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467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3-10-30

  近日,贵州儿童诗歌高峰论坛在贵州师范大学举行。会上,与会专家及学者畅谈了贵州文学儿童文学创作的成绩与不足。大家认为,从全国横向比较,贵州儿童文学创作尚处于低迷期,这主要体现在创作的数量、质量、影响力远远不及其他省份,这与贵州出版业和政府的引导等密切相关。

贵州儿童文学创作期待突围

□本报记者 曾 丹

  研讨会关注“儿童文学”

  9月13日,由省作协、省青少年文学委员会、贵阳市作协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何伊经儿童文学创作研讨会”在贵阳举行。来自省内30多位知名文化人士及小读者代表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何伊经是我省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创作以来,已先后推出了《乒乓小勇士》、《小福尔摩斯和他的伙伴们》、《杜娜娜的开心事儿》等四部颇受读者欢迎和评论界好评的儿童文学作品。

  围绕何伊经的这四部作品的创作风格与特点,何光渝、秦家伦、姚晓英、孔海蓉、王蔚桦等我省知名文化人士在研讨会上先后发言。

  在会上,贵州巨日影视公司董事长郭勇当场宣布:将投入资金把《杜娜娜的开心事儿》拍成动画片。此外,他还愿意资助五名黔籍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出版,促进我省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繁荣。

  据了解,《杜娜娜的开心事儿》适合小学中、高年级儿童阅读。作品以主人公杜娜娜收留一只雪白的会笑的博美犬为线索,从不同侧面讲述了一个个在孩子们的视点中的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有关联的故事。作品将一系列生活事件的演进过程和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历史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作品描写了城乡孩子不同的生活,展示出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不一样的生存状态。丰富的故事情节,成功地塑造人物群像,融生活小说与动物小说于一炉,兼顾儿童读者背后的成人读者群,是《杜娜娜的开心事儿》的几个特点。

  “贵州的儿童文学,从改革开放算起,大致经历过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前期繁荣期;90年代初至新世纪相对沉寂期,以及近十年来复苏期。但即便在最繁荣的时候,相对别的文学体裁,贵州的儿童文学也是比较边缘和冷清的。”省作协副主席、省青少年文学委员会主任戴冰说,在这种背景下,何伊经能坚持儿童文学创作,至今笔耕不辍,实在难能可贵。

  “在媒体界既要传递正能量又要讲经济效益的格局中,我们倡导给予小读者真正的阅读享受。”省少工委副主任、少年时代报社总编龙兴菊说,像何伊经这样的儿童文学作家正在为净化儿童出版物市场孜孜不倦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令人欣慰。

  “今年以来,我省就召开了好几场儿童文学作品研讨会,这是对儿童文学创作的极大鼓励。”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5月30日,省作协就为安顺市文联主席姚晓英创作的《嘟嘟我是你爸爸》召开了作品研讨会。《嘟嘟我是你爸爸》以“成长”为主题,形象地向读者传达了“人生活在群体中,必须接受各种约束”的道理。作者结合自身作为一个母亲教育孩子的经验,细心观察孩子的心理成长,通过简单的故事,解读责任、解读社会担当,旨在强调关注儿童的成长就是对社会美好未来的关注,并希望此书能唤起家长的履职意识、唤起培养未成年人精神质量意识。该书的出版体现了我省相关机构对少年儿童心灵健康成长的关注,更是唤起社会各界对贵州儿童文学创作的关注。

  释放“贵州元素”的独特魅力

  “何伊经在贵州儿童文学园地里辛勤耕耘,但他并非贵州儿童文学园地里的孤独者。”在“何伊经儿童文学创作研讨会”上,有专家指出,当代贵州儿童文学作家的儿童文学活动其实是很活跃的,许多老中青作家都有上佳的表现,有的还在国内有着较大影响,有的儿童文学创作还卓有创新。如戴明贤的儿童小说创作、伍律的儿童科学故事创作、胡巧玲的都市小说创作、吕金华的寓言创作、杨远承的儿童曲艺创作等。这些贵州儿童文学作家在儿童文学领域积极活动,做出了引人关注的成绩。

