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双龙临空经济区 打造贵州对外开放新平台
□杨忠德
省委、省政府提出集中力量抓好贵州双龙临空经济区发展,将其与贵安新区和贵阳综合保税区一道打造成为全省引领性对外开放平台。这是加快推进贵州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
一、贵州发展临空经济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发展临空经济是拉动贵州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有资料表明,每年100万航空旅客运输量相当于产生1.3亿美元的经济效益、1000个直接和3700个间接工作岗位;每新增10万吨航空货物将直接创造出800个工作岗位;每新增一个航班将直接增加750个工作岗位。据相关统计,目前国内8个主要机场临空经济区所在行政区GDP增速比其所在城市平均高出8个百分点。其中,顺义临空经济区创造了顺义区70%以上的GDP和80%以上的税收,是中国最具实力的临空经济区。在国外,法国巴黎机场服务的地区创造了该国GDP的30%。2013年,随着二期扩建工程的完工,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正式跻身国内千万级大型繁忙机场行列。根据国内外有关研究结论,当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过800万人次以后,临空经济将具备持续健康发展的条件。2014年,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加快规划和建设贵州双龙临空经济区,打造新的经济发展“引擎”。临空经济作为新兴产业,必将成为我省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撑之一。
(二)发展临空经济是贵州对外开放的大平台
临空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开放程度大、国际合作广等诸多特点,尤其是构成临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际大型枢纽机场、国际航空运输公司以及临空产业关联的外向型企业,其运作符合国际惯例和通行准则,市场和客户面向国际。贵州作为内陆省份,既没有对外贸易的优势,也不具备开放市场的有利条件。通过发展临空经济,有利于吸引全球优质资源,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使贵州的发展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之中。
(三)发展临空经济是贵州转型升级的新契机
贵州是欠发达、欠开发的省份,经济工业化程度较低,发展缺乏必要的主导产业支撑。加快临空经济的发展,可以促使贵州从封闭的内陆经济参与全球经济分工,从低端制造业走向高端产业都有很好的促进。贵州双龙临空经济区可以建立一个产业链高端的、具有示范效应的特色经济模式,有效改变贵州产业处于价值链低端的现状,利用临空经济的高端特性,加快贵州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的速度,从而实现转型升级的目标。
(四)发展临空经济是贵州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助推器
国内外临空经济区发展实践表明,临空经济的发展推动未来航空城镇的建设,将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创新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比如,爱尔兰香农机场所在地原来是一个小村庄,通过发展临空经济,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新兴城市。成都双流也是依靠发展临空经济,成就了一座朝气蓬勃的新城。龙洞堡机场处在贵阳市与黔南自治州的结合部,发展高科技、现代服务等与航空产业链条和区域产业链条相关的产业,能够带动区域产业向高级化演进,为农业人口提供密集型就业岗位,解决就问题,带动农村发展。同时,还会带动双龙临空经济区及辐射区内的道路、医院、学校、公园、水气电等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建设成为横跨贵阳和黔南的产城融合的新兴区域,最终形成几十万人口的新城区。
二、贵州双龙临空经济区加快发展正当其时
(一)区位优势日益明显。根据总体规划,贵州双龙临空经济区位于贵阳市市域东南与黔南自治州交界区域,是黔中经济区的核心区,是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一城两带六核”空间布局中重要的“一核”,交通区位优势突出,紧邻贵阳老城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西接改貌“两港一中心”(公路港、无水港、商贸服务中心),北接贵阳综合保税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距贵安新区12公里,距贵阳综合保税区13公里。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是贵州省唯一的4E级现代化机场。贵州虽是内陆省份,但地处重要空中走廊结点,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航空枢纽,为贵州、贵阳对外经济联系架设了畅通的空中桥梁。
