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16428版 当前B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09-18

  在省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廖星通过提案指出,鉴于贵州“欠开发、欠发达”的实际,要发展现代农业,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进而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实现贵州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省政协委员廖星建议——

加强我省基层农业科技队伍建设

□本报记者 曾 丹

  农业科技贡献巨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业科技队伍建设不断发展壮大,农业科技人员增加较快,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记者从省农委了解到,通过大力推进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我省的农业科技队伍呈现出文化结构合理,职称结构科学,专业结构全面的局面,为我省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全省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围绕‘科教兴农’战略,以农业科技创新为主导,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中心,以实施农业科技推广和教育项目为载体,以农民教育培训为依托,积极参与农村经营制度的改革、农业适用技术的试验示范、动植物新品种选育研究与应用,农业适用技术的集成、组合、配套与推广步伐显著加快。”记者从省农委了解到,近年来,我省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储备能力明显提高。

  “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已由改革初期的不足20%到现在的45%。”省农科院的专家指出,一大批先进农业实用技术已推广普及到农村千家万户,农业生产技术含量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水平、产品质量、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业产值由21.72亿元增加到370.48亿元,增长了17倍;农民人纯均收入由改革前的109.3元增加到2373元,增长20倍;肉类总产值由12.8万吨增加到223.22万吨,增长16倍;水产品产量由0.37万吨增加到12.61万吨,增长34倍;粮食产量由643万吨增加到1100万吨以上,实现了农村人口粮食基本自给,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变为相对宽松的历史性跨越,近1/3的农户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全省农业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累计选育动植物新品种600多个。”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尤其是我省的“油研”系列杂交油菜品种,优质杂交水稻、玉米育种和夏秋反季节、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研究成果已进入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先进行列。我省培育的23个“油研”杂交油菜品种已覆盖长江流域及陕西14个省(市、区),种植面积超过1.5亿亩,产值近50亿元;自育的杂交水稻和玉米品种分别占全省种植面积的20%、70%,还在云南、广西、重庆、四川等省得到大面积庄园,累计推广面积达到了3000万亩以上。

  农科队伍需要新鲜“血液”

  前一段时间,贵阳市农业局对全市农业科技队伍建设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结果显示:目前,贵阳市仍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然而,全市农村农业科技人才缺乏,尤其是符合贵阳市喀斯特地区生态环保农业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城郊特色农业发展等方面的农业科技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目前,花卉产业正成为贵阳重要的特色产业之一,然而花卉栽培方面的技术人才却十分紧缺,部分核心技术缺乏研发能力。”据贵阳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贵阳市种植花木的核心种苗技术至今还需要到外地购买,不但增加了花农的种植成本,而且生产还受制于人,在市场竞争中十分不利。

  “全省基层农业科技队伍建设上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远远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在省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廖星通过提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科技队伍建设的建议》指出了我省农业科技队伍建设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管理体制不顺。譬如目前黔西南州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要采取以乡镇政府主管和县业务主管部门为业务指导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体制的主要缺点是县业务主管部门与乡镇政府的职责划分不清,乡镇农技站的权利、义务也不明确,甚至出现了对基层农技人员“两头不管”或“两头管不了”的人事弊端,从而导致管理和调控职能弱化,一些乡镇政府在人、财紧张的情况下,往往以牺牲乡镇农技推广站的利益来弥补,农技人员被“挪作他用”现象普遍存在,他们名为农技人员,实为乡镇管理干部,多数农技人员一年到头忙着专业外的事,难以自主安排本职工作,在岗农技人员“行政化”现象普遍存在,由于职能错位,专业不能专用,从而极大地损害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服务能力不足。一是投入不够,二是缺乏创新,三是职能错位,四是职业化低。

  ——人才结构失衡。一是人才断档。黔西南州农业科技队伍中的领军人物和骨干大都是七、八十年代的大中专毕业生,他们若干年内将要退出工作岗位,而后备力量的培养和储备明显不足。高层次人才缺乏,特别是基层数量严重不足,层次普遍偏低,力量明显薄弱,尤其缺少在一线推广、普及、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人才。二是队伍老化。大多数农技人员是95年以前进入的,由于出入口不畅,新毕业的大学生因编制等原因进不来,人才队伍日趋老化,青黄不接。三是分布不均。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大多在县市以上机关事业单位工作, 而基层一线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偏低,非专业人员比重过大,人员结构不合理。四是知识老化,基层农技人员极少有机会外出学习和进修,对新知识、新技术、新项目不了解,成为制约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效开展的瓶颈。五是人才匮乏。没有优惠的政策和待遇,专业技术人才不愿意到基层就业,导致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年轻人才匮乏,高学历人才稀少,高职称人才奇缺。

  ——经费投入不足。从总体上看,财政对农业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不足,乡镇农技人员的工资、福利等虽得到保障,但从事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机具推广、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工作经费无法落实,制约了农技人员服务“三农”工作。不少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办公条件差,缺少实验检测设备,电脑、交通工具、工作仪器等必要设施不足,农技推广低效运作,影响了农技推广的公共服务效果。

  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有利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科技人员在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记者从省农委了解到,近年来,自聘请国家马铃薯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金黎平博士为毕节试验区马铃薯科技顾问以来,毕节市马铃薯人才团队在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农业技术干部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促进全市农业生产持续健康地发展尤为重要。

  “该人才团队自2011年获批建设以来,3年共承担国家级项目3个,省部级项目4个。2012年组织申报项目2个,获得立项1个,项目储备1个;2013年组织申报项目3个,目前正在进行项目立项审查,项目储备3个。”据悉,通过参与主持项目、科技顾问、学术交流及委托培养等方式,马铃薯人才团队取得成效显著:两年共选育马铃薯新品种1个(毕薯5号)通过贵州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鉴选出中薯18号、中薯20号参加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2012、2013年共主持完成项目4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总计17篇;开展马铃薯单细胞培养,马铃薯花粉培养及染色体加倍实验及细胞融合实验并建立相关实验体系;2013年利用2012年杂交种种植获得马铃薯实生种子及实生薯30份,为新品种选育打下良好基础;在毕节市9县区示范应用面积8040.6亩,辐射带动27020.5亩。示范结果表明,应用毕节市农科所提供的晚疫病防治技术防效达87.0%,比常规防治方法提高23.0%;比常规每亩用药降低药款24.4%。

  “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在省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廖星指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对我省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尤其是基层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廖星建议:

  进一步贯彻农技推广法,研究制定实施细则。建议相关涉农部门以新修订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实施为契机,按照新修订法律规定,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有关方面的支持,立足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实际,抓紧制定、修订与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法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及实施细则,将有关工作措施进一步细化,进一步强化农技推广的法制保障。同时相关涉农部门会同人社、编办等单位组成联合调研组,在省政府统一领导下,对全省各县(市)农林牧渔水务主管部门及其基层站所的人员结构、编制落实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核实缺编或超编以及实际财政供养人员的基本情况,根据各县(市)农业产业结构特点制定编制规划,落实农技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和责任。

  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实行“三权在县”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稳定农技队伍,提升农技推广能力;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不断创新投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