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3—14日,“多彩贵州”原生态文化国际论坛暨2014年首届海峡两岸人类学青年论坛在贵阳举行。本次活动,意在凭藉学术共同体意识,培育中国意识为核心的世界人类学及一般社会科学之间的沟通,深入研究贵州原生态文化,进而提升贵州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和影响力,为繁荣贵州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推动贵州原生态文化融入国际性交流
□本报记者 曾 丹
赋予“文化千岛”新生命力
7月12日,在本次活动正式举办的前一天,来自美国、荷兰、中国台湾,以及国内各高校、科研机构的人类学专家学者就收到了一份介绍贵州原生态文化的资料:它们以大量的档案文献、图片和文字,从“地方戏曲”、“土著民族”、“传统技艺”、“节庆习俗”、“建筑瑰宝”等版块,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我省最具代表性的原生态文化。
“由于山隔水阻,这里的文化传播与交流长期在天然的屏障里自由驰骋。也缘于此,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生活在贵州的汉、苗、侗等49个民族都相对完整地保存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造就了绚丽多姿的‘文化千岛’奇观。”与会专家学者认为,贵州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最为完备的地方,在这片喀斯特地貌的神奇世界里,工业文明对贵州的浸淫也相对较晚,才使得黔中大地的原生态文化得以较多地保留,这是人类文化的幸事。
“经过历史的不断变迁、文化的不断融合,贵州众多的民族蕴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情和风俗习惯,留下了丰富的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杂技与竞技、传统医药、民俗等多方面的原生态文化。”专家指出,经过近些年来的深入挖掘与精心打造,以原生态民族文化为根基的“多彩贵州”品牌,已经成为丰富贵州省群众文化生活的民生工程,成为展示贵州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并延伸到非遗保护、旅游、商务、演艺等相关行业,带动了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贵州素以拥有多元性、古朴性、完整性的多民族原生态文化资源而著称。” 在专家学者看来,今天,原生态民族文化已经成为了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贵州文化元素,是贵州最大的文化“富矿”。因此,如何在新的语境中,使“多彩贵州”与全球化背景下的遗产保护运动接轨,与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相辉映,也成为一个新的学术命题与时代命题。
“贵州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各民族文化相互簇拥、交相辉映,我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名列前茅,享誉世界的文化瑰宝,构成了‘多彩贵州’原生态文化的主基调。”在欢迎与会嘉宾时,副省长何力说,在贵州千百个古村古寨之中还藏有令人神往、令人心醉、叹为观止的原生态文化,期待人们发现、认识和传扬。因此,贵州是全世界的人类学、民族学、文化学、民族文化产业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找到新的学术增长点、形成新的学术成就、完成新的学术理想的宝地。希望大家在交流中形成共识,发掘传统智慧,服务好社会发展,为把贵州建设成为全球原生态文化保护发展的研究、交流、展示中心而携手共进。
原生态文化的新视野
本次活动,由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省人类学学会、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和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联合主办。活动邀请了国际国内以及海峡两岸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对“多彩贵州”原生态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与会专家学者指出,“原生态”本意指科学研究意义上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在社会文化研究领域则催生出了极富民族学、民俗学、遗产学乃至经济学价值内涵的“原生态文化”概念。在当今急剧展开的“全球化”背景下,由中国首倡的“原生态文化”概念,以其重视“传统”及回归“本真”之取向,强调自然与人文生态相协调,关注基于地域空间上的文化共生关系和民族/族群文化的多样性特征等而日益受到重视,具有极为厚重的学术内涵及现实意义。
“原生态,不是某一历史时刻的横切面,或者某种纪念碑式的时间观念和社会记忆,因为最本真、最自然而永恒不变。原生态,更多指与人现实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各种言语和社会实践,以及‘社会诗学’式的展演方式和表述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人类学高级论坛青年学术委员会主席刘珩博士认为,原生态更多关注人在社会结构和地理环境中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智慧,体现人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如何体验、感知和描述社会结构和环境的意义和价值。
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百色学院副教授黄玲在为论坛提交的题为《从“原生态”到“诗性思维”:命名与实践》论文中。提出生态文化“回归自然与天人合一”的理念。她认为。“原生态”不仅是生物层面,更侧重于人类的精神层面,包括人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等等,讲求的是自然、生物、人群和文化所组成的具有完整性和关联性的生态链条,是一个活态的、运动的、循环的生态系统。
“原生态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是一个既要有先进思想、理论、方法有力支撑的重大学术命题,又是一个需要先进理念、战略、策略、体制、机制有力支撑的重大发展命题。”省社科院院长吴大华在论坛开幕欢迎致辞中提出,如何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同步发展和相互支持,如何才能做到事业系统的正能量与产业系统的正能量有机、有效、有续协同作用?
“原生态文化是常变常新,与时俱进,开放共融,不断创新的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秘书长助理、青年学术委员会副主席韦小鹏在提交论文《追问“原生态文化”》借用其他学者的观点阐明,原生态文化既有鲜明个性,始终保持自身特色,又常变常新,与时俱进,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
荷兰莱登大学文化人类学暨社会发展研究所的罗永清博士指出,本次活动,推动了贵州地域性文化坐标向国际原生态文化交流中心转向,贵州,从此进入了原生态文化的国际性交流。
多元文化的交融共存
贵州拥有丰富的原生态文化,不少与会学者认为,“贵州经验”可以为建设生态发展的中国提供参考意见。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蔡熙介绍,几千年来生活在贵州山区的苗族人民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文化。苗族人依山就势,把房屋建在山腰或山顶,田地在山麓。因此,一个完整的村落空间往往包括住房(吊脚楼)、田地、水井、风景林与保寨树、土地庙等,它们共同构成诗意栖居的生态环境。树木郁郁葱葱的生态环境与苗族人千百年来“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分不开。
黔东南以其特殊的历史因缘而为世界奉献了独特而丰富的“原生态”文化遗产。而这种文化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湖南科技大学的潘年英教授认为,黔东南的“原生态”文化和文明之所以在今天能引起人们的巨大的兴趣和关注,就是“原始”与“后现代”的一种打通和相遇。
对于文化变迁,不少学者也表示了担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的黄晓通过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查白歌节”文化变迁的分析,探讨其与之发生变化的文化生态环境,在这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上,不断地有新的文化元素增加进来,扩展着它的外延,使其参与性、群众性和娱乐性更强。因此,黄晓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坚守原生文化的精神内核,要让内核充实壮大,而不是被细枝末节所代替。
7月14日,“‘多彩贵州’原生态文化国际论坛暨2014首届海峡两岸人类学青年论坛”,通过全体与会代表激烈的讨论,有关专家充分地论证、修改,《原生态文化贵阳宣言》正式发布。《宣言》指出,当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已成大趋势之时,中国西南的多彩贵州亮出了原生态文化的大旗,为多元和谐共生的人类发展指示了新的世纪路标。《宣言》认为,认识原生态文化需要兼顾历史和生命两个维度。在历史演进的脉络中,原生态文化可视为不同于工业化、都市化、现代化的人类生存方式和类型,亦可简称为人类社会的“前现代文化”。在生命本原的视野下,原生态文化则更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本真面貌、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