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别微软”是年,张亚勤正好48岁。自而立加入微软,16年来他一直是微软在中国研发与投资的代言人。最近,当百度宣布其将加盟并担任总裁时,两个世界“对话”了。
“多面”张亚勤
□罗 亮
9月3日,一年一次的百度世界大会开幕,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作为嘉宾坐在台下。这一次,他只是静静地听,没有上台演讲,亦未接受任何媒体采访。
百度副总裁王劲在发表主题演讲时说,百度要跟微软在云计算领域展开良性竞争,随后冲着张亚勤微微一笑。当时,外界将此举解读为“挑衅”、“宣战”;其真正的含义,却在短短几天后大白于天下——“牵手”。
中秋节当日,一条爆炸性消息震惊业界:服务微软16年之久的张亚勤宣布离职,新东家正是意图挑战微软的百度。无疑,张亚勤参加百度世界大会之时,此事即已敲定,只待一个恰当的时机对外公布。
在48岁本命年,张亚勤选择离开微软,开始一段新的探索。而他与微软之间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也慢慢露出了水面。
告别微软
决定离开微软,并非张亚勤一时的想法。这种念头实际上早在3年前萌发,只不过在时任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挽留下,他留了下来,承诺帮助微软完成Microsoft Azure、Office 365、Xbox等产品和服务在中国的落地。
如今,这些产品和服务均已顺利完成落地。用张亚勤的话说,即“已经兑现了最初加入微软时的承诺,使命达成”。现在,到了离开的时候。
过去十几年中,微软中国的负责人几次更替,但张亚勤一直扎实地为微软在华研发体系的完善尽心尽力,且数次任“救火队长”,看管微软在华的商务工作。
坦率而言,张亚勤离职之际,微软中国的处境并不太好。国家工商总局正对微软发起反垄断调查,面临入华以来最大挑战。而其离职对处于反垄断漩涡中的微软中国而言,又是一次打击——在很多人看来,有张亚勤在,微软跟政府部门沟通起来可能会更顺畅一些。
他没有否认微软正在遭遇困难时刻,但表示“基业长青的机构和企业,会一直坚定的走下去”。
对微软中国而言,张亚勤不仅是一位看管研发业务的高管,实际上更是微软中国的一张名片。在很多公开场合,外界总能看到张的身影。
对于选择加盟百度而非创业或成为投资人,张亚勤未作回答。但提起16年的微软职业生涯,他表示没有遗憾,并强调自己很幸运地参与了微软亚洲研究院乃至整个微软亚太研发集团的建设与发展。
微软中国的贡献
在微软亚太研发集团3000多名科学家与工程师的眼中,张亚勤像是一位和气、忙碌又有担当的大师兄。他不习惯新同事、新朋友称他“张总”。
“叫我亚勤吧!”他总是这样说——但当对方置提醒于不顾,非要叫“张总”时,他也不以为忤——在位于北京丹棱街5号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大楼里,就连负责清洁的阿姨也称他为“亚勤”。
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大楼是微软历史上第一次在海外市场建立的固定资产研发场所,这缘于张亚勤当年的坚持。
从2007年开始,他就琢磨着在中国盖楼。“知春路上的希格玛大厦迟早会不够用,中关村周边的高校又是微软研发不可放弃的人才宝库,与其租用,干嘛不自己盖楼?”
