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日至4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24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贵阳举行。在本届书博会期间,出版界精英齐聚一堂,围绕图书策划与营销、图书编辑艺术、数字与传统的冲突、阅读体验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对新形势下的出版业发展之路进行了积极探索。
图书出版 数字时代的纸质文明坚守
□本报记者 曾 丹
数字与传统冲突下的出版困境
在本次书博会上,仅贵阳的主会场就迎来了10多万人次的参观量,参展的纸质图书大部分被读者购买,这似乎给当下的图书出版业带来了一波热浪。
但前不久公布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显示,我国18—70周岁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7.6%,其中,图书阅读率为53.9%。调查结果还显示,人们对纸质出版物的阅读兴趣在下降。
“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呈较快增长势头。”有专家对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近年来,我国18—70周岁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读取等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35本,报纸和期刊的人均阅读量分别为100.70份和6.67期。”专家指出。从对传统纸质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来看,我国国民每天接触传统纸质媒介和电波媒介的时长均有所减少。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版行业正处于技术变革的洪流中。”有专家认为,当今出版业正遭遇数字与传统的冲突:越来越多的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元素,通过手机、电脑、电视、移动阅读器等多种终端设备,被全天候、多方位、立体化的展示传播;在此情况下,纸质出版物如何在变革中找寻最佳的发展方向、选择最适合的发展路经、寻求更大的发展动力,成了本届书博会的热门话题。
有意思的是,今年初,我省几所高校的读书协会也联合作了一次市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 2013年贵阳广义的国民图书阅读率为44.7%,而狭义的纸质阅读率为55.3%。在全市图书阅读者中,每人每年平均阅读图书5本。以城乡户籍划分,2013年城镇居民的读书率为52%,平均每人每年读5.2本书;农村居民的读书率为34.0%,平均每人每年读2.7本书;从读书时间看,在读书者总体中,有30.0%的人读书时间减少了;有47 %的人最近半年的读书时间与上半年基本一样;只有12%的人最近半年读书时间增加了;在受访者中,每人每年平均阅读杂志6.3本。在杂志读者总体中,每年读过9-12本杂志的读者比例最高,占20%;其次为每年读4-6本杂志的读者比例,占17%;第三为每年读25本以上,也就是每月读两本以上杂志的读者比例,占5%;调查还显示,只有46%的市民知道“世界阅读日”这个名词,但有70%的人不知道“世界阅读日”的具体日期。
“我们书店也做过类似调查,现在来书店真正阅读的人在逐年下降”,采访中,西西弗书店的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尽管现在书店的营业额在逐年递增,但出售的多是工具书,科技文化类书籍却卖得并不理想。
毋庸置疑,数字与传统的冲突,几乎颠覆了人们固有的阅读概念,这将给纸质出版业带来巨大的冲击。
出版业在新形势下的创新坚守
在本次书博会上,有八百余家出版发行单位参展亮相。
8月1日,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和贵州出版集团公司主办的出版集团与新媒体融合高层研讨会在贵阳冠洲宾馆举行。全国10余家出版集团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参会。与会代表结合自身实际,着重探讨了出版集团与新媒体融合的问题、战略、策略、思路、举措、模式及政策建议等。
“传统出版业态注定要灭亡,但纸书会长存。”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公司董事长陈海燕认为,人们强调纸书的优越性,在于可把握的阅读体验感,可以随意翻阅的便利性,甚至还包括油墨的芳香气息,等等。但这些都只是阅读习惯使然,而习惯从来无法阻挡技术进步,反而会由技术改变习惯。纸书长存有一个软理由,即可以作为物质化的审美对象,具有难以替代的工艺价值。这也许表明纸书的未来发展趋向即日益精致化,具有典藏价值。但真正支持纸书长存有一个硬理由,那就是它采用的原材料是植物纤维,而植物纤维是地球上广泛分布的可再生廉价资源。出版的技术改变之后,内容仍需要多介质呈现,尽管人工材料可以形成不同性能的介质,但植物纤维是唾手可得的庞大自然资源,只要人类对环境采取友好的态度,这种资源就不会枯竭。
