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颠覆三阁员的《公言报》
□李贤哲
1916年8月1日,袁世凯的皇帝梦被蔡锷他们的枪声打碎,一命呜呼。林白水辞去议员,下决心告别政坛专心于新闻事业。 9月1日,《公言报》便在北京问世。《公言报》的创刊得到了他的同乡、早年的同事林纾的帮助,办报资金就来自林纾的门生、段祺瑞的心腹徐树铮,所以这还算不上一张独立的报纸。也是这个时候开始,他以“白水”的笔名发表论说、通讯,亦庄亦谐,笔锋犀利,辛辣无比,乃至“白水”之名淹没了他的本名和过去的笔名。他字少泉,“泉”字身首异处即为“白水”,表示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同时他家乡有座白水山,他常对人说:“吾乡青圃白水山是吾他日魂魄之所依也。”他由此开始生命中最后10年的艰难跋涉,心无旁骛,几乎把这10年的精力、时间、智慧全部献给了报业。
《公言报》有替安福系说话的时候,但也发表过“有吏皆安福;无官不福安”这样的对联,“见者莫不哄堂拍案,段派知之,衔白水甚”。有时候他甚至给段祺瑞出难题,1917年春,他首先披露政客陈锦涛贿赂议员拉选票的丑闻,独家披露了原交通总长许世英在津浦租车案中贪赃舞弊的丑闻,京都舆论一片哗然。结果陈锦涛锒铛入狱,许世英畏罪辞职。1921年12月13日,他在《新社会报》发表《靳内阁的纪纲原来这样》一文,旧事重提:
我还记得合肥(段祺瑞)当国的时代,交通总长许世英,因为他靠着合肥是他拜把的弟兄,一方又是入了国民党的党籍,所以胆子大了。办一个津浦租车的大事件,不幸给区区知道了,想尽法子,把他那租车合同抄得一份,给他一个体无完肤的批驳。在《公言报》上一登,这位矮许先生第二天就在国务会议席上,自己乖乖地告发自己,还请总理差人查办。以合肥那样蛮干的家伙,也不能不有三分尊重舆论,因此也就暗暗的劝他辞职。你想吧, 那时候的合肥,简直跟项城差不多远,他以总理之尊,却 不能保护一个把弟兄,可见当时北京城还有些纪纲。
还有一位财政总长陈锦涛,也是因为五万块钱的贿 赂,给区区知道了,当天在报上一发表,陈锦涛也是乖乖 的自己在国务会议席上,自请查办。不上几天,陈氏辞了 职,就给地方厅传了进去押起来。审判结果,定了徒刑的 罪名。后来还是费了多大的劲,弄个大总统援照约法,给他特赦出来。不然,至今还关在监狱里边哩。
1925年12月24日,他在《社会日报》谈到这段历 史时,不无得意地说:“公言报出版一年内颠覆三阁员, 举发二赃案,一时有刽子手之称,可谓甚矣。”
1917年这一年北京政坛像走马灯似的,你方唱罢 我登场,他发表时评《民国六年北京之所有》说,“总理 一年而九易,则政乱可知”。7月22日的《印之蒙尘》时 评,通过屡失官印,对民国上层政治极尽嬉笑怒骂之 言,发出了“印且不免于蒙尘,而吾辈乃欲求其一旦之 安适,宁非妄欤吁”的慨叹。7月23日的时评《便宜不 得》,表示不能便宜上演复辟丑剧的前清小朝廷。张勋 复辟10天前失败了,但5天前北京政府竟发布了为清 廷洗刷罪名的命令,毕竟段祺瑞、徐世昌都是前清旧 臣。《便宜不得》敢于与权贵唱反调,赢得了街头巷尾老 百姓的赞誉。此文既见忌于徐树铮,也为林纾所不满。 之后林白水还写了《无血之杀人》、《渔人得利》等辛辣 的时评。他的一篇《青山漫漫七闽路》时评,揭穿即将出 任福建省长的许世英贪赃舞弊、任用私人的老底,打破 了许的省长梦。他与安福系的裂痕自然越来越大,离开 《公言报》是必然的。
1918年3月,他组织北京新闻记者团赴日本考察。1919年2月,“南北议和”开幕的当天,他在上海创办《平和日刊》,常常率先透露北方政府的消息。他女儿林慰君回忆“每一论出,南北和议代表拱手以听,军阀欲顾咋舌;望平街市上响晨翘首鹄立者数千,人踵相接也”。3个月后,和平会议宣告破裂,《平和日刊》随之偃旗息鼓。3月18日,林纾在《公言报》发表致蔡元培的公开信,抨击新文化运动,并辱骂蔡元培。虽然林白水不在北京,此事与他更毫无关系,但他深感内疚,觉得对不起老友。5月中旬,他回北京后,即与《公言报》分道扬镳。
《公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