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二区的历史沿革
□文/图 胡长斌
红花岗区
红花岗区位于贵州北部,是黔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为播州要塞,扼川黔交通咽喉。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的召开地。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期间浙江大学西迁办学地之一。1982年,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还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殊荣。2010年,列入贵州省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社会管理创新试验区(试点)。
一、地名沿革
1997年,撤销遵义地区建地级遵义市。原县级遵义市更名红花岗区。红花冈,遵义老城南侧山峰。1935年2月,中央红军发起遵义战役,曾在红花冈一线激战,红花冈因此成为黔北名冈。新置区名以红花冈作区名(山名红花冈曾写作红花岗,后还名红花冈,但作为区名的“红花岗”,“岗”者依然)。
红花岗区,秦以前为鳖国地,夜郎强盛时附属夜郎。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置鄨县,今红花岗区属鄨县。至南北朝时期,先后分属犍为郡、牂柯郡、平夷郡、平蛮郡。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置播州,今红花岗区在播州所辖带水县境内。五代时先后属前蜀、后蜀、楚、后周等国。
南宋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杨氏第十二代播州统治者杨轸将其治所从白锦堡迁穆家川(今遵义老城)。南宋嘉熙三年(公元1239年),设播州沿边安抚司,属蘷州路,治所穆家川。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安抚司升宣慰司。至元二十一年,降为安抚司,改隶湖广行省顺元路宣抚司。二十八年,改属四川行省。次年,隶湖广行省,直至元末。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播州隶四川,今区境为播州长官司辖地,穆家川仍为播州宣慰司及长官司驻地。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改土归流,今区境属遵义县隶四川。穆家川为遵义军民府、遵义县治所。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遵义县随遵义府改隶贵州,时,区境地域为遵义县属地。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因府、县同城,撤遵义县,城区由府直管。次年,撤府,恢复遵义县,城区仍为县治所。民国24年(公元1935年)6月,今区境地域属遵义县隶贵州省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11月25日,析遵义县城区建遵义市。遵义专员公署驻遵义市。1951年,撤遵义市,原市辖地改为遵义县城关区,由遵义专区直管。次年,恢复遵义市建制。1955年,遵义市由专区直辖市改为省辖市,省政府委托遵义专署代管。1958年,遵义市划归遵义专区;同时撤销遵义县,其地并入遵义市;1961年,又从遵义市析出,恢复遵义县。
1997年,撤销遵义地区,原遵义市改为红花岗区,为地级遵义市中心城区。
二、行政区划
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今红花岗区主城区时为遵义县城,在县城及周边始设7党20坊。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遵义县设一个城议事会和十六个乡议事会。其中城议事会辖城区7党20坊。
民国2年(公元1913年),县设区、保、甲、牌。区境包括中区(原城区),以及东—区西部、南—区西北部、南三上区南部、西—区东部、北—上区南部等地域。民国21年,设区、乡(镇)、闾、邻。今区境有第一区的宣威镇、崇孝镇、新丰镇、春台镇、朝阳镇、白田镇、湘山乡、始议乡、先农乡、回山乡,第二区的新民镇、升平乡、礼仪乡,第六区的兴隆镇,第八上区的龙坑镇一部,第十一区的马关乡,第十三上区的天台乡、栋青乡、文星乡和巷口乡。民国38年,今区境包括中区的文化镇、洗马镇、丰乐镇、丁字镇、朝阳镇、白农镇等6镇,周边老蒲乡、深溪乡、野里乡等乡的一部,还有南白镇、八里乡、海龙乡、排军乡、白云乡等乡镇的一部。
