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1553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04-10

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成为地方发展推手

——雷山县转变发展方式纪实

□本报记者 蒋兴华

  近年来,雷山县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优势与旅游互动,做足民族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章,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而今,雷山县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普遍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路子。

  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成就了西江

  “云南有丽江,贵州出西江!”这是许多到过西江旅游的游客对雷山西江的赞美。

  一个几年前还不怎么样的小乡镇,为何会在短短的时间里声名鹊起?

  雷山县正是抓住了苗族特色文化优势,大力发展西江旅游业,使西江苗家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当地苗族女子阿浓开了一家餐馆和一家苗绣坊,专门卖刺绣、蜡染、银饰等工艺品。短短几年,能提供84个床位、同时容纳200多人就餐的“阿浓苗家”生意兴隆,去年一年,“阿浓苗家”接待游客达8万多人次,收入360多万元。开业至今,“阿浓苗家”的旅游总收入超过1016万元,纯收入超过300万元,向国家缴纳税收87万多元,还解决了40多个就业岗位,成了西江千户苗寨的致富“领头雁”,也成了众多苗族农家乐的典型代表。

  目前,西江千户苗寨农家乐旅游接待户发展到138户,民族工艺品店70多户,小吃店30来户,银饰店近40户。通过当地村民自主创业,实现当地劳动力转移600余人。

  看中西江的发展前景,不少企业及时调整业务方向到西江落户。“雷山县利用西江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做好做足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发展文章,才使得西江面貌大变。”雷山县政协有关负责人说。

  民族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显成效

  雷山被誉为“苗疆圣地”,是中国苗族历史上第三次大迁徙的集结地,森林覆盖率达72%。该县有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郎德苗寨、世界苗族第一寨西江千户苗寨以及巴拉河沿线苗族村寨。在雷山,多姿多彩的独具特色原生态民族文化成了旅游资源富矿。“从2008年以来,以西江景区为主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雷山县域经济的新引擎,仅去年一年,全县共接待游客6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过40亿元。” 雷山县如何将民族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县政协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就是利用地方民族文化优势,做足旅游发展文章,催生了“一业带三产”。即以旅游业发展带动一、二、三产业发展,雷山文化旅游产业正逐步成为富民的支柱产业。

  目前,雷山县将着力打造苗族文化,以旅游创新区。

  记者了解到,为加快发展,雷山县以民族文化优势与旅游结合,出台了“四项措施”:一是夯实顶层设计。秉承“保护一方山水,促进一方经济,传承一方文化,扩大一方影响,致富一方百姓,推动一方发展”的理念,将西江景区提升到环绕雷公山文化旅游综合开发和旅游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苗族文化生态公园县和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二是加大品牌传播。以苗年活动为平台,形成完整的品牌体系。三是加快项目建设,重点打造雷公山景区,着力提升西江景区,深度开发郎德景区,配套完善县城景区,强力推进西江景区营上服务区、“苗疆盛世”旅游综合体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四是强化效应蝶变。以西江景区为龙头,大力打造开觉、干荣等等地的银饰、剌绣、蜡染等工艺特色商品和乌东、陶尧、望丰的茶叶、果品经济带。

  与此同时,该县将深入打造大型苗族歌舞节目,创建原生音乐创作、艺术写生、文学创作等旅游文化基地,并结合会展业、娱乐业、演出业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从单纯景区到旅游综合体,再到文化旅游创新区,使雷山县依托资源做大旅游、做强产业,奏响全县同步小康的三部曲。

  另外,该县以雷公山“蚩尤文化园”为主,建国家5A级景区;打造“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郎德苗寨为国家4A级景区。

  拓展产业 加快农民同步小康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围绕旅游业大力发展茶、果、畜、药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以园区促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是雷山县的一条发展思路。到2015年,该县将建成2万亩的省级雷公山生态茶叶产业示范园、2000亩的县级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园和10个乡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区将带动茶叶基地建设面积达18万亩,园区实现产值达8亿元,确保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农业产业达8000元以上。如:该县大塘乡的雷公山生态茶叶示范园区去年3月被列入全省30个省级重点农业园区后,该园区主导发展茶叶产业,配套发展养殖、蔬菜、精品水果及旅游休闲等产业,到2015年底,园区将基本形成采摘茶区、加工茶区、庭院休闲区、生产区、垂钓区等“五区”的空间布局,成为“集生态旅游观光、区域特色鲜明、产业发集聚、辐射带动明显”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园区茶叶基地建设规模将达2万亩,受益达农户3286户14147人,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目前,该园区已建成茶园总面积15000亩,茶叶育苗基地500亩,带动2600余农户增收致富,户均增收1200元以上。

  “旅游带动民族工艺产业聚群发展,以西江景区为龙头,开发开觉、干荣、控拜、乌高、麻料的银饰、刺绣、蜡染等民族工艺特色商品经济带,让上规模的银饰、苗绣、芦笙等民族特色旅游产品走出山寨,成为旅游市场中最具有竞争力的业务,使得农民普遍增收致富。另外,政府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加强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建立非遗研发中心,把民族传统的文化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开发高端民族文化产品,成为当地的银饰、刺绣、蜡染等民族文化产品开发拓展新的空间。”雷山县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