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469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3-11-01

保护和发展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亚平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满族、羌族、汉族为贵州世居的民族。18个世居民族共同生活在17万平方公里的高原上,全省少数民族人口为130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居全国第3位。世居的各民族及其先民共同创造了贵州的历史文化,推动着贵州社会历史的发展。在现代化全球化的今天,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世界关注贵州,关注的是贵州各族人民生活的自然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相依为命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生态环境,美丽的山水,迷人的风光,朴素的生活,安祥的面容。关注的是贵州各族人民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发展与进步的未来——一个充满人类梦想和希望的未来。

  一、守护好贵州的文化空间——民族村寨

  贵州民族文化在村寨的视野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贵州居民留下了众多丰富多彩、独具民族特色的村落文化景观,可以数上名来的寨子成千上万,具有600年以上历史的文化村落景观就达1800个。生活在这些村寨的民族,创造了斑斓多姿、形态各异的文化。这些文化内涵在村民每天的生活里,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场景之中。

  黔东南自治州首批公布的100多个民族文化保护村寨,有正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申请预备名单的《黔东南苗族村寨》重点村寨的雷山郎德、西江,剑河九吉、温泉,从江岜沙等,同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黔东南侗族村寨》中的重点村寨的黎平纪堂、地扪,榕江宰荡,从江增冲、银潭、占里等。黔东南民族文化村寨既是苗侗民族古老神秘的家园,亦是黔东南古朴多姿的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民族文化村寨,在建筑环境、房屋造型、建筑用材、营造技艺、建筑功能以及建筑习俗、文化传承等方方面面,对研究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认识等方面,显示出各民族传统的生态智慧。黔东南民族文化村寨,展现和延续着几千年的古来文明,它既是苗侗民族的精神家园,又是他们的生态家园,是当代人感受淳朴文化,憩息疲惫心灵的最后净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源泉。

  二、保护好贵州的精神家园——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开国家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赫然列在其间的贵州的保护项目有苗族古歌、刻道、布依族民歌、瑶族猴鼓舞、黔剧、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安顺地戏、布依族八音坐唱、水族马尾绣、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鼓藏节等共计62项101种,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10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9类。

  目前贵州有20项37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人年龄34~81岁,集中在40~70岁之间。据相关资料,到目前为止,贵州已公布两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量达297项,93人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这份琳琅满目的名录充分展示着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丰富,在多元富丽的民族画卷里,描绘一个多彩多姿的贵州,同时让我们看到在现代城市文明下,人们对多元文化的回归、渴望和认同。

  从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现状来分析,几个问题尤为凸显。首先,遗产继承人在逐渐离开文化的生长地,离开孕育文化和生长文化的土地;年轻人离开村庄到城镇打工,离开耳濡目染的文化土壤,距离本文化越来越远,很难产生对自己文化深厚的认识和认同。包括一些被媒体关注或者政府推介为文化遗产人的传承人为了生计,不得不移居城镇,以自己的一技之长在城市谋生。“没有土地的人就是没有文化的人”,当这文化的所有者离开他们的村庄离开他们的土地离开他们的寨子,他们正在离开他们的文化圈从而抛弃他们的文化。在其文化无所依托的城市,他们将走向何方?其次,当文化所有者来到城镇面临生存的巨大压力,选择进入工厂打工或者做着以自己的文化毫不相干的体力活,或者干脆把自己的文化绝对商业化,以迎合城市泛娱乐时代人们对各种文化产品的需求。“商业化带来的后果是力图满足市场的需求,什么好卖就生产什么,需求就是市场,相对弱势不被大众所认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似乎只能盲目遵从和迎合,变得没有选择。”因为需要生存,所以学会放弃,而对文化的放弃将可能是一种灾难。我们已经无奈地看到,村寨的年轻人正在放弃自己的文化,寻找与新文化的结合和认同。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不仅是找到传承文化遗产的可能,更需要对其文化进行及时的搜集整理,把这些珍贵的遗产写进人类发展的历史书页,以便子孙后代可以通过阅读知晓。

  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意识到,只有最大限度地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拯救我们的文化传统,才能最大限度地让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文化传统中获得生命的自在与安祥,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发展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议有关部门如省委宣传部、省民委、省文化厅、贵州广播电视台等单位立项筹资,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收集整理记录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纪录片和图书,在电视台、报纸、图书刊物上开设专栏,普及保护和发展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宣传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保存丰富详实的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史料资料,传承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贵州电视台唐亚平工作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