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1465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3-10-25

我的助学路

□杨秀廷

  沿着藤蔓牵衣的乡间小路,我再一次来到大山深处的乡村,我带着爱心人士的问候和捐款,去看望一名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走过秋收后的田野,我的心里升腾起一种别样的暖意。因为我心中有个浓浓的“助学梦”,一直在鼓舞着我不断地走下去。

  我是第三次来到锦屏县新化乡新化所村十五组这座低矮陈旧、四壁透风的木楼前,我见到了新化中学初二年级刚放学回家的苗族学生黄春红,我把北京爱心人士许莉再次捐助给她的1000元钱交给了她。因为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这个从上小学二年级就独立生活的女孩已经独自照顾自己7年了。她的邻居告诉我,这个孩子前年获得了省里的表彰。黄春红从床底下的纸箱里拿出“贵州省十佳自强女孩提名奖”的证书给我看,她稚嫩的脸上现出了这个年龄的孩子少有的沉着和刚毅。在我看来,这本证书实在太沉,我无法隐藏起我赞许的目光中闪动着的泪光。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10多年来,我一直把帮助乡村贫困学生当成分内的事来做。黄春红就是经过我联系,由省内外的爱心人士资助的锦屏县第37个贫困学生。这37个孩子中,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已辍学外出务工,大部分还在中小学上学。我在锦屏县农村当过10年教师,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曾经历过家贫无奈的山里人来说,那些山乡贫困孩子天真无邪却略带哀伤的眼神,常常触动着我的心。我常想,如果有人拉他们一把,或许就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从2000年暑假开始,我就走上了去边远村寨寻找贫困学生的山道上。这些年,我走遍了全县所有的村寨和居住点。每个学期开学前,我把爱心人士汇来的助学金送到大山里那些孩子的手上。这样的行走和守望,我走了13年,也激励了我13年。先贤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是在传递着30多个爱心人士的爱和心愿,我因此深感幸福而沉静。因为我信守着的是一个个爱心人士相许的诺言,也因为我的名片上,有一个我自封的头衔——“助学志愿者”。

  2001年初,我的女儿出生,我以女儿的名义资助锦屏县固本乡扣文苗寨的一名小学生,那个山村女孩在得到我们一家人连续9年的帮助后,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山外的新天地。

  2003年5月,北京林业大学董源教授带着3名博士生到清水江中下游传统民族村落进行林业历史文化考察,他们在村民那里得知我在为山里的孩子做一些事,几位学者当即决定资助锦屏县韶霭、美蒙、文斗、云照等边远山寨的5名贫困学生。

  2004年,锦屏县大同乡大兴村在广东东莞务工的侗族青年欧智从网上了解到我行走乡村的一些情况,便辗转联系到我,同时汇来助学款,让我代他去看望3名山村孩童。欧智本来收入不高,但他的坚持不仅得到了家人的理解,他所在企业的张姓老总得知欧智的善举后更是深受感动,张老板当年就开始资助锦屏县山区的5名学生,而且逐年增加资助名额。到现在,锦屏县获得这位老板资助的贫困学生有22人,其中有6人是孤儿,今年就有两名孤儿考上了大学。受助学生龙水梅带着失明养母上学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感动了社会,网友称龙水梅为“贵州孝女”,她被表彰为“贵州省十佳孝亲敬老好儿女”、“贵州省十佳自强女孩”。

  4年前的仲秋时节,广东东莞义工王健平乘坐长途客车,带着几大包刚买的学习用品来到锦屏,我带着他跋山涉水,去看望他的爱心团队资助的学生。在黔湘交界的锦屏县敦寨镇色界村战朝自然寨,3个受助学生背上新的书包,开心地笑了。2004年以来,王健平爱心团队由我转交给受助学生的助学款就达12万元。

  13年的行走和探望,我看到了山里的孩童含泪的微笑,真切地体悟到了社会关爱的力量。在这13年里,我也坚持业余写作,用写作所得的2万多元稿费资助了县内的10多名贫困学生。

  一年又一年,爱心人士从北京、上海、海口、成都、东莞、贵阳、遵义、兴义、福泉、凯里寄来一笔又一笔助学款,再由我转交给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我的同事杨胜屏、吴海、刘俊明、龙杰、谢显军、谭元勇、杨晓华、龙珍锋,我的学生王晓樱、周兰英,我的几位亲友,也加入到这支爱心助学的队伍中来。大家用爱心、真诚和执着,架起了一座桥梁,桥这边的贫困孩子获得了改变命运的机会,桥那边的爱心人士感受到了助人的幸福。

  书声琅琅的日子里,我又一次带着远方爱心人士的嘱托和牵挂,走向大山深处,去看望那些受助学生,去寻找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心里那份沉甸甸的助学情怀,温暖着我的助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