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1500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3-12-26

围绕破解发展难题推改革 立足提升发展速度促开放

——贵阳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发展外向型经济扫描

□本报记者 刘启靖

  盘点前三季度,贵阳市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465亿元、增长16.5%,增速仍将位列西部省会城市前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60.88亿元、增长14.8%;财政总收入420.54亿元、增长15.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2.67亿元、增长16.1%;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40.48亿元、增长21%;接待游客5363.85万人次、增长31.9%,实现旅游总收入629.18亿元、增长31.1%;至9月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分别为5684.26亿元、4126.62亿元,分别增长31.1%、20.2%,表外融资1792.19亿元,是去年全年的154%。

  贵阳的快速发展,与该市近年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坚持“走科学发展路,建生态文明市”的总路径,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分不开。从2008年的区(县)委书记“公推竞岗”到与深圳、宁波并列,作为全国仅有的从整体上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三个试点城市之一,贵阳市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千方百计深化区域合作、扩大对外开放。

  重点领域改革方面,贵阳市统筹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市属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以及农村综合改革。625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核减到93项,成为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省会城市之一;12家市级投融资公司短期内筹集建设资金超过500亿元,市场化融资取得重大成果。完成国企改革200多家,事业单位改制20多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与此同时,贵阳市先后成立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大力推行简政放权、并联审批、限时办结、首问责任等制度,优化服务方式,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完善重大事项社会听证、专家咨询和公示制度,全面推行网上政务公开和办事,“百姓——书记市长交流台”来件初始回复率达到100%。

  贵阳市还积极推进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变四级管理为三级管理,实现服务职能下移;组建群众工作委员会和群众工作中心,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变“中转站”为“终点站”;成立和谐促进会,增强社会矛盾化解合力;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开展“城市绿卡”发放试点工作,让新来到这座城市的人们享受同城待遇。贵阳市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综合优势,积极推进产业生态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工业经济实现快速增长、服务业规模和贡献明显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三次产业调整为稳定的“三二一”结构,2012年为4.25:42.19:53.56。在“工业强市”战略下,贵阳市围绕“大调整、大开放、大实干”的工业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六大”产业振兴计划,规模建设十大工业园区,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329.9亿元提高到2012年的480.23亿元,年均增长22.7%。装备制造业、现代医药、磷煤化工、烟草制品、铝及铝加工、特色食品六大特色支柱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5%。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达20.5%。今年上半年全省111个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情况考评,贵阳市产业园区在全省前10名中占据4席,在全省前30名中有10个园区榜上有名。与此同时,贵阳市加快推进服务业改革发展,被列入首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近年来,贵阳市整体提升9个国家4A级景区,成功打造“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温泉之城”等旅游品牌。 “中国夏季会展名城”品牌效应初显。贵阳市商业银行更名为贵阳银行,成功组建全省首家农村商业银行贵阳农村商业银行,引进花旗、中信、招商、浦发等一批国内外金融机构。在投融资资金来源方面,由过去的单一财政拨款渠道转变为财政、银行、地方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的多元资金来源渠道。在投融资方式方面,由过去的财政直接投资形式转变为银行贷款、发行债券、企业内部积累等多样化的自由竞争的筹资格局。

  贵阳市不断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与国际金融组织、国际多边及双边组织的合作与交流,近年来,已与多个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联合国人居署(UNHabitat)合作实施了“可持续发展城市计划(简称SCP)”项目,与“亚洲城市发展计划(简称CDIA)合作了城市基础设施技援项目”,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简称UNDP)签署了“低碳发展战略伙伴关系”备忘录。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和成渝经济圈确定为招商的主要目标区域,瞄准国内国际龙头企业和重点行业的大公司、大集团进行招商引资。2012实际直接利用外资4.74亿美元。截至目前,已经有美国沃尔玛、微软、百胜、花旗集团,法国达能、斯莱克玛、家乐福等世界500强;喜来登、凯宾斯基、肯德基、可林普、新世界等国际知名品牌企业入筑发展;杭州娃哈哈、上海绿地、江苏法尔胜、万向集团、万科、恒大等一批跨国企业或国内知名企业入驻贵阳。

  坚持激活内力与借助外力相结合,贵阳市围绕破解发展难题推改革、立足提升发展速度促开放,全市发展动力不断提升,发展活力不断增强,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外向型经济发展步伐加快。2011年、2012年贵阳市多项经济指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名列前茅。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达1700.3亿元,增速达15.9%,两年年平均增长14.9%(其中2011年增长17.1%)。人均GDP达6000美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12年达241.2亿元,两年平均增长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2010年的1019.1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2483亿元,两年平均增长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83.19亿元,年均增长18.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79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488元,年均分别增长14.6%、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