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致公党省委在提案里指出:当前,我省民族地区英语教育严重滞后,成为义务教育发展中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的非均衡发展状态已成为制约全省基础教育不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致公党省委建议——
大力提升我省民族地区英语教育水平
□本报记者 曾 丹
民族地区英语教育严重滞后
“当前,我省民族地区英语教育严重滞后,成为义务教育发展中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在省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致公党省委在提案《关于提升民族地区英语教育水平的建议》里指出,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的非均衡发展状态已成为制约全省基础教育不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据致公党省委在黔东南州、黔南州等少数民族地区部分中小学校的实地调研发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存在许多问题。第一、在民族地区的外语教学过程中,不论大纲设置,教材编写还是实际的课堂教学,基本上都是按汉语言文化背景下的英语教学来进行,采用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对民族地区学生在从少数民族语言,到汉语,再到外语这样一个三语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第二、民族地区小学在开设英语课程问题上存在误区。由于担心落后于发达地区,认为外语学习越早越好,开设外语出现了低龄化趋势。但据调研,对于在第一语言没有掌握就学习第二语言,或是在第二语言没有掌握的情况下就开始学习第三语言,不仅没有优势,相反在语言学习中还是劣势。第三、我省民族地区多数外语教师无法满足不同民族背景、不同三语水平学生的需求。例如,有些学生的汉语程度很低,需要教师用民族语言组织教学,对教师的三种语言能力和外语知识素养都提出了很高要求。
“不解决好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水平,不仅对我省的教育水平影响较大,也影响着人口素质的提升。”记者从省民族文化研究所了解到,我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在全省总人口3500万人中,有48个民族成份。民族自治地区面积占全省面积的55.4%,少数民族人口1333.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7.85%。其中人口超过10万的有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等10个民族。近20多年来,我省恢复和建立了各类民族学校,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全省有民族小学260所,民族中学170所。”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省少数民族青壮年中的文盲、半文盲率,已由建国初期的90%下降到现在的8%左右。全省于2000年基本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有32个县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占县数的36.8%。其中民族地区县份为10个,占“普九” 县的31.25%。
“从以上数据看出,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数量为数不少。”有专家认为,如果不及时有效地提升我省民族地区的英语教育水平,全省基础教育不均衡发展的状况有可能会进一步加大。
外语教育基础总体薄弱
前不久,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唐兴萍对我省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英语教育的相关情况进行过一次调研,就学生素质、课程开设情况、师资配备和教学效果等展开了横向比较和纵向对比,发现了诸多问题。
“学生英语基础总体薄弱。”唐兴萍发现,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的学生英语底子不好,一些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含义和内容方面有何大的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进度和学习效果。最让人担忧的是,一些农村小学还没有开设英语课,而部分农村中学的英语新教材是在三年级小学英语的基础上变形而来的,这对没有任何英语基础的农村孩子来说,其难度可想而知。
“基础投资不足、教学条件艰苦、教学设施简陋、教学手段落后。”唐兴萍在调研中还发现,经过多年努力,我省农村基层教育取得了可喜成绩,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后,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了投入,使农村基层教育得到了较快发展,办学条件有两较大改善,教学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导致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英语教育的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慢、政府对农村教学设施严重不足、管理难度日渐加大等矛盾仍然很突出,并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不能得到根本解决。
“由于所处的地理、交通、经济及社会生活环境相对较差,地方财政用于补充基础教育的实力有限,缺乏专业教师安心在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工作的实力和条件,导致那些地方的英语教学人员缺乏竞争、整体实力不足、教学水平普遍低下的大局面难以缓解,给英语教学中下了“先天不足,后补不力”的严重后果。”在唐兴萍看来,新课改的实施后,对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业务水平、教学艺术等方面的要求有所增高。但实际上,农村英语教师一是在数量上缺乏,二是业务能力不强,别说一些老教师,就是一些科班出身的年轻教师也觉得力不从心,更何况大部分农村英语教师并非科班出身,他们往往是经过短期的培训之后“走马上任”。
“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地束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专家指出,社会对学生考试成绩的片面关注迫使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只重视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能力的评价。“以分数定优劣、凭成绩定奖惩”的传统模式始终难以打破。这就迫使老师吧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搞“题海战术、“磨尖子、抓重点”上去了,从而极端偏废了学生的智力开发、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学生也不得不把宝贵的时间花费到死记硬背语言知识和应付无休止的测验和考试当中,从而导致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和自学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训练和培养,综合能力没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形成了“重知轻能、重考轻练、重结果轻过程”的恶性循环格局,严重违背了英语作文语言教学的客观规律,偏离了课程标准的全面要求。
推动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为最大限度地提升我省民族地区英语教育整体水平,推进我省城乡、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致公党省委在提案里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制定适合民族地区学生的外语教育政策。建议我省教育主管部门应制订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具体政策,允许各地、各校根据学生掌握语言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什么时候开设英语课程。同时,应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开设与民族文化和语言相近的区域性外语种类。学习这些语言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相对容易,而且,如再进一步学习经济、管理、旅游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他们就是难得的综合性国际人才。
二、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的投入,并给予政策扶持。中共省委、省政府应对民族地区英语教育在政策法规、财政投入和师资培训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要优先办好民族师范类学校,尽快提高民族教师队伍的水平,在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中培养中小学英语师资,培养具有双语双文化或三语三文化能力的英语师资。现阶段,应通过在我省师范类院校开设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师培训班的方式,进一步从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角度强化教师的教学意识;可以从发达地区有计划有步骤地输送外语教师到民族地区工作,对他们要制定特殊的优惠政策,使他们能够在民族地区长期安心地从事外语教学。
三、有针对性地开展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师培养工作。为应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外语的特点和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育的特殊性,应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外语教师培养。首先,要加大民族地区英语教师的专项培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加大教师对学生认知状况的了解,达到民族地区外语教师教育理论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其次,在培训方向上,要加大对民族地区三语教师的培训;在培训方式上,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派少数民族中青年外语教师到国内外高等院校尤其是进行三语习得研究的国内外院校中深造和学习,使民族地区英语教师的培训系统化、科学化和制度化,乃至终身化。
四、探讨适合民族地区教育现状的三语教学模式和三语师资培训模式。民族地区理想的外语教师应掌握三种语言——民族语言、汉语和英语,实施三语教学。但三语之间的相互影响因其复杂的行为方式与内在机制,在国内外尚属新的研究领域。而课堂中第三语言的教学也是民族地区外语教学的特殊性,因此,我省需要组织相关教研部门,开展一系列教学研究,探讨适合民族地区教育现状的三语教学模式和三语师资培训模式,促进民族地区的外语教学,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民族地区英语教育之路,最大限度地提升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实现我省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