(二)经济支撑能力增强。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实施 “两加一推”战略,全省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很好态势。贵阳市努力做好全省经济发展“火车头”和“发动机”,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按照一城两带六核的布局,全力打造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成功引进了富士康、三大通讯运营商、京东等知名企业,人流、物流、信息流加速聚集。作为贵州双龙临空经济区规划范围主阵地的贵阳市南明区,是全省首批经济强县,在2013年全省增比进位测评中综合排名位居第一,是全省、全市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龙里县2013年全省增比进位测评中综合排名全省第8位,比上年同期上升14位。2013年南明区、龙里县人均GDP分别超过8400美元、5100美元,远远高于保证临空产业稳定、健康发展的3000美元的国际临空产业发展的经验标准。
(三)综合交通体系完善。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整体快速推进,贵州双龙临空经济区逐步形成集航空、公路、铁路、水运多式联运、立体化、一站式的综合交通网络,增强了辐射能力和聚集吸引力。根据规划,到年底,贵州双龙临空经济区将建成“三纵三横”骨架路网。同时,通过一体化设计、枢纽式建设,以T2航站楼为中心,市域铁路、城市轨道站厅一体化统一设计、同步建设,实现航空、铁路、公路三种交通方式“零换乘”,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三网”无缝连接的综合立体交通枢纽体系之一。今年年底,随着贵广高铁通车,贵州将成为西部第一个开通高铁的省份。通过打通机场与中心城区的交通瓶颈,将贵阳机场、火车货运东站、二戈寨货运中心、贵阳汽车客运东站、贵阳火车北站连成一体,拓展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的有效服务半径。
(四)机场增量潜力巨大。2013年贵阳龙洞堡机场飞机起降架次9.36万次,同比增长21.3%,增幅为西部省会城市第一;完成旅客吞吐量1047万人,同比增长19.7%;完成货邮吞吐量7.74万吨。2014年,各项业务量进一步大幅提升,预计全年可完成旅客吞吐量1200万人以上,货邮吞吐量10万吨左右。随着三期工程的即将动工,预计2020年旅客吞吐量2000万人以上,货邮吞吐量20万吨左右。另外,贵州机场集团公司通过兼并重组,已形成“一干八支”的网络,在全国名列前茅。将来随着规划的“一干十三支”机场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将大大增加贵阳龙洞堡机场作为航空枢纽的作用。
(五)关联产业加速聚集。目前,成功引进多彩贵州城、贵阳讯鸟云计算中心、润茂·贵州物联港、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西南片区总部等26个项目, 6家企业已建成投产、3家计划年内投产。同时,与南方航空、长沙长远物流等共签约35个项目。
由此可见,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统筹谋划下,贵阳市和相关各方狠抓落实、强力推进,贵州双龙临空经济区加快发展的条件已初步具备,贵州临空经济的新时代已经开启。
三、贵州双龙临空经济区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统筹协调跨市州和相关部门的领导机构。贵州双龙临空经济区整个规划范围跨贵阳市和黔南自治州,同时依托的贵阳龙洞堡机场又隶属于省直管的贵州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涉及多方共同推进的工作不便于统筹,在相关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客观上存在沟通协调体制不顺和机制不健全的情况。
(二)缺乏高起点的整体发展规划。贵州双龙临空经济区总体规划目前已初步确定,依托龙洞堡机场,规划形成 “一核三板块”的空间布局结构。但与国内外先进地区临空经济区规划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对未来远期发展的目标定位方面尚需深入研究。
(三)现有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临空经济区内产业关联不强,合理的产业群落和产业链尚未形成,一些企业在临空经济核心区以及辐射区内没有原材料、零部件的配套企业,对区内其他企业缺乏应有的带动作用。同时,贵州双龙临空经济区在建设过程中,未突出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已开发的项目中,房地产项目占地过多,临空经济区的产业临空指向性不明显。
(四)交通道路规划建设不够合理。从总体上看,双龙临空经济区道路规划建设还不尽合理,部分道路结点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比如,机场核心区与外部连接的210国道亟待提升改造,消除堵点;又如,作为核心区主干道的贵龙大道规划建设宽只有42米,缺乏前瞻性,没有充分考虑以后临空经济区发展起来后的物流运输需要。
(五)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与国内外发展比较好的临空经济区相比,双龙临空经济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区内没有良好的商务环境,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服务中介机构较少,不利于服务区内企业加快发展。龙洞堡国际机场周边没有大型商场(超市)、大型停车场、大型医院、高档酒店,不能为大量的人员往来提供便利服务。
(六)临空经济区整体规模较小。国内很多地区都非常重视大、中型国际机场周边地区的开发建设,武汉临空经济区规划占地面积1100平方公里,郑州航空港经济区规划占地面积415平方公里,重庆临空经济区占地面积200平方公里。贵州双龙临空经济区规划占地面积92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75平方公里。以列入规划范围内的南明区为例,39.2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在满足现有规划园区和引进项目需求后,可利用土地不足万亩。