最终,张亚勤赢得了比尔·盖茨、鲍尔默及当时微软公司首席财务官的支持,在中国投资建设中关村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总部大楼和上海紫竹园区。2011年5月24日,丹棱街的两栋研发大厦竣工。“看着丹棱街两栋大楼里的人,都像自己的亲人和孩子。”张亚勤说。
目前,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有超过300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是微软在美国之外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备的研发基地。旗下拥有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亚洲工程院、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微软亚洲商务软件事业部、微软亚洲硬件技术中心、微软(中国)云计算和企业部门、战略合作部,覆盖基础研究、技术孵化、产品开发和产业合作等方面,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创新链条。
实际上,来自中国的创新力量对微软未来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对包括微软云计算、Office办公软件、Bing搜索、Surface、Xbox、Kinect及Windows Phone在内的微软全线产品,都有着杰出的贡献。
如今,活跃在中国互联网市场的领袖企业,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小米、金山的研发团队里,都有微软前员工的身影。“过去近16年里,微软在中国的研发机构就像是中国IT产业的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构成微软核心创新力的重要组成,同时也为本地创新和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张亚勤说。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索玛·塞加说,张亚勤对微软在中国建设世界级创新基地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没有他,我们很难想象公司能在短短十几年间在本地产业合作、生态系统建设、吸引和培养人才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
“多面”张亚勤
9月9日,中秋节假期结束,员工们重回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大楼上班。一切都如往常,但“大师兄”张亚勤的突然离职,还是让员工们有些感伤。
“他是那种让你感到亲切的人。”一位不愿具名的微软工程师说,当年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时,张能叫出每位员工的名字,甚至他们家人的名字。尽管近几年微软的研发体系发展迅速,员工人数达到几千人,但与张工作较近的同事及家人的名字,他都知道。
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技术战略总监向江旭说,每逢佳节,张亚勤的直接下属都会收到他的个人礼物,让人倍感温馨。
除在生活细节处让员工们感到温暖之外,作为研发业务的领头人,张亚勤总能提出高屋建瓴的技术见解。身兼其助理,向江旭会经常与张就技术和行业未来进行探讨。而张对互联网技术和行业趋势的深刻洞察力,让向折服不已。
“亚勤是有大智慧、有远见的人。”向江旭说,“他对趋势的预测不是停留在口号上,而是以科学家独特的视角和严谨的方法抛出论点,然后提供充足的论据,甚至建立模型予以支持。”
向江旭认为,张亚勤最先提出的“云+端”、“三个平台”(端平台、云平台和云应用服务平台),以及最近提出“互联网的物理化”概念,加上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技术趋势,对微软战略及整个行业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作为领导,张亚勤奉行对事不对人的准则,对事严格对人宽容。违反企业原则、违反商业道德的事,不管多大利益他坚决不做;而有意义的事,他坚定不移、排除万难也要做。如创立微软创投加速器无偿培育孵化中国初创企业,目前已成功孵化85家。
在微软创投加速器驻场总经理高欣欣看来,张亚勤是一位非常亲和、愿意帮助初创企业的导师。“他经常和微软加速器里的初创企业创始人碰面,分享他对产业发展趋势的看法,并探讨产生颠覆性创新的机会和领域。目前,微软加速器孵化的初创企业已覆盖超过1亿用户群,被加速企业整体估值超过10亿美金。”
“亚勤是一位非常令人尊重的企业管理者。”高欣欣说,“他常对我们团队说:‘业务你们最懂、最熟,你们放手做。我只做两件事,拉拉队和救火队。需要打气加油的事,我全力支持;需要协调的资源,我全力帮助’。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今年4月13日,张亚勤和微软创投加速器的负责同事一起,带领4家孵化器里的企业登陆《北京发布》节目。在节目中,张亲自介绍每家企业在各个领域的创新,使其为大众所认识,并迅速得到用户及资本市场关注。
向江旭与张亚勤接触的机会很多,“亚勤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和兴趣爱好。当我和他聊起太太和孩子的时候,他是一个深情的丈夫和骄傲的父亲;当我听到他以话剧演员般的男中音将一首《当你老了》的诗献给妻子的时候,我会惊叹他对韵律和意境的把控;当他在微软年会上表演魔术抽奖,我看到了他的诙谐幽默;当他以一曲阿根廷探戈技压全场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他的热情奔放。”
“亚勤就是这样一个人: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可敬的领导和可亲的朋友。在业界,人们倾听他的声音;在公司,人们追随他的脚步;在朋友圈,人们和他交心。”向江旭说。
信仰创新
张亚勤加盟百度,是众多外企高管跳槽国内企业的最新一例。自去年以来,微软、谷歌、甲骨文等外企高管频频离职,要么自己创业,要么跳槽到百度、阿里巴巴、小米等国内本土企业担任高管。远离外企,似乎正成为一种风气。
此种现象背后,一方面是笼罩外企的光环正逐渐淡去;另一方面是中国企业、尤其中国科技企业正快速成长,在技术、品牌甚至薪酬方面与外企已不相上下,足以吸引优秀的人才加盟。
从微软亚太研发集团跳槽出来、担任金山软件CEO的张宏江说,张亚勤离开微软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其所言的这个“时代”,可能是指外企在各个领域都展现优越性的岁月。
润米咨询董事长、微软前战略合作总监刘润撰文表示,今天外企面临的不仅是国内企业的壮大,同时也必须面对超国民待遇的失去,以及所有这些因素带来的人才流失。“这是创业者前所未有的好时代,优秀人才纷纷从对外企的信仰转向对创新的信仰。
搜狗CEO王小川对张亚勤离职有另外的看法。他认为,张从微软研究院离职,可以视为互联网研发模式对企业学术研究模式的颠覆性胜利。“张亚勤的跳槽,是这个必然趋势的一个表征。”
“互联网的威力在于极速的市场应变,需要后面的技术驱动快速灵活,以Google为代表把这种技术研究与产品推出的结合发挥到极致。而微软研究院的立项到产出需要3—5年,再加上异地管理决策效率低下难以支撑变革,故而失势。”王小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