1949年11月25日,以原遵义县中区(城区)新置遵义市,属遵义专区直管。立市后,废镇设区。市辖文化、洗马、丰乐、丁字、朝阳、白农等六区。1950年4月,6个区并为文化、朝阳、丰乐等三区;7月,各区所辖农村各保划出,建河溪、凉水、颜村、高桥四乡。9月,四乡划归遵义县。11月,遵义市撤区废保,建街、邻、组,以数序编号,共建13个街,原文化区建第一街至第四街,原丰乐区建第五街至第九街,原朝阳区建第十街至第十三街。
1951年,撤遵义市,组建遵义县城关区。4月,将城关区所辖十三个街缩编为十街。1952年7月,恢复遵义市,辖城区10个街和北关、凉水、南关、高桥等4个乡。1953年2月,郊区四乡划为北关、割麻、茅草、大坪、凉水、新民、南关、长镇、永和、高桥、泥桥等11个乡。
1954年10月,组建老城、中山南路、中山北路、北大路等4个街道办事处。11月,建郊区办事处。
1955年9月,郊区11个乡并为北关、凉水、南关、高桥四乡。1956年8月,遵义县建坪、礼仪、海龙、新场4个乡划归遵义市。遵义市组建北关、割麻、新民、凉水、南关、永和、高桥、礼仪、海龙、建坪10个乡。
1958年12月29日,遵义县并入遵义市。1961年8月18日,恢复遵义县。市、县分置后,遵义市将老城人民公社分为老城、高桥、海龙三个人民公社;中山北路人民公社分为中山北路、长征、北关三个人民公社;丰乐路人民公社分为丰乐、南关、忠庄三个人民公社。
1965年11月,城区人民公社改为街道办事处。是年,遵义县桃溪区的董公寺、田沟、新民、镇隆、忠庄、建坪、泥桥、海龙等8个人民公社划归遵义市。
1984年5月,调整街道办事处,由四个增至十个,即老城、洗马路、万里路、南门关、舟水桥、遵义路、中山路、延安路、井冈山、北京路等十个街道办事处。1987年8月,遵义路、井冈山两个街道办事处更名为中华路、上海路街道办事处。
1997年8月8日,遵义市改名红花岗区,隶地级遵义市。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包括洗马路、上海路两个街道办事处和北关镇)上划市管。次年,金鼎山、新蒲、深溪三镇由遵义县划入红花岗区。2004年,原长征、礼仪二镇合并为长征镇,划沿红、河溪两村入经济技术开发区。2009年,新蒲镇划入新蒲新区。
2010年,红花岗区辖老城、舟水桥、南门关、万里路、中山路、中华路、延安路、北京路八个街道办事处,忠庄、南关、深溪、长征、巷口、金鼎山、海龙等七个镇。新蒲镇委托新蒲新区代管。
三、区情要点
红花岗区地处云贵高原东北部,大娄山东南麓。地理坐标:东经106°41′~107°33′,北纬27°33′~27°48′。全区国土面积623.14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43平方千米。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055.8人,属全市最大密度区域。其南、西面均与遵义县为邻,北面与汇川区相连,东面与新蒲新区接壤。
红花岗区人民政府驻忠庄镇海尔大道东侧。其主城区北距重庆市城区公路里程260公里,南距贵阳市城区150公里。
区境有湘江、洛江、高坪河、喇叭河等河流22条,均为乌江水系。河网密度每平方千米0.42千米,径流总量4.7亿立方米。浅水层地下水资源流量0.81亿立方米,年利用0.19亿立方米。矿泉水遍布全区,尤以含锶的矿泉水为优。地热主要分布在海龙、金鼎山、忠庄等镇。
穆家川,即遵义老城,是遵义亦是贵州最早的城市。南宋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杨轸将播州治所从白锦堡迁穆家川。穆家川从此成为这片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杨轸未迁穆家川前,穆家川早有发展。穆家川的历史,应早于杨氏政权的迁动,或在唐末,或在北宋,穆家川的开发便开始了。经过穆氏族群的开发,特别是宋淳熙三年之后杨氏政权的拓展,又历改土归流的大变革,到清代,河西穆家川被称作老城,成为官衙要地和文化重地;河东成为商贸繁华之地,亦建起城墙,谓为新城。老城、新城连璧。穆家川淡出历史,遵义老城成了一个城市的记忆。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老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上一次命运攸关的重要会议。抗战中,遵义接纳内迁院校和避难同胞。红色文化和抗战文化,成为遵义文化中重要的历史遗产和精神源泉。
区境有遵义会议会址、杨粲墓等国家级文保单位。前者形成以此为主的长征文化纪念体系,后者誉后“西南地下艺术宫殿”。佛教名胜有金鼎山、桃溪寺、湘山寺等,大板水、凤凰山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汇川区
汇川区,位于贵州省北部,遵义市中心城区北面。为长江上游综合开发区域和黔中经济区的主要区域。。遵义市中心城区,黔北旅游集散地。遵义市唯一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一、地名沿革
