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1429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3-08-15


杜廉:要做就做独一无二

□田 卓

  杜廉,一届铜仁市政协委员,现任贵州大明边城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获铜仁地区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优秀企业家、贵州2009都市年度人物等多项荣誉称号。然而,众多耀眼的光环背后其折射出的是杜廉不平凡的奋斗人生。
  独到审视:只身铜仁万重山水
  还是在十年前,明朝谋士刘伯温的预言“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赛江南”引起了杜廉的兴趣。具有睿智眼光和善于抓住商机的他,毅然辞职“下海”,只身一人从东部发达的浙江来到偏远但却蕴含着巨大机遇的贵州省铜仁创业、发展。杜廉有过挫折、困难,不过更多的是越来越深厚的贵州情缘。
  杜廉1960年出生于浙江省景宁县,现虽然50出头,但看上去精神抖擞,硬朗中透着几分和谒。他曾任过浙江景宁工业公司总经理、浙江省景宁县乡镇企业局副局长。2000年,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事业蒸蒸日上的杜廉在调查中发现,贵州虽说是全国较为落后的地方,属“欠开发、欠发展”省份,但其自然资源之丰富,是其他省份无法比拟的。
  杜廉用独特的眼光、敏锐的视角审视贵州,并只身一人来到贵州考察小水电开发项目。他被铜仁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宽松的投资环境深深吸引,最后相中并落户贵州省铜仁。就这样,杜廉毅然辞去了公职,凭着20多年摸、爬、滚、打、拼的创业精神和经验,来到了贵州铜仁。当朋友们得知他要到贵州后,并不看好,纷纷好言相劝,但这都没有改变杜廉来贵州发展投资的决定。
  独特魅力:发展企业不忘民生
  来到贵州,杜廉看到在崇山峻岭之中,一条条河流奔腾而去,却没有开发成人们生活必需的能源——电。很快地,杜廉用了5年时间投资数亿元资金开发了4座水电站,让闲置的水利资源变成了清洁能源,解决了千余人就业。电站的相继建成运营使整个铜仁地区的用电紧张局面得到了缓解,照亮了千万家,改善了当地投资环境,推动了贵州水电开发的发展。同时杜廉获得贵州山山水水给予的丰厚回报,然而他致富不忘贵州情。几年间,他先后出资350多万元在德江、铜仁为贫困山村修路、修学校。
  还是在2008年初,一场罕见的凝冻雪灾突袭黔中大地,地处贵州东部的铜仁与省电网输送线路遭到严重损坏,得不到省电网电源供应,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以及生命财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灾情就是命令。作为区内最大的电源点,杜廉和他的团队以“抗凝冻、保民生”为己任,不讲任何条件,遵照当地政府的工作部署和有关部门的安排,尽最大的努力提供电力,在天寒地冻之时用心点亮千家万户。因此,杜廉和他的团队多次被铜仁相关部门评为“文明单位”。
  如今,杜廉来贵州10年了,他深有感触地说:“来到贵州是当初正确的选择,贵州不仅山清水秀,人更好,贵州是我的第二故乡。”现在,杜廉任贵州大明边城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铜仁市政协委员、铜仁市工商联副主席、铜仁市旅游协会会长、铜仁市浙江商会副会长、德江县政府经济顾问等。
  如果不是事先知道杜廉是浙江人,看到这些“名头”,还会以为他是地地道道的贵州人。
  独具慧眼:瞄准历史打造“边城”
  事业的成功,让杜廉有了更多的时间来发现贵州、了解贵州。慢慢地,他了解到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省份,旅游产业才刚刚起步,众多资源处于待开发状态。杜廉断定,这其中定有商机。于是,明锐的他又把目标投向了锦江。
  在锦江这条历史长河中,承载了太多的故事。在反反复复地研究贵州的历史文化后,杜廉决定在锦江边建造一座反映贵州历史、反映明朝“边城文化”、“移民文化”、“多民族聚居文化”的复古城池——大明边城。
  这一想法获得了铜仁地、市两级政府的高度评价。在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大明边城项目列入2010年全省文化旅游重点建设项目。这又是杜廉的一个大手笔之作,其规划总面积达56平方公里,总投资11.9亿元。大明边城以“明”史为据,以“明”文化为内涵,以“明”军事为主脉,以地方特色为背景,致力于明朝时期贵州的历史文化挖掘,全力打造一座历史文化厚重、民族风情浓郁、景区内容丰富的综合主题文化景区。大明边城的建成将是贵州第一个大型生态人文景区,也将成为全国最大的明朝边城文化主题景区。成功的策划往往带来的是成功与喜悦,2012年10月30日,国家旅游局授予大明边城国家4A级景区牌匾,同年大明边城被授予贵州省首批“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
  杜廉说:“我的理念就是要做就做最好,要做就做最强,要做就做独一无二。秉承这个理念我一直做到了现在,并且将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