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1740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03-25

  “侗年”,2007年被贵州省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成为国家级的文化遗产品牌。侗年传说众多,内容丰富,内涵厚重,仪式多姿,特色鲜明,并具有历史沿袭的悠久性、文化性格的复合性、文化形式的多彩性、活动时间的持续性、活动区域的宽广性等特征。随着黔东南及贵州的空中交通网络的形成、高铁时代的到来、水上运输的拓展,一个立体交通规模崭新时代的出现,必然会成为黔东南及贵州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助推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继承弘扬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省委书记赵克志前不久在黔东南调研时要求:“黔东南要紧紧抓住‘两高’开通和三省区建设高铁经济带这一大好机遇,超前谋划,在南部片区规划建设国内一流的侗乡文化旅游养生健康创新区,在一定范围内规划建设贵州东南部区域中心城市、文化旅游创新区、大健康产业园区。”因此,努力挖掘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差异性和优势性,在黔湘桂周边地区建立“侗年文化旅游月”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其旅游的经典景点景区,助推侗族地区小康社会的早日建成,就成为时代的需要与历史的必然,其价值和意义是无可限量的。

关于建立黔湘桂“侗年文化旅游月”精品旅游线路的建议

□陆景川

  侗年来历的传说类型

  依据现有侗学有关资料的记载,对侗年来历拟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来表述。

  第一、缅怀祖宗说。贵州榕江七十二寨一带的侗寨于每年农历十月底至十一月初举行欢度侗年的活动。其来历是为了缅怀祖宗、祭祀先人。相传他们的祖上远道而来,原以渔猎为生,后来学会开荒种田,从事农耕而获得丰收。秋后,谷物满仓,举族欢庆,缅怀祖宗,成为侗年。而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则有在农历十一月初一过侗年时以“合鼎罐”来“认祖归宗”的习俗。

  第二、纪念迁徙说。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传说是,侗族祖先原住在山西洪洞,因受民族歧视,吃不饱、穿不暖,后迁广西浔江流域,最后定居于三江一带。后人为了铭记祖先迁徙的艰辛历程,就于每年农历十月三十至十一月初九请祖先回家过年。这个冬日过的节日就叫“冬节”,俗称“吃冬”,又叫“过侗年”。

  第三、避乱逃难说。贵州锦屏高坡九寨侗话称“侗年”为“年更”,也称“年内”、“腊年”,意为“小年”,以与春节“大年”相区别。相传古代九寨侗家在远方时,由于受汉人统治者的歧视欺压,在临近年关时逃难。因担心骨肉分离后难以团圆,就于农历十一月二十七这天提前过年。之后,他们跋山涉水,来到清水江边的九寨高坡定居安家。从此,提前过年的风俗被带到了九寨侗乡。如今,锦屏还有彦洞、瑶白、救民等村寨和剑河的大广、小广等侗寨过侗年。

  第四、纪念英雄说。在广西三江县八江乡一带,每年十一月初一这天,所有姓杨的宗族都要杀鸡宰羊到村外的祖宗坟茔上进行“野祭”。仪式上,族长要对子孙后代讲述一位侗家英雄携带火种游江过岸使大家安居乐业后推他为“神”的故事。后人为了纪念这位英勇智慧的“火神”,就在每年这一天里过冬节。而黎平的佳所、顺化、堂华、九层、高更一带的侗家则是为了纪念他们的祖上英雄为国捐躯、受到朝廷追封彰表后在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初三至初五过侗年。

  侗年形成的历史、时间及与汉族“冬节”的关系

  侗年出现于何时史无可考。但从上述的几种来历传说,可以推测,侗族形成一个比较单纯的族群后即有了迁徙史。民族史一般认为,秦、汉时期,在今广东、广西一带聚居着许多部落,统称为“骆越”(“百越”的一支)。魏晋以后,这些部落又被泛称为“獠”。侗族也属“獠”的一部分。侗族应是由“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成的。据史料记载,侗族的先祖古代越人是有迁徙历史的。而一旦有了迁徙史,也就自然产生了纪念迁徙的侗年。

  据此推算,侗年应有一两千年的历史了,或许还更早一些。在民间,侗年代代相传,沿袭为节。据记载,1938年冬,在广西三江县的八江村外务坪这个地方,当地的杨氏侗家就举行过冬节的祭祀仪式。之后,历年如此。1983年秋,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的侗族领导干部与专家学者在贵阳聚会讨论《侗族简史》时商定,把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一定为“侗年”(又称“冬节”或“冬至节”)。 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农历十一月初一为侗族吃冬节。之后,贵阳、北京、南宁、凯里、怀化、柳州等地侗胞先后多次举行侗年或冬节活动,特别是在京侗胞几乎每年都在中央民族大学聚会,还邀请其他民族同胞参加,举办报告演讲、载歌载舞过侗年,形成民族团结、文化交流的新风尚。

