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民革省委积极响应国家“同心工程”号召,把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作为智力支边和扶贫工作的一项政治任务,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了找准帮扶支点,在中共贵州省委的领导和省委统战部的指导下,在民革中央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民革省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整合组织资源,多方汇聚社会力量,对毕节市纳雍县展开了全方位的倾力帮扶,使这块曾经被联合国专家定论为“不宜人居”的地方日渐蝶变成了美丽富裕的宜居宜业之地。
倾力帮扶 助力纳雍“破茧成蝶”
——民革省委参与服务毕节试验区工作略记
□特约记者 陈恒礼 本报记者 王卫华
协助民革中央 抹去曾经的贫困符号
在地理上,毕节市拥有贵州海拔最高的山脊。而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毕节市却一度被称之为中国西部最贫困的地区;其境内的纳雍县,则更是被喻之为我国扶贫攻坚的“高地”。
1988年6月,由中共贵州省委倡导,经国务院批准,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建立,拉开了在中国西部最贫困区域率先探索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帷幕。
为了争取到更多层面对毕节试验区的智力援助,1988年4月,中共贵州省委在京邀请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领导同志召开会议,期望得到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大力支持。随后,在中共中央统战部的率领下,在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的齐心协力下,一项协力帮助毕节试验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及民族民生等突出问题的伟大工程——以“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为宗旨的“同心工程”开始在毕节试验区发力。
由此,民革中央与贵州毕节结缘,倾力走过了帮扶工作的17个年头。
“在最初的帮扶工作中,民革省委倾情扮演了‘联络员’和‘服务员’的角色。”记者从民革省委了解到,1991年底,按照国家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统一部署,民革中央开始“结对”帮扶毕节市纳雍县。为了让民革中央的帮扶工作能得以扎实有效地开展,民革省委积极牵线搭桥,主动上联下引,搞好协调服务,使民革中央的“天线”与纳雍县的“地线”做到了 “无缝对接”。
“要致富,先修路。”纳雍的蝶变也从第一条柏油路的的贯通开始——通过实地考察调研,民革中央发现当时的纳雍县居然没有一条柏油路与外界相连,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短路”。为此,1992年,通过民革中央领导的奔走呼吁,纳雍获得了交通部的1900余万元拨款,贯通了全县的第一条柏油路。
“纳雍不脱贫,民革不脱钩;纳雍脱了贫,民革不断线。”这是民革中央的铿锵诺言。为了找准扶贫工作的着力点,民革省委对纳雍的教育、卫生、交通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入调研,为民革中央的帮扶工作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在民革省委调研报告的基础上,民革中央把教育帮扶作为了帮扶工作的突破口,多年来为纳雍的教育发展争取到了总投资额达1200万元的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试点项目,还动员社会力量捐资500多万元新建、改建和扩建了15所希望小学,并动员民革中央机关捐款8万余元资助贫困学生。
“着力改善卫生和医疗条件,让人民群众尽可能就近就医。”记者从民革省委了解到,多年来,民革中央共争取资金400余万元帮助纳雍县改善卫生条件,牵线北京发景绿色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投资约60万元建设纳雍县人民医院。在此基础上,还帮助纳雍先后争取到中国红十字会拨款10万元、省改水办拨款300多万元建立改水点126个,受益群众11.31万人。
“总装机4×30万千瓦的两个火电厂落户纳雍,使纳雍成为‘西电东送,黔电送粤’的重要能源基地,带动了纳雍煤电产业发展。”1999年,在民革中央的促成下,总投资近3500万元的国家农业部农业综合开发试点项目、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项目、科技部扶贫强县示范项目相继落地纳雍,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总投资20亿元的无机粉体环保纸项目的落地,纳雍县的面貌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记者从民革省委了解到,从帮扶工作启动至今,民革中央每年都有新举措,帮扶项目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在民革组织的帮助下,在纳雍上下的努力下,2013年,纳雍县生产总值已完成122.06亿元,同比增长16.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69.23亿元,同比增长34.5%;公共预算收入实现14.66亿元,同比增长2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2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09元,同比增长16.4%。2013年,纳雍县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排位从2012年的全省52位上升为20位,从毕节市第7位上升到第3位,是全省进位幅度较大的县份之一,也是全市进位幅度最大的县。
