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16318版 当前B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08-28

  近年来,随着工业强省和城镇化战略不断推进,我省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为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派生出了一系列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矛盾和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如何探索社会管理创新的新路径,最大限度减少留守儿童成长中的负面因素,将留守儿童成长出现的问题最大限度减少,已成为一个需要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关系到未来我省人口素质和劳动力培育、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省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现阶段贵州的“中国梦”——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如期实现。

  为此,省政协委员、共青团贵州省委副书记肖明龙就我省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在省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期间,提出了《关于以留守儿童自立自强中心为载体,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为手段,构建以社区为本的留守儿童专业化服务的建议》的提案。

留下希望 守住幸福 让孩子健康成长

□本报记者 何 博

  “留守儿童” 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留守儿童是农民工的未成年子女,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民工问题派生出来的一个问题。出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很多,也很严重,是关系到一个人数达2200万的群体的问题,而且这个群体还在不断壮大。

  加大留守儿童问题关注力度

  “截止2013年6月,贵州省留守儿童已经达到1166064人。”省政协委员、共青团贵州省委副书记肖明龙告诉记者,由于贵州是全国经济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迫于现实经济压力,很多贵州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选择出外务工,同时,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留守儿童也极容易受到意外伤亡,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近几年来,贵州留守儿童相继发生多起权益受到损害的事件,留守儿童非正常伤亡的个案日益增多。同时,在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心理、情感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自卑、依赖性强、自我中心、敏感、对爱的感受能力低,这方面的因素导致留守儿童行为失范问题也是整个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为了能够更详细、深入地了解我省留守儿童现状,记者了解到,共青团贵州省委去年联合相关专家学者对遵义凤冈县、道真县农村小学及其中学的留守儿童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了解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机制的缺失所致:

  首先,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导致农村婚姻家庭的稳定性下降,留守家庭的抚养能力受损。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处于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亲朋监护、同辈或自我监护的状态,家庭教育相对来说是缺失的。

  其次,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已经超出了学校的能力,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在校的中小学生,学校作为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起到的作用就尤为重要,责任也相对加重。目前贵州省留守儿童的服务大多由学校层面负担,而学校为留守儿童的服务多集中在学业、物质以及思想教育方面,且服务存在资源分散、阶段性、间断性等问题,在情感及心理辅导方面也比较缺乏。

  第三,大多农村社区由于经济条件、农村环境等多种原因的影响,针对留守儿童的服务建设也是很缺乏的;随着外出打工人数的递增,农村社区功能不断弱化,留下老人、妇女及儿童等弱势人群,不断滋生各种问题;基层政权和村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未能有效发挥其服务功能,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农村中针对留守儿童开展了各项社会福利服务,但是这些服务存在福利扎堆和“一次过”、不持续的现象,无法从本质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此外,鉴于贵州省目前经济发展的现状,要在短时间内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吸引留守儿童父母回乡就业不切实际。

  关注留守儿童身心健康

  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自卑、依赖性强、自我中心、敏感、对爱的感受能力低,尤其是对早年就外出打工、回家次数比较少,或者是父母中外出打工的另一方尤为明显。在学校采访中,许多老师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他们父母给他们打电话,他们也不会说什么,而且有些对于父母在不在都无所谓了。”

  “这些孩子,他们对父母的爱比较麻木,和父母的沟通也不是很好,就像有一家小孩,他父亲不管他,母亲离家出走了,我问他父亲为什么不管他,他说孩子都不叫他父亲,他也懒得管他了,这个孩子平常就到处惹事。”

  一位老师分析说,留守儿童出现这些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原因:首先,学习好坏与自信心和很大的关系,一部分留守儿童由于学业上缺乏支持和辅导成绩较差,因此表现出自卑心理;

  “平常我们老师会在学校对他们进行学业辅导,但是放学回家后基本上就没有人能够对她们进行辅导了,他的爷爷奶奶也不会教他。然后有些同学住的远的,也不能帮他,所以也就没办法了。”