  “贵州儿童文学,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儿童文学相比较,其差别在于,贵州儿童文学是多元族群互动的儿童文学,是包括贵州土著民族、后来迁居于贵州这块土地上的汉民族和各少数民族在内的所有民族儿童文学的总汇,而不是像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儿童文学一样,是单一的西方化成分很浓的汉字儿童文学。”贵阳学院马筑生教授在《贵州儿童文学史》指出,贵州每一个民族的儿童文化观不尽相同,各民族的儿童文学,都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以及深厚的文化蕴涵,显示出它独有的本土特色。贵州每一个民族的儿童文学,都有自己发生、发展的历史。贵州各民族儿童文学在长期的共同发展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借鉴,互相推动,各民族儿童文学异彩交辉,相融并进,使得贵州儿童文学具有了历史悠远的、多元化的民族蕴涵和极为深厚、极为丰富的民族特色。

  “原生活态儿童文学,是指相对于被文字文本固定化的儿童文学作品,至今依然活在百姓生活之中的儿童文学现象。它是后来书面儿童文学之源。”在马筑生看来,由于贵州原生活态儿童文学非常发达,使贵州原生活态的本土儿童文学在贵州儿童文学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贵州原生活态儿童文学文学自远古起就活跃于远古贵州歌者、说者的通神语境之中,活跃于巫师歌师的祝告祷告或传唱类行为之中,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在贵州各民族族群中代代传承,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贵州本土民族民间儿童文学。

  “新时期以来,贵州儿童文学以新的面貌活跃起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新时期中,我省有了专门的儿童文学团体“中国作家协会贵州分会儿童文学委员会”,有了专门的儿童文学园地《幼芽》,最值得重视的是这时期出现了贵州儿童文学作家的群体:李德明、叶辛、胡顺猷、余未人、戴明贤、何伊经、陈学书、伍略、廖公弦、徐成淼、何士光、、赵修朝、胡巧玲、鄢永华等,都是这个创作群体中的成员。

  在这一群体的发力下,成批的贵州儿童文学作品的问世,而且其中一些作品在全国也可列为佳作。如仅在新时期前十年,贵州就有作家叶辛先后出版了长篇《虎的年》、《深夜马蹄声》、中篇《高高的苗岭》、《风中的雏鸟》和电影文学剧本《火娃》,这些作品,填补了贵州儿童中长篇和影视文学创作的空白。蒋天华、刘国江出版了中篇游记式儿童科学小说《森林旅行记》。在这几年中,贵州省儿童文学作家的个人结集陆续出版了十来种,有的作家还一人出书数种。

  “贵州儿童文学”的窘境

  “虽然贵州作家有不少的儿童文学创作,但现代的贵州,还没有出现一支专门的或半专门的(有职业,但长期写作)儿童文学作家队伍,作品的基本数量还不够,还没有产生超出国界影响的第一流的作品,也还谈不上有具鲜明贵州风格与贵州特色,能自立于世界儿童文学之林,能代表一个时代的作品。”马筑生教授指出,虽然贵州中等师范学校的儿童文学教学曾经生机勃勃,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贵州仅剩下一所贵阳幼儿师范学校,包括全国最早建立的中等师范学校——贵阳师范学校在内的贵州其余中师都先后或被撤消或被有关高校合并,儿童文学教学也随风飘去。当代贵州高等院校的儿童文学教学,只在少数院校的教育系小学、幼儿教育专业开设,除现贵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曾开设儿童文学课程外,贵州其他高等院校中文系,也基本上没有开设儿童文学课。与现代书面儿童文学有关的建设,如专门的儿童读物出版社、有影响的儿童文学社团等,贵州也跟不上国内其他省区。

  “儿童文学不仅要陶冶儿童情感,也担负着教育儿童形成对美的认知,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责任感等诸多目的。”有专家指出,儿童文学出版不能舍弃的原则就是有担当,努力扮演好下一代的“守望者”。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方卫平认为:“在今天,缺乏文化,或者说,缺乏有穿透力的文化思考和有厚度的文化内容,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一个致命症结。”

  儿童文学的发展影响着中国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好儿童文学出版责任重大,意义深远。现代儿童文学出版要力争改变当下“文化担当缺位”的现状,承担起文化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

  早在2007年,在省文联与贵阳市文联联合召开的儿童文学创作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就指出,目前少儿文学刊物较少,其他报刊杂志及刊物纷纷减掉儿童文学栏目或内容,有的则干脆取消儿童文学栏目,缺少儿童文学创造的园地。同时,儿童文学刊物也相对缺乏,许多学校根本就没有儿童文学读物,孩子们除了课本还是课本。专家们呼吁:希望社会给与更多关注,创造更多适合少儿特点的文学作品,给孩子们提供高素质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