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1553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04-10

多措并举 加快推进镇宁偏远贫困乡村基础教育发展

□卢安定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偏远贫困乡村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2014年1月15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兜底线,研究实施“国家贫困地区儿童教育发展规划”;要保基本,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大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必要的教学点,使每一所学校都达到基本办学条件;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学生进入重点大学比例。在3月5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作出承诺,“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使更多农家子弟有升学机会。”在高校扩招多年,大学录取率不断提高的同时,贫困地区学生考上重点大学的人数和比率却呈现明显下降的背景下,李克强总理郑重提出的这一目标和国家的倾斜政策,给许多地区的孩子和家长带来了新的希望。镇宁自治县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进一步认清当前偏远贫困乡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提高认识,增加紧迫感和责任感,积极借鉴国家向贫困地区学生实施以上倾斜政策的契机,多措并举,加快推进镇宁偏远贫困乡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一、当前镇宁偏远贫困乡村基础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在思想观念方面,许多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作用认识和重视不够。许多家长和学生仍然存在追求高学历只为“铁饭碗”的传统思考。尤其是面对“素质教育年年喊,应试教育天天做”和高考指挥棒导致全体学生去挤“独木桥”,学生、老师及家长全被绑在高考战车上的现实,许多偏远贫困乡村的学生及家长受教育的高成本、高投入与严峻的就业现实存在较大差距、所学无处用、所用非所学的普遍现象的影响,“望学生叹”,对读书的现实功效产生困惑和迷茫,甚至感到“读书无用”,于是便放弃知识改变命运的目标和读书深造的道路。

  二是在硬件设施方面,教学条件与城市的差距不断加大。这主要表现在城乡孩子在享受教育资源和教育条件的不平等。如今的城市教育基本已达现代化,而偏远贫困乡村学校仍然是“一个教师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堂课”。还有就是偏远贫困乡村与城市相比,教师的素质和责任心相差也是越来越悬殊,致使城市与农村的教学质量相差越来越大,农村的教学质量越来越滑坡,许多偏远贫困乡村的学生,从入学就开始输在起跑线上。

  三是学校布局方面,教学点的盲目撤并致使许多学生上学路程远成本高。在新一轮建并撤的实施过程中,大量偏远贫困乡村的小学和教学点被撤并,导致偏远贫困乡村学生面临上学远、教育成本增加、辍学等问题,违背了政策的初衷。调查中发现,撤并后很多学生上学要走四、五公里甚至更远的崎岖山路,有的学生途中要过河、过桥,有的早上五、六点钟就要起床,往往造成学生到校率低、上学年龄推迟等。

  二、建议

  一是加强教育引导,让全社会都来重视偏远贫困乡村的基础教育。教育引导全体老师、学生及家长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使所有农村教师应该明白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懂得教书不仅仅是他们的生存之道,更是在培育祖国的花朵,托起明天的太阳。使广大教师克服各种困难,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提高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社会输送更多人才。教育学生胸怀大志,明白“知识改变命运”,迎难而上,通过接受教育走向成材之路。帮助家长转变落后的观念,支持孩子上学并想方设法为子女提供条件。要引起社会各族各界人士的重视。可以通过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让更多的人了解农村的实况,从而引导他们来扶持偏远贫困乡村的基础教育。

  二是千方百计缩短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在政策方面再大幅度向农村倾斜,加大经费投入,用来改善偏远贫困乡村学校的教育设施、教学环境、师资状况、教师待遇、生活补助等,使更多的农村孩子真正能享受到城市一样的教学质量、教学环境,让社会公平的阳光普照到广大偏远贫困乡村的孩子。

  三是办好必要的教学点,切实解决低龄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按照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关于“要保基本,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必要教学点,使每一所学校都达到基本办学条件”的要求,保留必要的教学点和小学,尽力让广大偏远贫困乡村的适龄儿童能就近入学,确保偏远贫困乡村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和控辍率,不断扩大农村孩子接受教育面。

  四是建立健全偏远贫困乡村基础教育监督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各级政府贯彻落实农村教育政策的督促,防止教育经费浪费与流失,有效促成政府对偏远贫困乡村基础教育投入的倾斜,坚决杜绝教育执法检查中搞形式、走过场、假账应付以及发现问题不予深究的现象。对违反各种教育法律、政策的人和事,应及时予以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应追究法律责任。要加强对学校管理干部及教师的约束,进一步强化校长的任期目标管理,对学校乱收费行为和教师工作不称职、质量不高及严重体罚学生的行为,在评价、聘用上,实施一套严格的约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