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1642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09-18

城乡统筹 创新发展 开放开发 先行先试

——贵安新区建设工作小记

□本报记者 何 博

  贵安新区位于黔中经济区核心区,贵阳市和安顺市相连的中心地带,规划面积1795平方公里(其中直管区470平方公里),涉及贵阳和安顺两市的20个乡镇(现状人口73万人)。新区自2012年开工建设以来按照城乡统筹、创新发展、开放开发、先行先试的开发原则,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民生、生态、基础设施、产业优先和先规划、后建设,先环境、后开发,先储备、后出让,先安置、后拆迁,先地下、后地上的建设理念,以实施“百项工程”为总抓手,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开放开发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顺利实现“一年有框架”,向着“两年有效果”的目标坚实迈进。

  一流规划指引建一流新区

  贵安新区总体规划在空间结构上,按照“生态文明引领、核心板块支撑、快速交通连接、特色小镇彰显、美丽乡村辉映”的布局原则,规划为“一核两区”三大功能板块。其中,“一核”即核心职能聚集区,包括贵安生态新城、马场科技新城、天河潭新城、花溪大学城、清镇职教城;“两区”即特色职能引领区和文化生态保护区,分别为平坝新城、乐平产业功能区、蔡官产业功能区和屯堡村寨群落、手工艺遗产群落、水脉林盘群落、滨湖湿地群落。

  在综合交通系统上,规划对外交通,道路系统、公共交通,停车,慢行与旅游交通四大交通系统,形成“一环四线”骨架道路网,“两横两纵一射”高速公路网、“三横四纵”骨架道路网、核心区“两横两纵”城市轨道网,并与贵阳中心城区轨道线网一体化连接。在生态绿地系统上,构建了“五区为底,八廊通联、山城相嵌、景观贯通”的生态绿地系统,规划了5个生态保护区、8个绿廊以及94个各类公园。在水资源保护与利用上,更具各流域片区的自然特征、发展模式和水环境保护要求,规划提出分区水污染控制策略与综合治理措施,并构建了“一湖五库、四河多点”的区域水系湿地网络,促进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景观建设有机结合。在城市特色风貌上,将新区定位为上水风光之城、文化多元之城、生态智慧之城。结合城市建设、产业布局、文化底蕴、山水格局、生态基底等要素在新区总体层面形成生态都市风貌区、现代产业风貌区、湖光山色风貌区、屯堡田园风貌区四大风貌分区。

  新区规模建设初见成效

  贵安新区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从“一张白纸”逐渐建设发展成为带动黔中经济区崛起,引领全省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平台。同时,贵安新区也明确要求实现“一年有框架、两年有效果、三年有形象、五年大发展”的目标,努力建设成为贵州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和全国极具特色的一流城市新区。

  骨干道路框架基本形成,“三纵两横”骨架道路达到通车条件,“七横四纵”路网年底将全部建成通车,初步形成内畅外联的交通路网。公建配套设施快速推进,基本建成集商业、银行、学校、医院、居住为一体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公租房A组团,力争明年建成B、C组团及城市综合体。大学城建设步伐加快,围绕建成“人才高地、科创基底、生态园地”目标,推进大学城一期5所高校8万师生顺利入驻,引进总投资450亿元的三大配套综合体,开工二期4所高校、大智汇综合体和国际人才科技教育交流中心,启动三期名校合作区规划编制,年内新开工明德学院和理工学院。产业发展开局良好,优先发展以大数据为重点的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以此引领和支撑“四化同步”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城乡统筹都已初见成效。

  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体制机制创新是贵安新区的灵魂,是新区实现快字当头、好字为先的根本之举。新区成立以来,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完善“统分结合”管理体制,探索推进与非直管区联动发展、错位发展;开发模式创新,出台了直管区开发建设模式创新的实施意见,按照“政府统筹、市场运作、封闭运行、滚动开发、自求平衡”的原则,对政府性投资项目主要委托由新区开发投资公司组织实施,匹配以土地为主的相关资源进行市场化运作,统一开展“融资、投资、建设、偿债”工作,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收、统一储备、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实现投资平衡,不断增强公司发展实力和后劲。与此同时,贵安新区还在招商引资、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做出了成绩。

  目前,贵安新区引进了富士康第四代绿色产业园、三大通信运营商数据中心等85个重点项目,已开工18个,协议总投资1415亿元。同时,通过公开选拔和从省内外选调等方式引进人才663人(含公司)。来自五湖四海的各路人才,构成了新区开发建设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