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1624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08-15

“多彩贵州”如此风行天下

——我省力促旅游业提速转型增效观察

□本报记者 田锦凡

  吃过晚饭,来自重庆的李大伯和老伴牵手漫步在贵州大学北校区的绿树荫下,像一对初恋的情侣。“这里环境好、空气好,又凉快,饭后走一走,有助于消化。”他乐呵呵地说。

  每年夏天,都会有数百名重庆银发避暑客,相约来到贵大校园周边“隐居”“消夏”。距重庆不足400公里的贵阳,夏季平均气温仅19℃至26℃,远低于同期重庆的35℃以上。在重庆晚上睡觉不开空调“很遭罪”,在这里如果不盖被子还嫌冷。

  早在多年前,与重庆交界的黔北遵义桐梓县,即因生态优良、气候凉爽成为重庆人的避暑首选地。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开始留意西南一隅的贵阳——这个工业和基础设施并不发达的省城,“爽爽的贵阳”成了一块金字招牌。

  良好的生态环境、凉爽的气候条件,吸引来贵阳休闲度假的游客大幅增加。2006年至2012年,全市旅游接待量连续6年同比增长20%以上,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40%以上。2013年,该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6453.1万人(次),同比增长31.5%;实现旅游总收入796.18亿元,同比增长32.1%。

  贵阳是贵州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全省旅游业保持快速健康发展态势: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民俗风情游持续给力,会展旅游、商务旅游、城市旅游、休闲度假游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旅游招商、基础设施建设、产品转型升级、旅游服务质量等成果斐然。2013年,全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6761.28万人(次),同比增长25.1%;实现旅游总收入2370.65亿元,同比增长27.4%。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奇兵”,贵州旅游业正瞄准“升级版”新目标,借势扬帆起航。

  深掘资源,大美贵州引人入胜

  到过贵州的人,都禁不住伸出大拇指点赞“富”,尽管这里经济还“欠发达”。

  其所指,乃贵州旅游资源富集、分布广、类型多、品位高、保护好,神奇的自然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深厚的历史文化、宜人的气候条件等,构成了旅游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特殊地质地貌构建的自然景观,造就“绿色喀斯特王国”。贵州92.5%的国土面积是山地和丘陵,多山、多河、多瀑、多洞、多湖,绘就了地上和地下两条奇异的喀斯特风景线。现有世界自然遗产地3个、5A级旅游景区3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2个。

  多民族和谐共生形成“文化千岛”。千百年来,世居在贵州的17个少数民族,与山相安生、与水共流长,创造了“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民族文化奇观,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原生态民族博物馆”。

  独特的天然避暑型气候,制造“氧吧空调”。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均气温在15.6℃左右,全年雨量充沛,紫外线强度低、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是全国乃至全球紫外线辐射最少的地区之一,是天然的“大氧吧”、“大空调”,非常适宜休闲度假及避暑养生。

  灿烂的红色文化铸就“红色圣地”。贵州是红军长征途中历时最久、路线最长、故事最多的省份,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68个留下了红军的足迹,其中以“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举世闻名。

  在得天独厚的天赋基础上,受益于近几年不断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精品战略、大力开拓客源市场、加强质量与管理、优化旅游消费环境,贵州旅游业实现快速发展。目前,全省A级景区已增至112家,贵阳等7个城市相继入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星级饭店和旅行社增至372家、318家,旅游综合接待能力不断提高。近五年来,全省旅游总收入、旅游接待总人数年均增幅达29.41%和26.72%;2013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7.9%,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16.5%。

  今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省五星级酒店平均出租率达68.41%,同比增长12.64个百分点,经营利润同比增长27.23%;旅行社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53%,经营利润同比增长17.68%;20个重点旅游景区接待游客和综合收入同比增长32.31%、50.82%。在客源构成上,外省入黔游客同比增长36.38%,客源市场半径不断延长,陕西、山西、辽宁、天津等省市成为新的市场增长点。这表明,贵州旅游资源产品在省内外市场的认可度进一步提高。

  力塑品牌,多彩贵州深入人心

  从2005年起,一股“多彩贵州”风吹遍黔中大地,并呈燎原之势刮向全国甚至海外。

  是年,为提升新形象、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建设文化大省,贵州举全省之力、投入重金高调推出“多彩贵州”区域旅游文化品牌。通过成立专门机构、编制规划、统一管理,“多彩贵州”成为国内首个实施市场规范化运作的旅游文化品牌。

  随后,“多彩贵州”系列旅游文化活动相继展开,形成了“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多彩贵州”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多彩贵州”小品大赛、“多彩贵州”原生态摄影大赛和“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等一系列公益性旅游文化品牌。其中,大型文化歌舞史诗《多彩贵州风》自2006年首演以来“战绩”优异:演出场数达2000余场,超过200万海内外观众借以饱览贵州人文风情,成为贵州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目前,该剧与《印象刘三姐》、《云南印象》并称“西南三部曲”。

  在“多彩贵州”品牌带动下,全省9个市州相继创立各地旅游文化品牌。“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山水长卷·水墨金州”(黔西南)、“梵天净土·桃源铜仁”、“中国凉都·六盘水”、“壮美大瀑布·神秘屯堡”(安顺)等子品牌,已在全国乃至世界享有盛誉,吸引了数以千万计的游客畅游多彩贵州。

