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1631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08-28

  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评选出的“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公布。在激烈的角逐中,遵义市海龙囤遗址成功入围。其入选理由为“以考古的方式探寻中国土司制度,对研究土司制度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3月经国家文物局审查,确定将海龙屯土司遗址作为中国政府2015年向世界文化遗产组织申报项目。

  海龙屯土司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一旦成功,将实现贵州省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对全省的历史文化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对我省旅游经济的发展都将带来积极影响。

携“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和“申遗”荣耀

海龙屯遗址的新生与期待

□本报记者 潘 建

  遵义海龙屯位于遵义市北30公里的遵义县高坪区太平乡白沙村。 海龙屯众山簇拥,峡谷幽深,龙岩山高耸入云,峡谷中有白沙水,方圆约5公里,四周有铜柱关、铁柱关、飞龙关、飞风关、朝天关、飞虎关、万安关、西关、云凤楼,以及水牢、金库、银库、火药池、绣花楼、校场坝、采石场等遗址。海龙囤孤峰入云,四面陡峭,山后一线窄径是唯一通道,山下湘水环流,群峰簇拥,壁垒森严,完全是一派军事要塞的形式。这里是播州杨氏政权七百年统治的后期老巢。囤中有许多遗址文物,是黔北的重要人文景观。据文献资料推断,海龙囤的始建年代应不晚于宋宝祐五年(公元1257年),是著名的宋代播州土司城堡。

  中国土司文化代表性遗址

  明万历年间,杨应龙主政播州时把海龙囤进一步加固城墙,并于囤前筑九关,意欲使之成为“子孙万代之基”,不料却在不久后的1600年初夏毁于“平播”的战火。400多年前的那场战火持续了几天几夜,烧尽了海龙囤700多年间的奢华与辉煌。这座雄踞中国西南边陲几百年的古代土司军事城堡从此掩于灌木、杂草和黄土之下,不见了真容。但后人对海龙囤的寻访,至迟自清中期便已开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文物工作者走进了这片禁地,正式开启了海龙囤考古发掘的第一幕。

  1999年秋,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遵义县文化局等组建考察队,对海龙囤及其周边诸囤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调查,大致确定囤内老王宫、新王宫、金银库、兵营、瞭望哨、采石场等遗迹,并在此基础上对老王宫、新王宫两处建筑群进行了小规模试掘,初步猜测老王宫为宋代建筑群,新王宫为明代建筑群。

  2012年4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受贵州省文物局委派,由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遵义市文化局、汇川区文体广电局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再次进驻海龙囤。经过8个多月的发掘,考古工作收获颇丰,一圈环绕新王宫的城墙被发现,新王宫的整体格局也逐步清晰,建筑所用的砖瓦和石材的来源也找到了答案。而且还出土各类文物达2000多件,包括瓷器、玉器、砚台等。

  “申遗”成功将实现零的突破

  2012年3月,由省文物局牵头,会同省考古研究所、省文物保护中心、遵义市人民政府、市文体广电局、汇川区人民政府等部门共同启动了海龙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申遗”工作在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的关心指导下,在遵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市、区两级政府及文体广电局等部门按照“申遗”要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12年11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海龙屯与湖南永顺老司城、湖北唐涯土司遗址捆绑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3月经国家文物局审查,确定将海龙屯土司遗址作为中国政府2015年向世界文化遗产组织申报项目。

  目前,联合国公布的世界自然遗产我省有两处,分别在黔南的荔波县和遵义的赤水市,世界文化遗产还是空白。这与《国发2号》文件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我省建设成为“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目标是有差距的。海龙屯土司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一旦成功,将实现贵州省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对全省的历史文化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对我省旅游经济的发展都将带来积极影响。

  海龙屯土司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是汇川区委、区政府对保护汇川区文化遗产的重大决策,也是功在当代、泽及后代的德政工程,对汇川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申报活动是一次超大规模的文化保护和文化自觉行动,也是对辖区居民最好的一种文明教育,根据“申遗”活动对环境治理的高标准要求,通过规划、建设、国土、环保、环卫、园林等部门的共同努力,可以明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规划和建设水平的提高。

  “申遗”工作应上升为省级战略

  在省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期间,遵义市政协主席陈凌华递交了《海龙屯土司遗址“申遗”工作应上升为省级战略》的提案,提案认为,海龙屯遗址虽然多年来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及相关部门的关心,但是,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业发展程度的制约,还没有及时从传统文物利用和区域旅游产品整合的大局来全面规划海龙屯,从而导致思路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和开拓性。由于海龙屯面积宽广,包括核心区和缓冲区。申遗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文物本体加固保护、申遗文本和保护管理规划编制、遗址保护与展示、核心景区环境整治、移民搬迁等工作,都需要投入大量经费,资金缺口很大,单靠区级财力实在难以保障。由于缺乏强有力的资金投入,尽管当地文化部门制定了《海龙屯保护加固工程设计方案》、《海龙屯文物保护规划》,但海龙屯保护加固工作没有全面得到落实,由于年底久远,建筑倾斜垮塌,至使一些安全隐患没有完全排除。在文化挖掘整理方面也缺乏深度,目前主要依据《遵义府志》以及《明史》中的相关内容进行,通过网络数据库搜索有关海龙屯的研究文献也不过十篇左右,而对海龙屯的研究也“传说”化,缺乏科学依据,从而给海龙屯历史文化信息的“书面化”的恢复带来很大难度。

  海龙屯土司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虽然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省、市、区领导的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关心,但与湖南老司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机构相比,省级层面和市级层面未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协调指导申遗工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进度。为此,陈凌华在提案中建议, 将海龙屯“申遗”工作上升为省级战略,争取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海龙屯“申遗”工作的批示和支持;将《海龙屯遗址管理办法》上升到省级层面,提高效率,尽快通过省人大立法调研计划,尽快颁布实施;希望省政府能够在经费上给予大力的支持;省、市进一步加强海龙屯遗址和播州杨氏土司的历史文化研究;进一步加强省、市“申遗”组织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省以上新闻媒体对海龙屯“申遗”工作的宣传工作。

  海龙屯的新生与期待

  据省文化厅有关负责人介绍,遵义海龙屯集中反映了宋、明时期西南地区历史文化、建筑技术和社会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我国山地建筑的杰作。2013年4月,国家文物局确定将三省土司遗址作为2015年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正式项目,12月,国家文物局在长沙召开联合申遗工作会议,与三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保护土司遗产的联合协定》。

  海龙屯考古被评为2012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海龙屯土司遗产申遗文本、《海龙屯保护管理规划》和5个文物保护维修方案已经编制完成,并经国家文物局审核批准,上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文物局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省政府办公厅牵头会同省文化厅(省文物局)等省有关部门起草了《海龙屯保护管理办法》,并以省政府规范性文件“黔府发”印发。

  据悉,2014年2月底,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审正式文本已递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2015年6月,世界遗产大会将予以正式表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