2003年12月26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同意贵州省设立遵义市汇川区的批复》。2004年1月18日,贵州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设立遵义市汇川区的通知》。5月28日至31日,中共遵义市汇川区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第一届区委领导班子;6月7日至12日,区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和区政协一届一次会议相继召开,分别选举产生第一届区人大常委会、区人民政府、区政协领导班子。6月18日,召开汇川区人民政府成立大会。汇川区为贵州省第88个县级行政区,隶遵义市,又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汇川区与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员”的运行机制。因地处遵义市城区北面汇川坝,取“汇聚百川”寓意,遂将新区定名汇川区。
汇川区境,秦汉前,先为鳖国,后属夜郞。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先后属犍为郡、牂柯郡、平夷(蛮)郡。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属播州。至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改土归流,置遵义县属遵义军民府隶四川。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遵义县随府改隶贵州。1949年11月25日,以遵义县城区设立遵义市。遵义市、遵义县分分合合。1961年8月18日,遵义市、遵义县分治。1992年8月18日,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挂牌成立,为遵义市所属开发区。1997年6月10日,以县级遵义市设立红花岗区。1998年3月23日,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从红花岗区(原县级遵义市)剥离,为地级遵义市派出机构(正县级)。2003年12月,国务院批复设立遵义市汇川区;2004年6月,汇川区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挂牌成立。
二、行政区划
2004年,根据国务院和贵州省人民政府设立汇川区的批复,从红花岗区划出董公寺、高桥两个镇,上海路、洗马路、北京路三个街道办事处及长征镇的坪丰居委会、坪丰村,遵义县划出高坪、板桥、泗渡、团泽四镇,为新设立的汇川区的管辖范围。其中北京路街道办事处(不含医学院、大山、茅草铺东、茅草铺西、易格孔、田沟等6个居委会)和长征镇坪丰村、坪丰居委会成建制委托红花岗区代管。2010年,汇川区辖上海路、洗马路、大连路三个街道办事处,高桥、董公寺、高坪、泗渡、板桥、团泽等六镇。
三、区情要点
汇川区在遵义中心城区北部,大娄山东南麓。地理坐标:东经106°46′~107°10′,北纬27°40′~28°04′。全区国土面积716平方千米。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514.8人。东面接新蒲新区,北面毗邻绥阳县,西北面相邻桐梓县,南面连接红花岗区。
汇川区人民政府驻汇川大道,南距贵阳市城区公路里程156千米,北距重庆市城区公路里程239千米。
大娄山脉横亘区境西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最高点笋子山1784.5米。区境地质地貌复杂多样,以中低山、丘陵、河谷为主。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1月平均气温4.2℃,7月平均气温25.3℃。多年平均气温15.1℃。年均日照时数1176小时。无霜期281天。长度大于10千米的有湘江河、高坪河、喇叭河、关汇河等,小于10千米的11条,均为乌江水系。
境内风帽山古人类遗址表明,在旧石器时代便为人类栖息之地。海龙囤遗址为中世纪古军事城堡,始建于南宋宝祐五年(公元1257年),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央红军长征在黔北活动达三月之久,其中两战娄山关,其战斗遗址已经成为娄山关风景名胜区的亮眼之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三线建设”中,一些军工企业入驻,形成国防工业企业,061基地继续谱写中国航天航空事业的新篇。长征电器公司成为中国五大电器基地之一。贵州海尔冰箱厂入驻遵义,是新时期以来中西部合作的成功之作。董公寺镇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镇。中国老八大名酒、国家级保密品牌酒董酒,茅台酒异地生产酒珍酒,茅台啤酒,都是区域内的酒文化精品。廖氏化风丹(丹药)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