  随着“多彩贵州”名声鹊起,其品牌释放出巨大的商业价值。2010年11月,“多彩贵州”商标完成注册,成为全国首个省级旅游文化品牌商标。政府采取“品牌入股、商标有偿使用”的方式,构建起“多彩贵州”品牌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目前,官方已授权多彩贵州风、多彩贵州城、多彩贵州酒、多彩贵州茶、多彩贵州客栈、多彩贵州民族工艺品等20家企业使用“多彩贵州”品牌,“多彩贵州”商标应用于全省网站、金融、地产、白酒、茶叶、饮料、演出、会展、民族工艺品等行业中,形成了基地项目、演艺项目、特色产业、平台项目4大类别,预计拉动投资超过40亿元。

  通过近9年潜心运营,“多彩贵州”走出一条文化引领经济、品牌创造价值的品牌之路,实现了内聚人心、外树形象的目标。在品牌推动文化与旅游结合的作用下,贵州旅游业实现增长方式转变,彻底摆脱了以往简单卖风景、单纯靠门票的窘况。

  与“多彩贵州”品牌同期打造的,还有“旅发大会”。从2006年起,省委、省政府决定每年举办一次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当年,首届“旅发大会”在安顺市召开,吹响了贵州举全省之力发展旅游业的“冲锋号”,搭建起贵州旅游产业“后发赶超”的工作平台。“旅发大会”迅速聚集政府、市场及社会各方资源,高效改善承办地旅游基础设施、降低旅游经营项目投资门槛,集中解决了旅游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旅发大会”对贵州旅游业发展的推动力度可谓空前。统计数据显示,全省接待游客总人数从2005年的3127万人(次)增至2013年的2.6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从254亿元增至237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30%,增速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贵州旅游规模也从全国的第三集团军进入中游水平。

  创新升级,生态贵州旅游强省

  有评价认为,贵州并不发达的工业,让贵州经济吃了很多年亏,如今却以另一种方式获得了补偿,即不可多得的良好生态环境。

  然而,如何运用独具的生态环境为经济社会提速发展加码?贵州新一届决策层给出今后经济发展的答案是:工业和旅游业“两条腿走路”。

  这源于,一方面贵州工业基础差、底子薄、起点低、总量小;另一方面,贵州旅游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体制创新的攻坚期,面临着从点线突破向整体推进转变、从观光主导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复合产品转变、从资源依赖型向产品创新型转变、从粗放型发展向精细化运作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规模扩张向规模与质量并重转变、从旅游行业发展向多产业融合发展转变的态势。

  据了解,目前全省旅游业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行业绩效指标和旅游团队数量双下降、景区建设体制需进一步理顺等问题。比如,部分景区因多年分属不同管理部门或投资主体,各部门承载的社会责任、行业功能不同,开发建设各自为政、缺乏全局观念,难以产生协同整体效应,旅游招商、金融贷款落地困难。

  这些难题,唯有改革可以破解。为深化旅游业改革开放,以省长为组长的全省旅游发展和改革领导小组主导,在铜仁、遵义、江口等15个市县及黄果树、万峰林等13个景区启动旅游改革试点工作。同时,各市州相继出台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或行动计划,积极整合资源搭建旅游投融资平台。贵阳、铜仁、黔东南、六盘水等地,先后设立了具有综合协调职能的旅游发展委员会。

  2012年初出台的国发2号文件提出,努力把贵州建成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围绕这一战略定位,一部创新引领、描绘“旅游强省”新蓝图的《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应运而生。拟通过旅游产业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融合”,实现贵州建设“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和“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的有机联动、共同发展。

  同年面世的《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则称,贵州未来将打造成“国家公园省”。根据《规划》,全省88个县市区各自推出1个旅游项目。经前期项目组整合策划,目前已形成国家级重大项目10个、省级重大项目50个、省级重点项目200个,投资总额达32479亿元。这预示着,以旅游为龙头的文化、体育、交通、城建、旅游地产等与生态、文化、旅游相关项目,在未来10年将获得总量逾3万亿的天量投入。

  产业融合构建旅游发展新格局,贵州旅游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2013年8月18日,第八届贵州省“旅发大会”率先在全国提出打造旅游发展“升级版”的新理念,力推旅游业在理念、产品、业态、格局、营销、服务上全方位升级。12月30日,《关于进一步深化旅游业改革开放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获审议通过,推出了开展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旅游景区体制机制改革、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提升旅游业国际化水平、构建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等11项重大举措。

  同时,以“5个100工程”之一的“100个旅游景区”建设为抓手,把旅游景区建设与产业园区、农业示范园区、示范小城镇和城市综合体建设紧密结合,在资源整合、规划衔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及旅游业态、产品、市场、服务等方面融合交叉、相互渗透。去年,景区共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20亿元,一批新景区、新项目登陆市场。

  组织领导、规划引领、项目带动、撬动市场……一系列实招推动原生态秘境贵州登上大雅之堂。贵州旅游业以绚丽多姿的姿态,站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