四、加快贵州双龙临空经济区规划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临空产业的战略定位。按照国内外发展经验,临空产业往往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有组织的高效推进的。韩国仁川,政府的引导支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郑州获国务院批准为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后,组建直属于省的正厅级组织管理机构,推进速度加快,发展势头迅猛。为此,要将贵州临空经济产业明确提升为省级战略,作为带动贵州对外开放的重大平台。由于临空经济区跨越贵阳市、黔南州,涉及多方关系,难免存在体制不顺、不便协调等问题。当务之急是尽快成立省级层面的组织领导机构(领导小组),并设立相应的工作机构,以创新管理体制和开发机制。同时抓紧制定出台加快双龙经济区发展的指导意见并付诸实施。
(二)编制临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要把政府和机场的规划协调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聘请国内乃至国际一流的空港经济、产业发展、城市规划等方面的专家以空港、产业、城市整合发展的理念,高标准、高起点统一规划。该规划要作为贵州省“十三五”规划的子规划,并与空间布局规划统筹衔接。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一方面,首先要加大对机场运输业的支持,使航空运输业与临空产业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互利共赢。不能眼光只盯着货,不重视人,使临空经济区永远无法成为航空城,沦落为“经济开发区”。为此,要加紧对龙洞堡机场三期的申报审批、启动建设、如期使用,力争2025年旅客吞吐量达4000万人次;提升物流层次,增加国际货运比例,将龙洞堡空港物流园列入我省“十三五”发展规划;加大省及贵阳市对新开通重要航线航班的补贴和扶持力度,尽快开通贵阳直达欧美及日本、韩国的国际航线,架起产业的桥梁;借鉴成都2013年9月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经验和做法,选项实现香港、台北等城市到贵阳的过境72小时免签;鼓励大型航空公司在贵阳设立分公司(基地),尽快改变目前仅有四家航空公司落户贵阳且规模太小(仅具象征性)的局面;针对贵阳机场的发展潜力以及将来十三个支线机场的巨大市场需求,支持贵阳机场建立相关培训基地;抓紧申报贵阳综合保税区龙洞堡园区,力争尽快获批建设,等等。另一方面,要狠抓临空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完善骨干路网、环保设施以及水、电、气、讯等基础设施,夯实发展基础。
(四)培育壮大临空主导产业和临空产业重点园区。以南明区、龙里县为核心区域,结合贵阳、贵州的比较优势,发展独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先导产业。要发展航空物流业及相关的航空制造业,依托贵航集团、贵州航空工业公司等实体及8个支线机场,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依托贵州的生物制药、装备制造、富士康第四代绿色产业等,大力发展相关高新技术产业;依托贵州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客户服务业,把临空经济区打造成为西南乃至西部地区一个重要的旅游集散地;依托多彩贵州城等项目,大力发展贵州文化旅游产业;还要着力发展会展业,养老、医疗产业等与临空经济相配套的产业,充分发挥贵州的旅游、山水、人文的独特优势。与此同时,针对产业布局的同质化竞争状态,统筹协调全省重点产业园区建设,科学定位园区主体功能,形成错位发展的功能布局。现阶段,重点支持双龙临空经济区、贵阳国家级高新区(贵阳综合保税区)、京东电商产业园、贵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贵安新区大数据产业基地等相关产业园区的加快建设。
(五)完善服务配套保障体系。要以整体理念,以服务产业链形成为目标,不断提升贵州双龙临空经济区保障服务水平和商业运作水平,吸引更多国内外航空及相关产业的总部聚集。按照总部经济和分销中心的定位,服务配套产业,在临空经济区内建立现代服务机构,给区内企业提供良好的商务环境,以适应区内的发展需要,更好地吸引人流、物流、信息流,为各种要素的聚集和融合创造条件。
(六)优化提升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一方面充分依托贵州双龙临空经济区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按照生态园区的标准建设好临空经济区,打造高端旅游、休闲、商务、度假区域。可聘请高层次专家进行规划,以贵阳森林公园为基础,打造国家级的森林休闲旅游度假区;可依托鱼梁河启动建设并申报国家级的湿地公园;可依托龙里广阔腹地的森林、草场,以“中铁国际生态城”项目为主导,建设商务会展、体育休闲胜地。另一方面,整合贵州双龙临空经济区周边乃至全省的科教资源,围绕服务临空产业发展,合力打造相关科研机构,同时大力引进和培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相关人才,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七)加大宣传和推介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加大贵州双龙临空经济区的对外宣传和推介,加强与国家相关部门、相关研究机构、先进地区临空经济区、国内外航空制造、航空公司、机场企业、行业投融资机构、商业服务业机构等沟通与合作,不断增强贵州双龙临空经济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为临空产业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作者系贵阳市委副秘书长,市督办督查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