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1553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04-10

中国:一个充满活力的“梦工厂”

——关于参加全国“两会”的心得体会

□左定超

  举世瞩目的全国“两会”刚刚结束,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站在时代高度指明了国家发展的方向。今年“两会”,“中国梦”成了代表委员频繁提及的热词,大步向前的中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梦工厂”。如何实现“中国梦”? 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回答了一切。

  “八谈”谈出民生之本

  报告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民生等各个方面,其中最感触最深的有“八谈”:

  1、谈开放。上海自贸区的成立,让很多地方羡慕嫉妒恨,开放不能只体现在一些特区,李克强总理指出:“扩展内陆延边开放,让广袤大地成为对外开放的热土。”

  2、谈信用。现在社会出现这样一种怪现象,即“失信者一路畅通,守信者寸步难行”,常常让人感到无奈。李克强总理指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共享,推动建立自然人、法人统一代码,对违背市场竞争原则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

  3、谈食品安全。严守法规和标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4、谈贫困。贫困的代际传递,是这个社会最刺目的重大问题之一。人生的起点可以不同,但发展的机会应该尽可能均等。李克强总理指出:“我们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

  5、谈“饭碗”。坚守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6、谈棚户区改造。高楼林立,棚户连片,反应的现实并不美好。对于棚户区的改造,政府应该出力更多。李克强总理指出:“加强城镇化管理创新和机制建设。要更大规模加快棚户区改造,决不能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

  7、谈医改。为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推进医改,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这个世界性难题。

  8、谈污染。污染像贫困一样让人揪心,也一样难以解决。李克强总理指出:“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

  “六推”推出一个新局面

  今年政府工作要以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以调整结构为主攻方向,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重点突出了“六推”。

  1、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在国际市场汪洋大海中搏击风浪,倒逼深层次改革和结构调整,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扩大全方位主动开放。坚持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打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使中国继续成为外商投资首选地。从战略高度推动出口升级和贸易平衡发展。

  2、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发挥好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打造新的区域经济支撑带,从需求方面施策,从供给方面发力,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把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清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各种关卡,降低流通成本,促进物流配送、快递业和网络购物发展。充分释放十几亿人口蕴藏的巨大消费潜力。

  3、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产业。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推进农业现代化。

  4、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支持。提高产业发展和集聚人口能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从业。加强城镇化管理创新和机制建设。要更大规模加快棚户区改造,决不能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为指导,做好相关规划的统筹衔接。

  5、推进文、教、卫等社会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事业是促进社会公正、增进人民福祉的有效途径。要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以更大的投入和更有力的举措,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继续加大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巩固全民基本医保,通过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注重运用法治方式,实行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健全村务公开、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更好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公共安全和防灾救灾减灾能力,做好地震、气象、测绘等工作。

  6、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就业是民生之本。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收入是民生之源。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完善住房保障机制。以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为目标,坚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级负责,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

  唱响改革发展主旋律

  “全面深化改革”的色调贯穿染透了2014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仅以“改革”一词所提频率而论就高达77次。

  这份政府工作报告鲜明指出:改革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它并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

  而纵观整个政府工作报告,其部署的改革涉及经济、行政、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等领域,范围之广、力度之大、突破之深、实质之多,均属空前。比较而言,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部署在篇幅上是最多的,同时锁定了财税、金融、国企、投融资、服务业、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并力求获得实质性突破。

  这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相呼应。在总共分三大板块、16个部分的《决定》中,经济体制改革的篇幅也是最大的,共占6个部分、超过总篇幅的1/3。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这份政府工作报告中,诸如“把所有政府性收入纳入预算”“把地方政府性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制定非国有资本参与中央企业投资项目办法”等一些具体改革很可能将在今年首次实施。另外,对一些诸如征收房地产税、环境保护税之类的暂时条件不具备、不能立即启动的改革任务,政府工作报告作出了抓紧前期准备的部署,积极创造条件,争取以后适时启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作为本国历史上最为艰巨、最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全面深化改革,其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最主要突破口,以谋“牵一发而动全身”,则是改革议程优先顺序的客观体现、轻重缓急的科学安排。

  浓墨重彩强调国家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1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有的地方、单位、干部对三中全会精神理解不深、把握不准,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关联性、系统性估计不足;有的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抓改革作风不扎实、工作不到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政府如何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实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着墨颇多。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加强自身改革建设。按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加强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努力为人民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如何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如何创新政府管理理念和方式,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机制,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改革,如何全面接受人民监督,如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等等,均作出了具体部署。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明确是政府的自我革命。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取消或简化前置性审批。确需设置的行政审批事项,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

  这是个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这是个机遇与挑战共存的时代,我们应该与历史同行,与时代同行,担当重任,“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无怨无悔,奋勇前行。“我们像一支响箭,一往无前的出征,我们不是风中的墙头小草,摇摆不定,我们出征,让生命和使命同行!”

  愿祖国繁荣昌盛,人民都能享受人生出彩的机会!

  (作者系省政协副主席、民进省委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