  也许,“侗年”(“冬节”、“冬至节”)曾受到汉族“冬节”的影响,或者汉、侗“冬节”互为影响。其实,在我国历史上,冬至节这个节令由来已久。周、秦以冬至为岁首,称为“过小年”。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场举行贺节之仪,并且放假休息。魏晋六朝,冬至称为“亚岁”,百姓在这天对父母尊长拜节。唐宋仍循旧俗。杜甫有《冬至》诗云:“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今又来。”宋朝时,冬至成为祭祖之重要节日,并受到所有中国人的重视。如此看来,汉族“冬节”的文化元素,在侗族的“侗年”“冬节”里,都是可以看到相似或相同的内容的。

  侗年的仪式与活动内容

  侗年的仪式与活动内容,各地大体相同。一般都要杀猪宰羊、杀鸡杀鸭、打糍粑、烤米酒、做甜酒、煮油茶等,还要把房前屋后打扫干净,男女老少更换新装等。举行仪式时,一般都是摆酒敬香,供上祭品,烧化纸钱,口念祭词(吉利词等),祭拜祖宗,感恩祖德,铭记迁徙,祈求保佑,禳灾驱邪,吃团圆饭、宴请亲友等等。通道过侗年一定要“吃冻”,即“吃鱼冻”。榕江七十二寨与锦屏九寨也有吃鱼冻的习俗。侗年活动中,还要举行踩歌堂、跳芦笙、放斗牛等等。随着社会的演进,后来侗年又增加了新内容。比如在锦屏九寨和剑河的大小广一带,还要唱山歌、赶花园、演大戏(侗族式的汉戏)、打篮球等等,女婿要随妻子回娘家拜望双老,以示孝心。有的青年人则趁此佳期举办婚礼、喜结良缘等等。

  同时,过侗年也是一次美食会展。如飘香的糯米,新酿的米酒,肥美的鱼虾,成熟的鸡鸭,鲜嫩的鱼冻,还有腌鱼腌肉,各类菜酸,血红冷食等等,真是美味佳肴,琳琅满目,令人胃口奔腾。

  侗年的文化内涵与特征

  首先,缅怀先祖、祭祀祖宗,这是侗年文化的源流。它回答了侗族从哪里来的根本问题,体现了一种“认祖归宗”、“慎终追远”的血脉认同与文化寻根取向。这既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侗年寄托了侗家人祈福消灾的良好愿景与追求人类社会的美好梦想。“祈禳驱邪”是侗年的主要内容,带有农耕文化的历史特征,寄托了侗家人的美好愿景和远大“梦想”。

  再次,侗年体现了侗族人民的科学时令观与休闲养生观。不少侗家人把农历十一月的侗年(冬至、冬节)当作新春的岁首,也视为旧年的终末。在这被认为是旧岁已去、新年到来、禾谷满仓、禽畜满圈之时,家家杀猪宰羊庆贺,村村互动走往,互叙丰年、歌舞娱乐、恢复精力、再夺丰收等等,这体现了侗族人民对季节时令转换与养生健康愉悦的科学认识。

  侗年不仅内涵丰富,而且还凸显了鲜明的文化特征。

  第一、 侗年具有历史的悠久性。如果从秦、汉时期广东、广西一带的“骆越”部落过“冬节”算起,侗年也许有两千余年的漫长历史,如果以魏晋时期的“獠”部落过“冬节”算起,侗年也有一两千年的年龄了。可见,侗年是侗族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节日。

  第二、侗年具有文化性格的复合性。侗年的基本文化内涵主要是祭祀、祈禳、驱邪、禁忌等方面的内容。但随着侗年历史的发展、演进与嬗变,加上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融,侗年的活动内容也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的。它体现了侗年文化性格的复合多样性。

  第三、侗年具有文化形式的多彩性。我们从侗年活动中既可以看到庄严虔诚肃穆的祭祀仪式,又可以看到令人心旷神怡的歌舞表演;既可以品尝风味独特的美味佳肴,又可以豪饮香喷浓醇的糯米佳酿;既可以听到天籁之音侗族大歌,又可以看到出阁于归的侗家新娘;既能欣赏工艺精美的服饰银饰,又能喝彩令人揪心震撼的斗牛赛马;还能一路吃冻,一路踏歌,叫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第四、侗年具有活动时间的持续性。侗年从农历十月底始,至十二月初结束,历时一月有余。这种安排其实是很科学休闲和养生健康的。因为适时秋高气爽,五谷丰登,人也喜色盈溢,精神饱满。所以,侗年过得绵长持久、战线拉长一些,也是符合天意人愿的。

