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1418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3-07-26


读李氏仲公、侠公先生诗稿有记

□冯济泉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者,诗必以韵,非韵不能成诗。拜读仲公、侠公先辈大作,深感李氏伯仲诗箴大矣!
  近代诗词之继承蜕化,新旧相契,相衡对峙,相沿创新以达。沿旧之途,吾人皆知新者必盘根于旧者土壤之中,旧者亦必在新的风尚、新的事物中,浸淫变态,而生潜移默化,趋新之意。此正如香港诗人付子余先生之所论:诗之为诗,一则坦而论之,一则曲折以答,而实际衷之于是。是以二十一世纪诗词传统之所不变,变亦如人之感情风物,必以事物而有新旧之渗合,略如古今事物之融合而有所存。所以,论之诗作不变而又变之矣。
  黔中李氏仲公、侠公先生者,近世之大学道也。仲、侠二翁,秉其君子农卿先生之训,于文于诗,于道于行,实黔中英才、乌蒙翘楚。以先伯祖介丞公、祖考咏春公、先君程南公,伯考贵州法政学校任教之冯鹏南先生之世谊关系,世代相睦,可谓闾阁里门之交。得以仲公先生早年主持黔南编务,大作每多拜读,是以仰慕,惠慨良深。仲公先生主持《黔阳日报》、《北京法政学报》,撰述《中华杂志》、《国风日报》等及侠公先生编辑之《贵州青年》旬刊,仲公与李葆华同志之令尊——革命先驱李大钊先生开创《晨钟》等书刊,乃至侠公与革命先烈周逸群同志创刊《贵州青年》,于读者影响至深。更有甚者,解放后,余在清镇参加清匪反霸、土改归来,先后供职贵州省人民政府民政厅、人事厅、办公厅,襄协组织、秘书行政工作,以郭超、李侠公、谢鑫鹤、赵欲樵、吴剑平等同志为直接领导,余随侍在侧。因与侠公先生有世谊忘年之交,得近风标而有德化,受益良多。
  李氏仲公、侠公先生,贵州之名宿也。德行已为矜式,学道向为黔人仰慕,不待余所缪述。以侠公先生令嗣李姜邀序,试以读后应之。不才行拙不堪于文论道也,谨以为记,旧作新赋,俚以叙之。

若夫陶写怀抱深,托写兴物寓事真。
文以载道骈散以,咏物守志信实谆。
华萼楼咏诗言志,据考平生际变经。
兴败离合姑避弃,岂仅言志避世清。
形诸吟咏渝州事,黄序真窥工部精。
联句实堪昌黎志,史迁倚马寤寐钦。
李氏诗箴居堂奥,巨制宏篇易安声。
难能所作皆为史,蜡烛红销薄寒侵。
诩赞马列毛诗韵,天教身世杜陵心。
立论实则工农许,同沾胜利赖民歆。
仲翁侠老筑菁华,同襄枢要日东升。
孤忠酬共均相勉,吾认黔南守成箴。
梦断中原成白首,掩泪题诗感人深。
政参国务西南引,戎马仓皇政维今。
正声持节总苍凉,李氏风格实正堂。
善能极盛遵诗韵,气壮由衷咏朝阳。
汉魏诗应重风骨,词认三堂是正诤。
好从盛治论诗契,宋元而后擅风情。
闭门每以书遣兴,儒生活计自虚心。
官场不易知兴废,壮不求官惧世争。
人生贵在谋知己,治世堪可共民生。
淡泊明志宁致远,承先启后笔有神。
久与松杉战霜雪,岂能桃李恋风尘。
仲侠二老壮神州,后生谁复识阳秋。
夕阳宁似今日美,日月辉光已白头。
谈剑论兵均已矣,战戈孰记少年俦。
不尽登楼怅惘痴,仲侠二老书成韵。
读罢先生白头吟,继志有承传世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