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自治县政协委员提交《关于解决民营企业用工难的建议》提案,支招破解企业优秀人才短缺。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出台新举措,形成人才企业政府三方共赢局面。
政府提供事业编制 企业发放工资待遇
□姚愿福
“想要的招不来,招来的不好用,好用的留不住,留住的难成才。”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人才短缺拖了企业发展的后腿,人才成了企业发展一块大大的绊脚石。而在玉屏自治县,当地企业却不再为“人才荒”发愁,还能吸引优秀的大学生人才进驻。
这主要得益于玉屏自治县政协充分利用提案形式积极建言献策,政府采用“政府提供事业编制、企业发放工资待遇”的新模式,吸引大学以上学历的高级人才到企业服务,而实行的用人新政。去年9月,该县通过对831名应聘者的层层遴选,28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后,于当年10月派驻到华鲁新材料、安泰科技、旭阳石化等企业工作。
困局:企业吸引力不大,发展陷入瓶颈
近年来,玉屏自治县紧紧围绕建设“黔东区域性中心城市、黔东工业聚集区、西南旅游集散地”的奋斗目标,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工业经济发展。目前,全县民营企业经济发展很快,全县招商引资开工建设项目65个,投产项目42个,共有规模以上企业39家,对机械类、企业管理类的人才需求量很大。
玉屏交通便利,区位优越,320国道、沪昆高速铁路、株六复线和沪瑞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被誉为“中国箫笛之乡”。虽然交通四通八达、地理条件优越,由于企业性质、工资待遇、生活条件、生产环境等方面与大城市的差异,招收文化水平高、具备一定管理水平和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十分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也影响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快速发展遭遇人才困局。
破局:政府解决事业编制 企业发放工资待遇
玉屏自治县通过举办专场招聘会、在《玉屏报》和玉屏公众信息网刊登招聘信息、组织驻村干部进村入户进行宣传等方式为企业招聘人才,但效果不太理想。
为了有效解决企业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难的问题,帮助企业做大做强,进而提高企业纳税额度,回报社会。玉屏自治县政协常委、贵州华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风涛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交了《关于解决民营企业用工难的建议》提案,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于去年8月大胆创新,出台新举措:从县直部门调剂28个事业单位编制到县工贸局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面向全国招聘相关专业的优秀大学生派驻县内企业,进行为期5年的服务。
该县要求,招聘人员为事业单位编制,由县工贸局及所在企业进行双重管理,派驻人员在企业服务期间工资由所在企业发放,其工资待遇不低于该县事业单位同岗位人员的相关待遇标准,并随同岗位事业人员工资晋级而晋级,企业发放工资高于事业单位工资标准的,按企业标准执行。同时,由所在企业负责交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等“五险一金”。
所派驻人员在企业的试用期为一年,一年之后的确不能适应企业工作的,可退回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调剂到县直其他事业单位工作。5年服务期满后,派驻人员可与企业进行双向选择,如果双方都愿意,可继续在企业服务,仍然保留其事业编制身份;不愿意留在企业服务的,该县则根据实际情况将其调剂到县直事业单位工作。
成效:人才企业政府三方共赢
玉屏自治县用事业编制帮助企业招聘人才,不仅为人才找到了合适的“婆家”,也为企业物色到了满意的“媳妇”,政府也从企业发展中得到了更多的税收,实现了人才、企业、政府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玉屏采用这种模式解决了企业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有利于帮助我们企业发展壮大,逐步走上正轨。”安泰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晓杰说。该公司是一家高科技民营企业,于2011年投资兴建,因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设施配套欠完善,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小,难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发展。
据了解,该县招聘的28名事业编制人员派驻到企业后,均被委以重任,分配到企业办公室、人事部、生产部、后勤保障部等关键岗位,被企业当做后备管理人才培养,让他们大显身手。
“这种创新模式解除了我们的后顾之忧,让我们在企业工作也安心多了,让我们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实现自身的价值。”已经工作半年的大学生陆友丽高兴地说出了自己的心声。陆友丽毕业于湖南都市职业学院,通过招聘被分配到贵州旭阳石化科技有限公司,在公司半年时间,因能力突出,目前已成为公司总经理助理。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2013年,该县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30.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4.02%,财政总收入完成5.99亿元,同比增长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