  第五、侗年具有活动区域的寛广性。不管是在贵州,还是湖南与广西,不管是在侗族南部方言区,还是在北部方言区,不管是在偏僻遥远的乡村,还是在凯里、贵阳、怀化、南宁、柳州乃至北京等城市,侗家人在侗年期间,民间百姓与官员学者,几乎都要举办各种节庆活动,以欢度自己民族的节日。

  侗年文化的当代意义

  第一、 旧时代的一部侗年史就是一部悲泪剧与苦难史。如今过侗年,能使侗家人牢记历史的苦难,感悟新中国以来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和温暖。在当下,过侗年能激发侗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早日全面建成侗乡的小康社会。

  第二、 过侗年是侗家人秉承夙愿、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梦想。从前过侗年,侗家人通过“祈禳驱邪”的仪式,企望达到“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生安康”的“梦想”。如今过侗年,能激励侗族人民增强百折不饶、开拓创新、实现“梦想”的赶超精神,为侗乡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而奋斗提供良好的精神状态与工作动力。

  第三、 过侗年能全面整合侗族文化,充分展示侗族文化的悠久性、多样性、包容性与和谐性。侗家人对国家忠诚,为国赴难,在所不惜。侗家人崇尚文明,温厚孝悌,与人为善,讲究和谐,人文生态环境健康文明。每过一次侗年,侗家人就会受到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与熏陶。同时,又是一次保护传统村落的检阅。

  第四、 侗年既是祭祖祭神、庆祝丰收的节日,又是老百姓聚会娱乐、交谊通商的民间活动。过侗年能更好地调适社会群体的生活与矛盾,从而增进友谊,互相帮助,化解矛盾,增强团结,并促进市场经济的培育,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

  发掘利用侗年文化、建立“侗年文化旅游月”精品线路的举措

  一、 全面搜集、整理、研究“侗年”文化,编辑出版“侗年”文化丛书。

  据了解,我国至今没有一本专题性的侗年资料专辑。根据侗年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需要,建议宣传、文化、民族、旅游等有关部门组织力量编写一套诸如《侗年传说故事》、《侗年祭祀习俗》、《侗年美食》、《侗年竞技》、《侗年旅游》等内容的大型丛书。

  二、建立黔湘桂“侗年文化旅游月”精品旅游线,推进侗乡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侗家人生活在黔湘桂鄂毗邻地区,过去的行政区划把完整的侗族地区分割成了四大块,侗族没有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此旅游文化资源难以全面整合,充分利用。如今国家政策允许和提倡打破区域分割壁垒,建立几个省市区或市州地的经济协作区、民族文化或自然遗产保护区以及各种类型的文化旅游区。而侗族聚居的黔湘桂鄂毗邻地区正处于新时期国家重点扶持的中西部地区。因此,我们相邻的几个省市区以及市州县的发改、文化、旅游、民族等部门完全可以联手起来,通过以过侗年为突破口,科学合理地盘活配置侗乡旅游文化资源,突出特点,放大亮点,科学规划,全面开辟培育黔湘桂“侗年文化旅游月”精品旅游线路,为侗乡旅游经济的发展作出新贡献。

  三、科学安排各地“侗年”的时间及活动,精心打造旅游景点景区。

  侗年的时间大致在每年农历“冬至”的前后,历时一月有余,而且覆盖贵州的黔东南州、铜仁市和湖南的怀化市与广西的柳州市、桂林市的大部分县乡村,辐射至省会、市州、市县的中小城市几十个,遍及乡镇几百个。要规划制定开辟培育好黔湘桂“侗年文化旅游月”线路,关键就是要科学合理安排好旅游的时间及活动。我们可以在民间时间合理循环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有序的安排。比如,今天在锦屏九寨观看斗牛,后天到黎平参观肇兴侗寨,外后天去榕江观看萨玛祠,再后天去从江小黄听天籁之音,之后推移至通道吃鱼冻,然后到三江参加芦笙会,再去龙胜考察龙脊梯田等等。其间相隔一两天,让游客有行路和休息的空闲。另外,还要精心打造好旅游景点景区,充分挖掘整合利用各地文化资源,突出当地特点亮点,尽量避免重复雷同。

  四、珠联璧合红色文化与侗年文化,使其异彩同辉。

  我们知道,黔湘桂的侗族聚居区,基本上都是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厚重。特别是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的通道会议和黎平会议,在党史军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加上侗乡的革命遗址如黎平会议纪念馆、通道会议纪念馆、榕江红七军纪念馆以及龙大道故居、王天培旧居、粟裕纪念馆、杨至成纪念馆等等,也是侗乡旅游线路的魅力所在。所以,要充分利用好侗乡的红色文化资源,做强做大红色旅游景区。这些红色旅游景区与侗年文化景点经过精心组合后,完全可以在“侗年文化旅游月”里珠联璧合,优势互补,各展风采,比翼双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