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16304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08-27

思想上促共鸣 发展上促交鸣 文化上促争鸣

——威宁自治县统一战线助推各民族相互发展记事

□马江龙 马 磊

  近年来,威宁自治县统一战线工作立足“少数民族自治”这一基本前提,围绕“广交朋友、发挥作用”的工作主线,贯彻县委“热爱而不狭爱,关心而不偏心,爱护而不袒护”的少数民族工作政策,开创了“思想上促共鸣,发展上促交鸣,文化上促争鸣”的少数民族地区统战工作“三鸣模式”,在确保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稳定的同时,形成了多方参与、协调并进、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思想上促共鸣,凝聚团结奋进的民族力量

  威宁是我省唯一由三个少数民族自治的县,全县145.4万人口中,彝、回、苗等少数民族占了23.4%。由于文化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各民族间团结协作、共同发展意识淡薄,思想解放不够,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原因。威宁自治县统一战线立足县情,明确了“尊重差异,寻找共鸣”的基本方针,全力实施好“三个一批工程”,即培养一批少数民族党员干部,使他们成为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活力因子,既做党的旗帜,又做本民族的标杆,既为党的政策代言,又为本民族的发展示范;创建一批和谐寺观教堂,通过调研解难处,帮扶补短处,整改祛病处等方式,将清真寺、基督教堂等宗教场所建设成宗教生活的福地、抵御渗透的防线、政策宣传的窗口和优秀宗教教职人员的培养基地;开展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以文艺下乡、科技下乡、电影下乡为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全县掀起的“五心教育”活动、“威宁精神”学习活动在少数民族群众中深受欢迎,反响强烈,形成了“评是非必谈五心,论创业必谈威宁精神”的良好局面。在“三个一批工程”的综合作用下,民族间的隔阂和误解得到消除,各族同胞开始手挽手拧成一股绳投入到“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小康”的历史浪潮中。

  ■发展上促交鸣,营造共生共荣的民族氛围

  近年来,威宁经济快速发展,“省直管县试点”活力迸发,各项社会事业长足进步,人们欣喜发现,从建园区到修集镇,从土地流转到组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随处都能找到各族干部群众“服装不同,汗水一样”的温馨场面。这得益于“平等对待、共生共荣、交相辉映”的民族发展政策。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强调投入平等,保留特色,随着“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一个又一个回族风情小镇、彝族特色集镇和苗族景观村寨在威宁大地拔地而起,各族群众均衡地享受到了发展的成果。在产业布局上,强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继承“彝族的饰品、回族的食品、苗族的药品”这种民俗优势的同时,打破简单的条块划分,推动不同民族产业的共生共荣,营造“苗药汉人种,彝衣回民销”的和谐氛围,变“各唱各的调”为“各唱各的声部”。在示范带动上,依托彝族学会、苗族学会、回族学会等民族团体,通过“一个会员一帮友,一个商会一批商”的“以会招商、以商引商”活动,壮大县域经济力量,引领民族产业交相辉映、齐头发展。

  ■文化上促争鸣,绘就绚丽多彩的民族图景

  “任石门坎的风,从古汉墓群上空悠悠吹来,掀开回族姑娘的盖头,吹动苗族阿妈的彩裙,扬起彝族少年的披肩”,本土诗人的诗作中充满了对威宁多元文化的生动写照。威宁统一战线为促进民族文化在争鸣中不断繁荣发展,协调推出了花山节、火把节、开斋节三个文化展示“时间点”和彝族会、苗学会、回学会三个文化研究“空间站”,先后有《乌撒彝族礼俗》、《威宁彝族辞典》、《威宁苗族百年实录》、《威宁布依族百年实录》、《撮泰吉根源》、《回族姓氏源流》等成果问世,《撮泰吉》、《酒礼舞》、《阿西里西》等一批民族民间文化相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威宁统一战线工作还致力于民族文化的推介活动,今年七月,以“多彩贵州·神秘板底”为主题彝族火把节隆重推出,吸引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贵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现场直播,在全省乃至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圈引起了强烈反响。8月23日至24日,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400多位回族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齐聚“阳光城”,拉开了中国回族学会第22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暨第5次全国回族企业家论坛序幕,研讨会的讨论主题是“中国梦·回族文化及其产业发展”,回族企业家论坛主题是“三中全会新政·民营经济发展机遇与选择”。作为今年“多彩贵州·神秘板底”主题彝族火把节的姊妹篇,论坛“147篇研讨论文,10余个意向性合作项目”的答卷彰显了少数民族地区统战工作“三鸣模式”的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