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神秘的丧葬习俗——贵州洞葬
□华子
对洞葬习俗的好奇,缘于一次文化节的参与。那是龙里县摆省举办“果乐文化节”,“果乐”,是西部苗族最具典型代表性的古歌,该节内容异常丰富,有 “祭牛神”、“祭树”等,但笔者惟独对“洞葬祭祖”发生了兴趣。
之后不久,在有关人士的带领下,笔者有幸观赏了我省几个地方不同的洞葬。
洞葬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古老葬俗,即人死以后,将殓尸棺木放入崖洞中的一种葬法。洞葬,大多数选在山腰或山脚的天然崖洞,不少崖洞葬地点就在村寨附近,因其葬地的选择与山崖有关,所以又被称之为“崖葬”或“崖洞葬”、“崖洞墓”等。
半个多世纪以来,神秘的崖洞葬俗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和关注。人们不断探索洞葬与现今生活在我国南方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我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虽然多样的民族文化将高原山地装点得多姿多彩,但很少有人知道,在这片奇秀古朴的大山深处,存在着一种奇异的丧葬习俗——洞葬。
笔者了解到,洞葬,在我省多个地方普遍存在。我省境内多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大小溶洞随处可见。因此,洞葬在我省很多地方都有出现,较为密集的地区属黔南州,境内神秘洞葬遗址达20多处,而距离贵阳市最近最出名的,则当数高坡乡甲定村的甲定洞葬。相传,高坡苗人从开始实行洞葬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贵阳市花溪高坡的苗人把洞葬叫“把个杜”。“把个”是洞的意思,“杜”则是苗语中的鬼,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洞里面的鬼”。贵阳周边保存较完整的洞葬除了甲定洞葬还有杉坪洞葬。洞葬的葬具大多用木板拼合,有的在棺木外加井字形棺架固定搁置棺木。从洞葬的形式看,反映了这一带人类早期穴居生活。
洞葬的解释至今有两种争论:其一,是环境使然。据说苗族最早居住富饶发达的黄河流域,因他们的祖先神农氏战争失败,被迫迁居南方大山迷林中,苗岭多溶洞,洞葬作为一种生产水平低下时最经济方便的安葬形式。其二,更多的苗族学者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们认为,恰恰相反,作为中华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苗族有内涵丰富,文化独特的一面,苗族的祖先本来就生活在黄河流域,没有一天忘记过自己的故土,洞葬其实只是一种对先人灵柩的暂时存放,希冀有一天能够回到自己真正的家乡叶落归根,入土为安。
据了解,近年来,黔南州有关部门通过有关调查发现,该州境内神秘崖洞葬遗址达20多处,遍布都匀、福泉、长顺、惠水、龙里、贵定、独山、三都、罗甸、荔波等县(市)。苗族洞葬数量最多的是都匀,有3处洞葬遗迹,洞葬最奇特的是长顺交麻天星洞,必须乘船而入,攀缘石壁而上,才能进到崖墓处,洞中的棺木按死者的死亡时间顺序放置在台地上,其中不少棺木是珍贵的金丝楠木, 据黔南州政协的有关人士介绍,这种水上崖墓在现今少数民族洞葬中独一无二。
在笔者所看到的洞葬里,葬洞最大的是龙里摆省乡果里村的崖洞,高达几十米,深约800米,内分3个洞厅,其中一个约有3000平米,接近一个足球场大小,洞里最早的棺木有600多年,根据棺木上的木架,可以分出死者的性别,有6根桩的是男性,4根桩的为女性。在笔者的询问下,当地人说,这里一直是洞葬,直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前后,才将洞葬改为土葬。
算起来,洞葬最有名的应该数高坡乡甲定村的甲定洞葬。
甲定洞葬位于高坡乡甲定村栗木山的半山腰上。这个洞为 U字形,上下有两个洞口,棺柩摆放在繁树浓阴所掩的上洞,洞口豁敞,高十余米,宽亦有十余米,纵深约有三四十米,目测可看见上百具棺柩置于“井”字形木架之上,列成五排,棺柩或头朝外,或头朝里,其中似乎有其规则。这个洞只能看不能进入,洞口堆满残破朽烂的棺材,要想进去,却无路可觅,勉力爬上洞边,细细察看,一具棺材上写着“安息于龙宫”几个毛笔字,落款是“某氏宗族后代某年某月某日立”。
甲定,苗语念‘翁勒翁咒’,意思是‘洪水黄河’。甲定的先人一代一代梦想重返故土,以便扶柩还乡,故有‘洞葬’之习。”他们最早生活在黄河流域,即距今5000多年前的“九黎”部落,蚩尤为其首领,在争夺中原的涿鹿大战中,不敌黄帝部落,败走南方,盘踞长江中下游一带,形成新的部落联盟,史称“三苗”,在新一轮的争夺中,他们再一次败给了尧、舜、禹领导的部落,被迫迁徙,其中有一部分辗转来到贵州境内定居。据当地人介绍,洞,对久居大山之中的苗人而言,其意义非同寻常。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四至初九,高坡、摆省一带的苗族都要过“跳洞节”,而其中最热闹的节目,便是在洞中跳芦笙舞,在洞中过节,正是为了缅怀祖先过去的生活。
笔者了解到,高坡苗族从风俗上是相信有鬼的,普遍信鬼不信神。他们日常供祭的是土地,崇拜祖先,不信邪不信神,但是怕鬼。有时候也讲神仙,但不十分相信。“鬼是人死之后的灵魂,正常死亡的就不会出来作祟,只有那些死得不‘干净’的,才会成为邪鬼。”在高坡、摆省一带的苗族同胞看来,凡是因意外事件猝死或暴毙者,就叫作死得不“干净”,而这样的死者是不能葬进洞中的。即使是正常死亡,安葬入洞前,家人也必须请鬼师来“打弥拉”。停丧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天一夜,其间最重要的事情是请鬼师给亡人开路,苗语谓之“喀干”,否则亡者到不了祖先住地,不能与祖先同居。“喀干”时,鬼师要历数死者一生的事迹,然后再指引死者走过三十二段荆棘丛生的路,亡魂方能回到祖先聚居之地完成了复杂的仪式,亡者才能最终安于洞葬。因此,了解了这一点,洞葬在苗语里的“鬼”意,可能就是一种对先人灵柩的暂时存放,希冀有一天能够叶落归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