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1746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04-03

《黔中英杰:漫话贵州历史人物》序

□顾 久

  看着桌子上《黔中英杰:漫话贵州历史人物》的书目,书中那一个个不能忘怀的贵州人物令我肃然:智杀权宦安得海的丁宝桢,京师大学堂首倡者李端棻,为新北京城奠基的朱启钤等人,还有当代革命老人黄齐生,贵州省文史馆前馆长田君亮……

  据说清代名臣左宗棠新婚,为自己撰联明志,下联是“读破万卷,神交古人”。我想,在自己成家立业的大喜之日,别人有了老婆孩子热炕头自可息肩,而左先生是想以此联激励自己的奋进。你想:如果一个人,前面有孔夫子,后面有岳鹏举,左面直立个王阳明,右边端坐个范仲淹……,此人志向如何?品行如何?未来的功德又如何?文史天地杂志社的诸位编辑不劳贵州读者读破万卷,而是将贵州古今杰出人物悉数请出,对砥砺贵州后人的志向、品行和功德,自然善莫大焉。

  英哲培根曾说:“一切知识,不过是记忆。”心理学揭示,不仅知识,就连人类的情感、理性、使命感等高级的意识,也都缘记忆而生。可以说,在记忆的基础上,产生了人类的自我意识。

  当然,有的记忆令人沮丧,如像历史上关于贵州的“黔驴技穷”“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之类,令黔人自悲。也有的记忆却令人自豪,如像这本《黔中英杰》,令黔人自豪。

  我以为,贵州历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为一个民族保持记忆。有了记忆,就保有了一个完整的自我;有了完整的自我,才会产生真正的自警、自觉、自信、自尊、自主等情感、理性和新的使命感。我还以为,当下的中国,当下的贵州,最需要这种情感、理性和使命感。

  近读北京大学吴国盛先生《究竟什么是科学》的演讲,说明了这种“最需要”。他说:“网络上有一个说法,说是毛泽东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挨打问题,邓小平解决了中国人的挨饿问题。这讲得有点道理。现在呢?中国人民急需解决的是挨骂问题。也就是中国人的自我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问题。……我们现在听不懂我们祖先的语言,不理解我们的祖先为什么那么想问题……所以我们现在缺乏文化资源。这是很基本的问题。”(见《反思科学讲演录》,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版,P29)”我以为他说得深刻,并由此更深切感受到本届党中央为什么要反复大力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要铸起自觉、自信、自尊、自主的强大中华文化,并以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基。

  在此背景下,《黔中英杰:漫话贵州历史人物》,对于贵州人来说,就是一本及时而必需的书。

  是为序。

  (作者系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文联主席、省文史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