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1433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3-08-22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预习指导刍议

□帅 丹

  新课改推行至今已近十年,但传统的教学陋习依然存在,教师的教学思维教学习惯并没有真正改变,正如钱梦龙所说:“注入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大敌,至今却没有绝迹。”正因为教师没有摆脱陈旧教育观念束缚,以致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有调查显示,有预习习惯的学生占22%,上课做笔记的为13.7%,经常做简短总结性摘要的占25%,有学习计划并能执行的仅有8%左右,可见,我国高中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结构还没有很好形成,长期存在着忽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问题。

  高中新课标的精神提到:“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所谓的 “自主语文实践活动”,也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开发其语文学习潜能,激发其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其语文学习的独立性、合作性、创造性。语文教学要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因为教师的任何努力,只有化作学生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才能生效。因此,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在此,本文主要从如何指导语文预习这一角度来谈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些做法。

  一、语文预习自古而今的重要性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早在明代就有人提出:“与初学讲书,教弟子先将讲之处理会一遍。”这里“先将讲之处理会一遍”即是指语文预习环节,“教弟子”即指做好学生预习指导工作。叶圣陶也说过:“上课之前。学生要切实预习。”在语文教学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在课内或课外)先行自学的一个阶段。其作用是有效地提升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弄懂新课的内容和概念,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动机,为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做必要的准备。

  二、语文预习必须有时间保证

  高中生面临学科多,学业重,高考压力大的问题。如果每科都要预习,肯定会出现时间不够,预习效果难以保证的矛盾。另外,单靠挤占课外时间去预习也不现实。那么,语文学科的预习时间如何保证呢?

  首先,在语文学科的课时安排中挪出一定时间来预习语文。目前,较多学校的语文学科每周安排5—6个课时,教师可根据授课的需要灵活调整一下教学方式,可以每周安排1—2个课时或者更多的课时作语文自主预习课。至于预习课是集中进行还是分散进行可根据具体班级与教学内容的难易情况灵活而定。也有老师认为,两周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已经是很紧了,如果又花掉1—2节课时或者更多些课时作预习课怎么完成教学任务?只说明了有些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教学”的真正内涵。试想我们坚持多年的重讲授、轻预习的教学方式又取得了多少成效呢?如果能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角度来看,少讲几个课时,多培养学生独立研读探究的能力有何不值呢?

  其次,引导学生利用好课余时间预习语文。语文教学要力求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注重课内外结合,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语文学科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教师要切实做好学生课余预习语文与课后探究语文的指导。学生花一定的课余时间来学好语文也是应该的。学生的课余时间主要有假期时间、周末时间、课前课后和自习课时间。必修全册的预习可建议学生利用好假期时间或周末时间,对于单元性的预习建议学生利用好周末时间或自习课时间,对于单篇性的预习建议学生利用好课前课后或自习课时间。

  三、语文预习指导要做到目标明确、针对性强

  叶圣陶说过:“预习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具体来说就是阅读课文,翻查词典资料,逐步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难句、篇章结构、中心主旨、创作特色及阅读中困惑疑问等,以便为进一步理解、鉴赏课文打下基础。

  反思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的预习方法指导并不到位,学生的预习目标不够明确,课前预习随意性大,学习效果差,课堂上只能专注听老师讲解,做笔记,老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学,学生读书变成了老师教书,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习过程全被忽略了。所以,只有学生在课前预习到位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平时要抓好课前预习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并教给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法。叶圣陶说过:“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因为预习的目的,也是为了培养高中生独立收集相关课文资料的能力和提问的能力——这是做学问的基本能力。学生提问题,就是思维的开始。在课前学习中,只有促使学生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在与文本不断的对话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使他们主动地进行新的探索,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前预习发挥最大的效能。因此,通过合理指导、培养,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促使学生“善于质疑”,是抓好课前预习的关键。

  再有,要照顾学生在学习态度、能力方面存在的差异,切忌千篇一律。只有遵循了“正视差异,灵活调控”的原则,课前预习才会发挥更大功效。可采取分层指导:对于自主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可发挥他们的优势,作更深入探究;对于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适当降低要求。通常,笔者提前一周将自己的预习指导方案交给学生讨论商量是否可行,如果可行就按要求去完成预习任务,如果不可行就根据学生的建议进一步完善它再去预习。这样,师生共同去确定预习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发挥其当家作主的权力,使预习做到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并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尽可能地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力图践行叶圣陶 “教是为了不用教”这一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