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多党合作在毕节试验区建设中的作用
□李文汉
毕节试验区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探索和推动的重要成果。26年来,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对毕节试验区殚精竭虑、始终不渝,不断谱写新篇章,体现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
一、贫穷落后,生态恶化,呼唤毕节发展要探索新路子
毕节,位于东经103。36’至106。43’和北纬26。21’至27。46’之间。国土面积26853平方公里。与云南省昭通地区、四川省宜宾、泸州地区呈大牙交错之状,省际间的区位优势突出。八十年代中期起,毕节是中央智力支边协调小组派专家开展智力支边和扶贫开发的“老、少、边、穷”地区。
解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共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署及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迹上来,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在农村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摆脱长期困扰各族人民的干人地位。毕节地区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是,“贫穷落后的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与先进发达地区差距还在扩大;生态恶化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不少地方仍在加剧”。贫穷和生态恶化成为制约和阻碍毕节发展的瓶颈。1985年,全区有6个县被国家列为贫困县,有连片贫困乡622个,贫困人口413万多人。1987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省人均的52.9%,全国的38%。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人口密度突破了每平方公里200人,文盲半文盲约占总人口的50%。人多地少,文化落后,导致毁林开荒,垦殖指数高达46.4%,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森林覆盖率降至8.9%。对这种贫困,1985年6月新华记者刘子富曾在赫章县恒底区海雀村调研,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127期以《赫章县有一万二千多户农民断粮、少数民族十分困难却无人埋怨国家》的报道。报道惊动了中央领导。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同志对报道作了超乎寻常的批示,习老成为解决毕节贫困问题的浚源者。
二、抢抓机遇,上下联动,促成毕节试验区的建立
在深化贵州省情认识的基础上,以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为首的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毕节的贫困落后和生态恶化问题,轻车简从,对毕节地区开展深度调研。据当时在赫章县政府工作的徐发荣同志回忆,胡锦涛同志多次到县里调研,走遍赫章县九区一镇。1986年4月5日至7日,胡锦涛同志第二次亲临赫章,对古达、青山、妈姑、财神等地调研。肯定了赫章县治穷脱贫等工作取得的成绩,对赫章县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极大鼓舞和鞭策赫章县人民治穷脱贫的信心和决心。赫章县认真贯彻胡锦涛同志的讲话精神,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蓬勃发展,壮大了县域经济,为解决贫穷落后面貌闯出一条新路。毕节地委、地区行署在深化区情认识的基础上,确立了发展烤烟生产和卷烟生产并重的思路,大力实施科技兴烟。提出解决粮食问题,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有力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1987年,创造性地提出“五子登科”的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举措。初显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探索。
1984年,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号召各民主党派中央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为“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献智出力。特别是1986年在贵阳召开的五省区六方智力支边联系会,明确提出要动员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等人民团体发挥优势,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大力开展智力支边和扶贫开发活动。这就将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参与智力支边、扶贫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了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作为与中国共产党长期风雨同舟的参政党,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彰显。会议形成重要共识,建议把大西南岩溶山区的开发治理列入国家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主旨是选择一个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地区调研,帮助制定战略规划,以探索和总结岩溶山区科学发展的规律。1988年3月,中央、国务院批转了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提交的《关于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进一步开展智力支边工作的请示报告》,提出成立“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智力协调领导小组”,并决定把贵州毕节地区作为工作重点之一。
三、多党合作,谋划指导,推动毕节试验区建设
毕节地委、行署高度重视试验区建设。1988年3月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关于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报告》。指出:“为探索岩溶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新路子。最近,省的领导和有关部门提出了在毕节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设想,这完全符合我区实际,充分体现了对全区各族人民的心愿。”阐明了建立毕节试验区在于扩大区域自主决策权,给予优惠的特殊政策。
