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437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3-08-29

  人生足迹与社会变革轨迹的交响

  ——读石兴贵长篇新作《足迹》

□殷坤明

  读完石兴贵新作《足迹》,洋洋十五万字,时间跨度六十余年,深感创作之不易。记得2012年暮秋时节,兴贵把多年散见于报刊的作品集中起来,出版了作品集《人生之歌》。不到一年的时间,兴贵勤奋笔耕,反观并勾勒出六十余年的人生足迹,如此之勤奋,令人感佩。

  《足迹》既有小说的元素,又具有纪实散文的色彩,应该说作品聚焦和反映的,是那一代人几十年的人生足迹。

  作品浓墨重彩的刻画了主人公斯万寿从少不更事的山乡少年,到从军戍边,以及复员到地方工作,乃至退休,这么一个漫长的人生轨迹,以及斯万寿与同学周容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组建家庭,养儿育女,儿孙绕膝,亲情款款这样的全景式人生画卷。

  《足迹》的主人公斯万寿在学校是个认真学习、听老师话的好学生;在部队是训练刻苦,追求进步的好军人;回到地方工作后勤于思考,转换角色快,担任国企党群部门的领导,身体力行,竭力把分内的事做好;为人子,他孝字当先,对母亲和岳母尽心侍奉,以实际行动弘扬传统文化;为人夫,他像炭火般温暖妻子,共同营造温馨的家;为人父,他为孩子们遮风挡雨,呵护他们健康成长,父爱如山,严格要求,使孩子们成长为国家的建设人才……

  乍看,《足迹》好像记录的是斯万寿个人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的爱情、家庭、子女的发展历程,但作者的高明就在于以小见大举重若轻。这个作品同步提供的背景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炼钢铁,六十年代初的饥荒,十年浩劫和文革结束后的拨乱反正,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欣欣向荣……六十余年的历史,弹指挥间。而当年那个勤学上进的少年,经过挫折、摔打、委屈,依然执着奉献,渐见学会了思考和宽容,而今淡定而知足的他过着退休后的恬静生活。

  人生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主人公斯万寿性格坚毅,心地善良,顺境时内敛而不张扬,逆境中不颓废,坚信正义不会缺席但可能会迟到。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使他在遭遇许多不愉快的时候,都能坦然面对,淡定从容。他的经历告诉人们,老实人是肯定会吃亏的,但是小亏无伤大雅。而奸猾之人一旦吃亏,则覆水难收。

  《足迹》的许多细节是很感人的,如斯万寿把学校假期退的不多的粮食,拿出部分接济亲戚以免饿毙;在军营暗恋周容苦思冥想叫周给自己织毛衣,以试探对方心思;去医院照护妻子晚了,骑自行车回家险些被抢;刚脱下军装回到地方,去联系工作遭遇的冷漠和白眼;遭遇车祸,神奇般的逢凶化吉;对写作的热爱,孜孜以求,几十年笔耕不辍,终有所成……纵观主人公的足迹,由浅到深,由远渐近,充满了奋进的精神,是一串串励志的足印!以上细节折射出来的心善、对爱情的渴求、社会治安的不尽人意、某些部门和人,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实际等等,今天仍然存在,前者需要传承,后者则太需要批评和改进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足迹》这部作品所记录的不仅仅是主人公斯万寿个人,门及其家人的足迹,也同样如实地记录了几十年间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的轨迹,真实而亲切,自然而可信。在这部语言朴实、情感真挚的作品里,人物形象生动鲜活,很容易联想到相似的人和事,矛盾冲突常常在情理之中或预料之外,故事的脉络很清晰也很简单,犹如一杯值得慢慢品的香茗,馨香而悠远。品着品着,笔者也仿佛看到了自己的身影——那是拥有共同经历的人,在同样的背景下相似相近的心路历程。

  重温历史,回顾人生的足迹,可以知兴替,可以正衣冠,亦可以笑对得失。这就是兴贵兄的《足迹》带给我的思考,给予我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