可堵御黔滇。”这一名冠黔中的黔东要塞,攻防皆宜,可与叛军周旋,待朝廷派援兵可与之决一死战。于是他率少量精干人马昼夜兼程,于农历十二月初八赶到黔东镇远府。镇远卫守备卜世俨乃忠臣良将,将守军两千多人交甘指挥,加上甘的人马,总兵力不到三千人。甘文焜将兵力布防在府卫两城的各个关隘、哨卡、桥梁、渡口、城门、水道峡口和府卫两城垣。决心死守要塞,顽强御敌。农历十二月十七日拂晓,闻讯猛追至黔东的马宝叛军闯过镇雄关,冲破文德关,似洪水猛兽,从四面八方杀进镇远城郊太平桥。守桥副将江义举旗跪降,叛军长躯直入。镇远知府王清远、总兵王永清闻风丧胆,先后投降。然而,守城官兵在甘文焜、卜世俨指挥下,死守各军事要地,与叛军拼命厮杀,用血肉之躯坚守一昼夜后,终因兵力悬殊、寡不敌众,守城将士血洒古城,染红舞水,全部阵亡。坐镇吉祥寺忠果祠督战的甘文焜被叛军包围,威逼其投降。甘仰天怒吼:“封疆大臣,当死封疆事,至此无可为矣!”随即挥刀先刃其子,而后自刎,血溅寺前燕子岩。卜世俨见甘悲壮而去,也自缢而亡。康熙十三年(1647年)二月,吴三桂率大军抵镇远。他久闻此地乃“黔东门户”、“湘黔咽喉”、“滇楚锁钥”,是用兵进退自如、攻防兼备的军事要塞,便将兵马布置在府卫两城及舞水峡口及关隘要地,将这黔东要塞铸成牢不可破的铜墙铁壁。其指挥行辕设在城东关外五里牌马厂一开阔险要地带,同时用作点将练兵场所。自己住在冬暖夏凉的凌元洞(后称吴王洞)内,亲督操练兵马,提振士气。康熙十四年(1648年)春夏之交,清廷派湘楚联军欲攻打镇远,企图阻挡吴三桂大军入湘北上,但都因吴重兵扼守黔东要塞而不敢轻举妄动。之后曾几次派遣少量清军佯攻镇远,均被吴军击溃,无功而返。吴三桂领军在镇远休整一段时间后,兵强马壮的离镇挥师东进。数年间攻占湘、赣、粤、桂等大片地域。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湖南衡州建国号为“周”,其称“大周昭武皇帝”。康熙十八年(1679年),吴三桂暴病身亡,随之大周帝国被大清王朝剿灭,野心勃勃的逆臣叛贼吴三桂最终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未完待续)

 

镇远远景

镇远府城石屏山府城垣

镇远石屏山四官殿隘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