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
□张军才
“信”是人类最为重要的道德标准之一,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信”也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汉儒更是把“信”列入“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中。
“信用”是崇“信”的基础。因为人以言为“信”,言以“信”为本。从伦理角度理解“信用”,它实际上是指 “信守诺言”的一种道德品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讲的“诚信”、“可信”、“讲信用”、“一诺千金”、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实际上反映的就是这个层面的意思。从这个层面来看“信用”,它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个社会只有讲信用,才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信任结构”,而这个信任结构是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人们会发现“相互信任同服从、仁爱、友谊和交谈一样,是把一国人民联系和维系在一起必不可少的条件”,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齐美尔指出:“没有人们之间相互享有的普遍信任,社会本身将会瓦解。……现代生活是建立在对他人的诚实的信任基础上的,这一点的重要性要远比人们通常认识到的程度大得多。”
“信念”是崇“信”的精髓。信念是意志行为的基础,是个体动机目标与其整体长远目标相互的统一,没有信念人们就不会有意志,更不会有积极主动性的行为。信念是一种心理动能,其行为上的作用在于通过士气激发人们潜在的精力、体力、智力和其它各种能力,以实现与基本需求和欲望和信仰相应的行为志向。信念极端的内在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学术观等方面的信仰,而信念极端的外在表现为如夸夫奔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坚定不移的行为志向上。
“信仰”是崇“信”的核心。信仰其实属于信念,是信念的一部分,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信仰支柱体现着人生价值的可靠落实,其最根本的意义就是能够赋予短暂人生以永恒的意义。这种精神可以说是人生价值的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决不能离开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发展的要求,也就是说,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信仰支柱的基础之上的。信仰的有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的可能性。没有信仰的人,会失去把握自身命运的力量,其发展的可能性会大大减低。有信仰的人,会为自己的信仰调动自身的一切力量,集中到既定的目标上,其知识、能力、内心世界都会得到充实和提高,从而推动个人及社会的发展。
“信息”是崇“信”的渠道。广义地说,信息就是消息。一切存在都有信息。对人类而言,人的五官生来就是为了感受信息的,它们是信息的接收器,它们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信息。然而,大量的信息是我们的五官不能直接感受的,人类正通过各种手段,发明各种仪器来感知它们,发现它们。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三大基础,是物质、能量和信息。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能量是一切物质运动的动力,信息是人类了解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凭据。人类所有的知识、所有的故事都是信息。信息的沉淀和积累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人类今天已进入一个信息化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令人眩目,信息的传播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面貌。
如果说,“信”人言合成单字作为表现形式,表明造字者对人言的重视,那么,“信用”就是做人之本,“信念”就是成人之基,“信仰”就是为人之道,“信息”就是育人之源。让我们时刻缅怀《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的谆谆教诲,牢记海伦·凯勒:“信心是命运的主宰。”的至理名言,摒除“言而无信”,鄙视“信口雌黄”,决不“偏听偏信”,谨防“威信扫地”,养成“笃信好学”的优良品德,“言必信、行必果”,“讲信修睦”,“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