1988年4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北京邀请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座谈,代表省委、省政府邀请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支持和推动毕节改革试验区发展,在做了大量工作的基础上,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决策已水到渠成。为慎重起见,同年5月,由中央统战部牵头,各民主党派中央派出以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徐采栋为组长的赴黔工作组,深入毕节地区进行为期13天的实地考察调研。短短十余天,行程超过千余公里,走遍毕节的八个县。后来作为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常务副组长的常近时同志在回忆中说:“我们访问了威宁县马街村的一家农户,茅草房只有门没有窗,家中既无炕也无床,人们睡在一米见方的火塘两侧”。经过考察调研,工作组加深了对毕节区情的认识,一致认为“建立毕节试验区是一项战略任务,它将为我国西部地区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探索路子积累经验。”这样的结论,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胡锦涛同志以一个政治家的胆识和远见牢牢把握着推动毕节试验区建立的主动权。1988年1月,提出了建立毕节试验区的构想。指出:“要以改革总揽全局,坚持从贵州的实际出发,坚持生产力标准,采取一切有利于消灭贫困落后的特殊措施,探索解决贫困和生态恶化的新途径”。表明了省委、省政府对解决贫困和生态恶化高度重视,携手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通过智力支边、扶贫开发向贫困宣战。1988年6月8日,在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工作会议结束时的讲话中,胡锦涛同志指出:“省委、省政府决定的全面推动为重点突破,选择典型地区进行改革试验,提出把毕节地区作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这是多党合作共同探索智力支边、扶贫开发取得的重大成果,揭开了毕节试验区建设的序幕。
四、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优势,支持毕节试验区发展
派专家组赴毕节指导制定规划。1988年9月,省政府组织毕节试验区赴京汇报团向国务院和有关部委汇报毕节试验区的工作,请求解决试验区工作中的一些具体困难问题。同时,还请求中央智力支边协商小组派专家赴毕节指导试验区规划的制定。12月7日,常近时教授带领专家工作组到贵阳,在省政协副主席汪福清同志的陪同下到毕节帮助制定试验区规划。同月10日,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同志赶到毕节,同专家组一道指导规划的制定。在紧张工作以后,由钱伟长率专家组和毕节地委、行署领导向省委、省政府汇报《规划》。该《规划》四易其稿,于1989年4月底在北京论证通过。一个地区的规划论证会在京召开,是一件史无前例的事。正因为有全国政协、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谋划指导,毕节试验区在起始时,就有一个具有科学性,可持续发展的《规划》。
建立专家顾问组、参与规划的实施。在论证会纪要中指出:“规划的实施,其意义决不仅仅在于解决毕节地区570万人口的温饱问题,它对贵州乃至整个岩溶贫困地区改变面貌、治穷致富、改善生态,振兴经济,将起到积极的探索作用。”有了一个好规划,组织实施更关键。因此,建立一个智囊指导组织被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专家工作组认为各民主党派中央要通过智力支持参与规划的实施,建议成立一个长期关注毕节试验区,帮助实施规划的顾问组。1989年4月,毕节地区行署领导率有关部门到北京汇报工作,正式恳请组建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以帮助毕节实施发展规划求。中央智力支边协调小组高度重视,认真研究专家顾问组的构成和工作条例。大家一致推举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担任毕节试验区第一届专家顾问组组长,常近时为常务副组长。后来,设立厉以宁、常近时、张宝文为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总顾问。从1989年9月20日起,顾问组和专家顾问组总顾问成为助推毕节试验区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敬终如始、实行定点帮扶。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直接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创举。毕节试验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推动了智力支边和扶贫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早在1991年底,民革中央毅然选择了纳雍县作为扶贫联系点,何鲁丽主席考察时动情地说:“我们要动员全体民革党员,一如既往地支持纳雍县的脱贫致富和经济社会发展,‘不脱贫、不脱钩,脱了贫也不断线’”。1994年,中央统战部协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在毕节地区建立了定点扶贫制度,重新整合了定点帮扶县市。从90年代初起,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对毕节地区七县一市结成对子,实行定点帮扶,倾力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一场由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直接参与的智力支边和对口帮扶,凝集了对毕节试验区关怀,相继开展起来,由点到面,不断深化和扩大覆盖面,帮扶效果日益显著。
五、批示精神,承前启后,赋予毕节试验区探索新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重视贵州、关心贵州,关注毕节。2014年5月15日,对毕节试验区建设作了重要批示,充分肯定毕节试验区在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上取得的跨越,在多党合作助推贫困地区发展取得的成功经验。同时,提出毕节试验区要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在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实践中探索新经验。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俞正声主席关于毕节试验区的有关批示精神,6月26日至29日,全国政协机关党组书记、常务副秘书长孙怀山和副秘书长王胜洪率政协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赴贵州毕节进行实地调研,形成《改变千年闭塞落后面貌的伟大创举》的报告,提出全国政协建立支持和帮扶毕节试验区建设的联络联系制度,将毕节试验区作为工作联系点,成立相关工作机构。由全国政协领导挂帅,统筹研究开展全国政协系统支持试验区建设发展的工作,帮助协调解决市县(区)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加强与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沟通联系,形成“9+1+1”的工作模式,发挥优势和作用帮扶毕节试验区。全国政协办公厅将对毕节试验区的帮扶纳入扶贫工作机制,助推毕节贫困地区发展。充分发挥全国政协有关专委会和有关界别等方面的作用,从八个方面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助推毕节发展。目前,毕节市政协正在学习贯彻批示精神及调研报告,本着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思考市政协在助推毕节为贫困地区全面小康社会闯出新路子,在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实践中探索新经验的打算。
(作者系毕节市政协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