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1611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07-24

  贵州悠久的历史文化、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浓郁的民族风情积淀,形成了众多独具魅力的民族村寨。这些传统村落不仅留下了至美纯真的建筑景观,还传承着贵州的瑰丽民族文化,因此被专家学者誉为民族文化的原生地。

保护传统村落守护民族文化的原生地

□本报记者 曾 丹

  民族村寨蕴藏文化宝库

  2012年,在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首批“中国传统村落”推荐名单中,贵州省有90个民族村寨上榜。

  “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民族村寨星罗棋布。”省民委的专家指出,我省各族人民在开发贵州高原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修建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自然村寨,生动地反映了我省各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和创造才能,具有重要的民族、民俗文物价值。

  “形成于元明清时期的古代村落,尤其是少数民族村寨,是最能体现贵州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人文建筑景观。”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花溪区的镇山村、开阳县的马头寨、务川县的龙潭村、松桃县的寨英村、雷山县的西江古寨和郎德上寨、黎平县的肇兴村、从江县的增冲村等传统村落,分别被冠以了“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景观村落”、“最具魅力民族村寨”等名号。

  “在贵州,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甚至同一民族的不同支系的村落,建筑风格各具特色,形成了一幅幅至美纯真的村落文化画卷。”省民族文化专家吴正光指出,贵州古村落中的公共建筑,民族民俗特色尤为突出,比如侗族的鼓楼、花桥、戏楼、凉亭;苗族的村寨门、铜鼓坪、芦笙堂、坐花房、妹妹棚等等,都展现了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

  “贵州民族村寨自然环境优美,生态建筑林立,是人与自然和谐相依、共生共荣的天然佳居。”省民委党组书记、主任吴军认为,温暖湿润的气候,变化万端的的喀斯特地貌,山岭处处见苍翠,河谷蜿蜒百花香,使贵州民族村寨拥有了优美自然的环境。

  “贵州民族村寨文化积沉深厚、博大精深,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悠远流长,蕴藏着较高的美学元素。”吴军指出,千百年来,贵州各民族巧夺天工的聪明智慧令人惊叹——村寨的古树、悠久的传统节日、沧桑的特色建筑、典型的民族服饰,无一不体现着民族村寨深厚的文化积沉。“深厚的民族文化同时蕴藏着较高的美学元素。”吴军介绍说,侗族村寨的鼓楼、天籁之音的大歌,苗族村寨的刺绣、反排木鼓舞,布依族村寨的八音坐唱,仡佬族村寨的傩戏,水族村寨的双歌都是很好的范例。

  民族村寨正快速消失

  前不久,以“乡村文化保育”为主题的公益论坛在我省黔东南州举行。会上,与会专家在村落文化景观的定义、类型和保护的意义,村落文化景观保护技术、方法,村落文化景观的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结合国际、国内的实践案例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就村落文化景观的概念、性质和特点达成了共识,对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会上,有专家学者指出,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原生态少数民族文化正日益受到快速工业化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威胁,传统民族文化亟需得到更好的保护。

  “当今我国许多民族文化都面临严重威胁。很多少数民族村寨正快速从中国文化版图中消失了,这一现状令人堪忧,”清华大学教授张小军在作论坛主旨发言时表示,贵州的许多少数民族传统生活方式,比如农耕山地文化正随着全球化的到来而逐渐改变,这一过程也使得许多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渐渐没落。

  “贵州拥有着大量的民族聚居村寨,居民与自然互动方式因民族与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差异,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各个村寨也各具特色,这些民族村寨折射着各族群的文化起源与特点,也反映着各自不同的变迁历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遗产专员杜晓帆说,目前这些村寨正受到程度不同的冲击与威胁。在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的框架下,将注重自然和文化、物质和非物质、历史和现时的整体保护;倡导尊重村落文化景观的演变特性,延续村落的文化脉络,维护现代社会文化多样性。

  “鼓楼、禾仓、古井、古道,报京大寨是黔东南北部地区最大的侗寨,曾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侗族村寨之一。然而,今年3月的一场大火,却让有着300年历史的侗寨几乎毁于一旦。”黔东南州住建局副局长顾华先说,“木制房屋防潮防湿,火灾成为最大的安全隐患。而村里的年轻人多外出打工,保护村落的主体流失,导致传统建筑无人维护,传统文化无人传承。”。

  “在大批青壮年进城务工后,农村出现的’空洞化‘已不是个别现象。”有专家学者指出,有人戏称现在农村人口主要由“613899部队”构成,妇女儿童老人成了农村的主力。人口的变动和流失,导致乡村文化传承出现断裂。

  守护民族文化的原生地

  2013年 9月24日,贵州省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现场会在筑举行。会议指出,“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将重点抓好500个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并争取到2015年底,各县(市、区、特区)均有1个以上在全省乃至全国“过得硬、叫得响”的民族特色村寨。

  “民族村寨是民族文化的原生地,其不仅保存大量有形文物,而且还蕴藏着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宫殿、庙宇等古建筑不可比拟的。”前不久,民盟省委对我省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结果显示:近些年来,我省在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方面尽管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村寨保护和发展模式单一;保护规划滞后,部分重点民族村寨内新建现代建筑现象难以控制;文化遗产合理利用滞后; 专业人才匮乏,传承断代现象严重;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保护传统村落,守护民族文化的原生地,使民族村寨成为相关民族的文化名片。”在省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民盟省委在提案《关于我省民族文化村寨保护的几点建议》提出了以下建议——

  转变观念,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考核机制。

  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提升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水平。

  创新工作思路,重点抓好民族文化特色产业发展。

  合理规划,整治跟进,使民族文化村寨始终保持传统风貌。

  建立民族文化村寨保护申报与退出机制,完善民族文化村寨保护监督体系。

  加强民族文化村寨的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当地群众的整体综合素质和思想意识。

  加大保护经费投入,设立保护专项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