力主“造血”帮扶找准三农的脱困路径
从2008年开始,民革省委对纳雍的帮扶工作从“配角”逐渐转化为“主角”。
通过长期的实地调研和帮扶实践,民革省委认识到:纳雍脱贫的关键在农村,农村兴旺的关键在农业,农业发展的关键在农民。
“抓住了‘三农’的关键,纳雍的发展就有了出路。”记者在民革省委了解到,为了有效解决纳雍“三农”困境,民革省委决定对“结对”帮扶的核桃寨村进行“造血”式扶贫结——不仅仅是对该村给予资金上的援助,更强调促进该村“内源式”发展。
“扶贫不应只着眼于救急式的输血,更要立足于培养农民内在生机。”经过几年的实践,民革省委认为,对核桃寨村的帮扶工作不能只停留在捐钱、修路、建房等方式上,必须变输血式帮扶为造血式帮扶,让农民真正拥有生产经营和生活的能力。
“核桃寨村地处偏僻,身居深山峡谷之中,发展的先天性条件受限。” 为了给村民找到一条自我发展的生存之路,民革省委开始谋划村民们的经济收入来源 。
2008年,纳雍县提出“发展30万亩茶叶、30万亩经果林和30万亩牧草”的目标后。民革贵州省委深入实地集中调研,并向民革中央提出“造血式”帮扶设想:在纳雍县挂牌建立“民革科技生态示范林基地”的建议报告,引起了民革中央领导的重视。当年9月,时任民革中央副主席何丕洁率民革中央机关干部赴纳雍考察调研,与民革贵州省委商定后,确定在纳雍县阳长镇核桃寨村建立农业科技生态林基地,计划种植优质香桃、油桃100亩,选育适合当地的优良品种1-2个,扶持和培训果农60户,并明确该项目由民革中央社会服务部、贵州大学林学院、阳长镇人民政府三方联合实施,民革中央与当地60多户农户签下了合约,每株苗木补助5元,从2010年底起至2013年连续3年给予种植农户补助,充分调动了当地村民栽培果树的积极性。
“我家栽了三四亩果园,第一年挂果,卖得三四千块钱,预计第二年就能卖到万把块。”核桃寨村二组村民吴明杰激动地说:“感谢民革组织的关怀与帮助,他们不仅帮我们修路,还对我们进行种植技术培训,使我们很快就找到了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为加快推进基地建设,从2009年起,民革贵州省委每年都要组织专家赴纳雍考察调研。当年3月,民革贵州省委在核桃寨村重点围绕“农村脱贫、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制定了发展规划。先后邀请了贵州大学林学院教授潘学军、夏玉芳两位专家驻村指导,对60多户农户进行培训指导,向果农们讲解挖坑、植苗、施肥、浇灌、修剪枝叶及果树管护等农技知识,开展培训11次达500多人(次)。
据核桃寨村村支部书记杨明海介绍,2010年该基地就已实现了规模连片种植,栽种经果桃林达120多亩,涉及4个村民组,惠及400多农户,并于2013年5月全部实现挂果。杨杨明海告诉记者,村民们尝到了甜头后,还想扩大种植面积和规模。
积极内联外引 助力地方的民生改善
在帮扶工作中,民革省委了解到,核桃寨村得到社会各界资助修建的博爱小学,由于没有教师宿舍,给前来授课的老师带来了诸多不便,一度极大地影响了该校的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上不去,受苦的是村里的孩子们。”在对相关项目进行调研测算后,2009年,民革贵州省委组织了部分民革党员和省委会机关干部向核桃寨村博爱小学捐款13.2万元,专款修建教师宿舍。当年,还组织了两批次当地乡村英语教师赴四川省外语学校免费进修,并对该校开展了3次教育培训交流活动,组织了3批次外省民革组织到学校捐赠冬衣冬鞋及文具用品,为这里的孩子们带来了关怀与温暖。
“帮扶工作的实效,在于改善当地群众的民生。”2010年,民革省委不仅协调了1000万元资金帮助核桃寨村完善了村组公路,还协调资金100万元在阳长镇修建了农村客运站,并筹措300万元资金在纳雍修建了电煤货运场。
2012年,在民革省委主委王世杰的倡导和带领下,民革省委向国家申请到了“路池集雨科学示范工程”项目,争取到国家资金670万元,在纳雍县核桃寨村建立了“路沟池集雨蓄水”示范基地。2013年10月,民革省委又协调项目资金320万元,为纳雍县新房乡引进了“农村道路硬化与雨水收集”综合项目。科研项目的实施,对当地抗旱保水、生态恢复以及改变当地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深受百姓欢迎。
“近年来,民革省委加强与民革中央社会服务部、中华慈善总会、中华医学基金会等部门的联系,围绕参与毕节试验区‘同心工程’建设这一重要工作,强化了对纳雍县的对口帮扶力度,联系了北京、上海、天津、江苏、福建、广东等中东部民革组织及民革企业家帮助纳雍加快发展。”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从2007年至今,民革省委共协助配合民革中央及中、东部十省民革组织来毕节纳雍开展帮扶调研40多次,捐赠500万元,分别在纳雍县新房乡、勺莴乡、王家寨镇等乡镇建立农村卫生服务中心4所,建希望小学1所,捐赠100万元对青山村52户居民进行危房改造,捐资修建“同心水窖”20个,资助贫困学生200多名,引进无机石头粉纸和总溪河旅游开发等项目16个,涉及投资25亿元。
践行时代使命 推动纳雍县均衡发展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贵州省委上报的《关于毕节试验区建设发展情况的报告》上作出的重要批示:“建设好毕节试验区,不仅是毕节发展、贵州发展的需要,对全国其他贫困地区发展也有重要示范作用。希望有关方面继续关心支持毕节发展;希望试验区进一步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埋头苦干,同心攻坚,努力实现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同时也在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实践中探索新经验。”