  其次,由于缺乏父母的教导,祖辈监护人通常溺爱孩子,导致一部分留守儿童自我照顾能力差以及心理依赖强。正如访谈中一位班主任提到:

  “他们的爷爷奶奶很溺爱他们,有很多家务什么的都不会做,独立性也比较差。所以在初一的时候,他们在学校里连被子都不会叠,乱七八糟的。非留守的有父母教,所以要好点。”

  第三,与父母长期隔离,同其他长辈一起生活导致部分留守儿童敏感的性格,如访谈中老师提到一个个案的情况,由于父母亲在外打工,他就跟着外婆长大,平常老师点他起来回答问题他就不情愿,感觉老师是特别针对他似的。第四,因缺乏父母管教进入青春期后缺乏自律,留守儿童表现为叛逆心强。此外,老师也反映留守儿童也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出现一些行为问题,如厌学、扰乱课堂纪律。

  留守儿童专业化服务亟待建立

  贵州省目前针对留守儿童的服务,各个部门都有一定的参与,如妇联、共青团等组织。但仍然是以学校对留守儿童提供的服务为主。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处于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亲朋监护、同辈或自我监护的状态,家庭教育相对来说是缺失的。而大多农村社区由于经济条件、农村环境等多种原因的影响,针对留守儿童的服务建设也是很缺乏的。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在校的中小学生,那么学校作为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它所起到的作用就尤为重要,责任也相对加重。

  通过访谈及调查,学校层面的服务主要体现在;教师责任制,通过明确教师责任,将留守儿童分配给老师负责的办法。设立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服务,比如,情亲电话、爱心书屋等等。为留守儿童过生日、辅导功课、情感辅导等也同样在服务内容当中。

  目前贵州省留守儿童的服务大多由学校层面负担。就调研情况看来,学校为留守儿童的服务多集中在学业、物质以及思想教育方面,在情感及心理辅导方面则比较缺乏。这跟目前贵州省留守儿童服务现状相似。留守儿童的现有服务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服务资源分散,没有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现有服务中各个资源之间的链接较差,例如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连接非常脆弱。留守儿童家庭关爱及教育的缺失,以及社区服务的不完备,导致服务的提供者主要以留守儿童就读学校的教师为主,学校集教学、日常生活管理、心理辅导等多重功能为一体,教师无法兼顾留守儿童的多种需求。学校作为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责任就较为重大,压力也相应增大。

  二是服务的间断性。就服务频率而言,针对留守儿童的服务多以不定期的外界物质捐赠,或是年节(儿童节)问候的形式开展,除此之外,很少有社会人士为留守儿童提供专门服务,而这种服务却是阶段性、间断性的。且是表层的物质层面,非持续性的服务无法解决留守儿童的本质问题。

  三是服务较少考虑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留守儿童的服务中承担较大责任的学校层面的服务,对于留守儿童精神及心理辅导相对来说是较为缺乏的。就目前情况看来,针对留守儿童的各个层面的服务都较少考虑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

  构建以社区为本的留守儿童专业化服务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少年儿童社会化的三大机制。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正是这三大机制的缺失所致。肖明龙委员针对调研的上述问题,在如何加强三大机制的协调能力上,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提出如下对策:

  一是对于家庭而言,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渠道,优化监管人对留守儿童的管教水平。

  二是对于学校而言,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测量、治疗工作;加强培训指导工作,对留守儿童增设一些课程内容和生活能力训练内容,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三是对于社会(包括政府)而言,要做好多方面的相关工作。为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必须有针对性地健全法制,建议在立法层面做如下工作,修订《义务教育法》、加强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力度、加强实施婚姻法的力度;政府需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服务统筹工作。政府在留守儿童的管理中处于统筹的中心位置,我们的一个思路是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为手段,推动留守儿童社会服务的专业化和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