“传统出版产业与互联网产业融合需要经过技术融合、产品和业务融合、市场融合、制度融合、资本融合5个阶段。”湖北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周艺平在发言中指出,在技术融合方面,要着力打造以“协同编撰系统-数字内容资源库——全媒体出版-数字合版和即时印刷”为主线的生产链条,实现全面技术升级。在产品和业务融合方面,要开拓网络业务、开发基于互联网的出版产品,利用数字技术、互联网思维开发电子原生书、电子书包、电子书架书屋、MPR出版、020、移动APP应用。在市场融合方面,要采取电商模式、020模式、二维码方式和平台运营模式进行市场融合,与技术商、网络运营商合作建设在线教育平台、全民阅读平台等。在制度融合方面,要导入职业经理人及股权激励制度,进行体制机制、组织体系创新。在资本融合方面,要借助资本的力量,通过技术引进、资本并购、业务协作、战略合作等方式,组建专业化合资公司,实现传统出版与互联网行业的有机嫁接。最终,通过对外开放与对内改造实现产业转型和融合。
“不可否认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电子产品正铺天盖地地占据人们的生活。”鲁迅文学院副院长王璇指出,纸质书有电子产品无法取代的体验优势,纸质书给人“色、香、味”俱全的感觉,能带来更高的专注、平静和思考,希望这届书博会能在深度上吸引更多的读者群,开拓当地阅读市场和培养更浓烈的阅读氛围,提升读者的品味,引导大众好读书,会读书,读懂书。
本届书博会期间,还举办了“东亚出版人会议”、“转型升级中的出版业研讨会”、“我的梦·中国梦·图书商人的梦”公益报告会等几场大型研讨活动,与会的出版精英齐聚一堂,围绕图书策划与营销、图书编辑艺术、数字与传统的冲突、阅读体验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现在世界的出版业正处于下降通道中,但这并不可怕,我们可以利用新技术,制作出真正出色的文本。”日本岩波书店前社长、东亚出版人会议最高顾问大冢信一指出,编辑与作者可以给书注入生命,创造奇迹,一本好的书,有时可以改变个人的生活方式,因此说编辑的制作就是操纵魔法。
“我对数字时代制作纸质古籍书情有独钟,古籍书可触摸的特质是数字媒介无法替代的。”韩国Hangil出版社编辑李智恩认为,个时代的出版文化,是由作者和读者以及编辑共同创造的。现在是书籍盈溢的时代,图书编辑要挖空心思来增加书的魅力,并使书籍有收藏价值,所以,编辑要成为企划者或工艺家。
“一个图书品牌的建立,并不是看他生产了多少有形的商品,而是看他在读者心目中留下多少深刻记忆。”贵州教育出版社编辑程树华说,在跨界竞争和自媒体的时代,出版业对编辑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创新成为唯一的法宝。
“图书商人的梦想是通过书籍把人类的文化、科技、知识、意识等古今文明传播出去。”贵州教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金指出,图书商人要增强自信力,树立自信心,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文明和文化的传递者。
纸质文明在现阶段的不可或缺
本届书博会的主会场上,主题标语最引人注目:阅读实现梦想,阅读承载价值,阅读启迪智慧,阅读激发力量。
“读者至上,享受阅读”为主题的读者大会,是本届书博会的一大亮点。会上,著名作家王蒙、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著名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欧阳自远、著名清史研究专家阎崇年、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贵州旅美作家汪洋轮番出场,与现场千余名读者互动交流,继续聚焦并致力于全民阅读推广,分享个人阅读体验与经历,与现场读者共话阅读,幽默和机锋的对话一次。
除了纸质书籍外,感知业态前沿,感受数字浪潮,也成为此届书博会上读者们的鲜活体验。
往“书”前一站,伸手一划,眼前的“书”便会翻动起来……采用新一代体感技术结合到数字出版中,贵州出版集团在展馆推出体感书屋让观众大呼新鲜,翻书、播放视频、放大缩小等动作全部通过体感实现。
“今年,‘全民阅读’第一次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足见国家对国民阅读问题的重视。”有专家指出,随着读书成为现代文明的形态之一,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不仅能帮助人们获得新知,而且逐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进而就会演化出各类专项阅读活动。
“在现代网络文明的冲击下,失落的纸质文明正在一点点淡出人们的视野。”贵州师范大学的文学博士杜安认为,“提升素质的方式多种多样,但阅读是最为普遍适用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国务院将全民阅读写入我国首部基本公共服务规划——《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这项文化民生工程的高度重视。”省政协委员杨庆武认为,阅读已不再是个人化的问题,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状况,既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更是一个民族文明传承发展的必要基础。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有专家指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因此,阅读既是个人的事,也是国家的事。没有全民阅读作为根基,全民素养的提高就是句空话。我们不仅要把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去宣讲,更要动员所有力量、尽最大努力,推动全民阅读的深入开展。从这个意义出发,如果能设立“国家阅读节”,将有助于推动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