高屋建瓴的判断,深切的关怀,殷殷的嘱托,对毕节试验区的改革发展寄予了厚望,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5月27日下午,中共贵州省委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毕节试验区的重要批示精神,听取各民主党派省委、省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代表意见建议,共商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助推毕节试验区全面小康建设大计。
座谈会上,民革省委主委王世杰认为,毕节试验区尤其是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均衡。因此,民革省委将发挥智力荟萃、人才密集的优势,结合当地实,创新扶贫思路,充分利用科研成果,提高人口素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农民生产积极性,进而助推试验区实现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希望民革全省各级组织及广大党员迅速掀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的热潮,为助推毕节试验区新一轮的改革发展建言献策,积极探索工作中的新路子、新办法,要紧紧围绕中共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为推动贵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后发赶超和同步小康作出应有的贡献。”为了践行新的时代使命,就如何做好对毕节试验区新一轮的帮扶工作,并进一步凝心聚力发挥好广大党员的作用,民革省委开始探索新的路子,寻求新的答案。
“纳雍当前的发展已遇到了瓶颈。”王世杰认为,纳雍原来主要依靠煤炭资源,但目前生态环境已出现了一些“黄色”警告,水质的污染度在不断加大,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不能粗放式发展,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王世杰说,民革党员一定要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万鄂湘去年考察纳雍时提出的当好“服务员、助梦员、环保监督员”的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积极发挥作用。
“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均衡现象,尽管县域经济总量做大了,但发展的成果是否惠及广大的农村地区,民革省委最近到纳雍县董地乡青山村调查发现,全村大多数家庭年收入不到2000元,有的家庭还处于极端贫困状态,全部家产加起来还不到几百元。如继续按照目前的发展模式前进,县域范围内不同乡镇同步实现小康存在一定的难度。”王世杰说,当前,习总书记在重要批示中提出毕节试验区要实现“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民主党派在服务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实践中要探索新经验,要认真分析毕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为此,民革省委很快就明确了近期帮扶纳雍的思路:为纳雍经济社会发展把脉,开出“良方“。一是向民革中央报告,邀请党内的高层次人才为纳雍今后的发展把脉,以产业突破带动县域经济的转型发展。二是向中科院科学发展促进局求援,恳请他们下来考察,看看他们有什么技术可在纳雍转化,用一些新技术助推发展。
“一旦目标选准,民革省委就要尽全力去推动和实现这些目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眼下,民革省委正在整合全省民革的资源和智力,将在纳雍建立整乡推进示范区,以点带面,以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联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环境为抓手,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使示范点有大的变化,并产生一些好经验和实用技术辐射到其它区域。
“在原有的中东部十省区民革组织助推毕节试验区发展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策划建立项目库,民革省委将会带着这些项目到各省区民革组织去主动对接,把好的项目和技术引进过来,进一步助推纳雍经济社会的发展。”王世杰如是说。
2013年8月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万鄂湘(前排右二)在民革省委主委王世杰(前排左一)、毕节市长陈昌旭(前排右一)的陪同下考察毕节职业技术学院。
2013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万鄂湘一行到纳雍县视察调研时召开座谈会。
2014年6月,民革省委副主委张树昭等前往纳雍县青山村看望贫困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