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让大山深处阿婆笑了
——贵州移动“村村通”改变偏远山区生活梦
□文/一婷 摄影/吴东俊
众所周知,贵州山区重峦叠嶂、沟壑纵横,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山区群众祖祖辈辈过着原始闭塞的生活,对于许多一辈子没有出过远门的山里百姓而言,一条看不见摸不着的信息高速公路却让他们世居生活着的边远山村与外面精彩纷呈的世界有了紧密相连。自此,越来越多的农村开始不再闭塞,一部小小的手机,让他们听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儿女亲切的声音,听到了外面的世界多精彩,他们循着一缕缕看不见的电波,听到了一声声思念许久的呼唤,了解到一个个新鲜而有趣的新事物,而在不久以前,这一切对他们来说,都还仅仅是无法想象的奢望。
是什么让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东西变成了现实?
是贵州移动正在黔中大地如火如荼地进行的村通工程!
“隔空”打电话终成历史
5月30日,贵州都市网一位名为“红豆杉”的网友发帖称,自己位于黔南州三都县尧人山国家森林公园深处的老家良寨信号不好,为了能和外界联系,自己只能把手机绑在竹竿上通过蓝牙拨打电话。帖子发出后的第二天,贵州移动看到帖子后,立即通知黔南分公司三都公司进行实地查勘。据现场勘查核实,该村寨已纳入贵州移动2013年自然村通工程计划内,并将在今年9月底正式开通基站。为了紧急解决当地村民的通信需求,贵州移动决定采用临时搭建无线直放站的方式,引入通信信号。待9月底位于该村民组的村通基站建设好后,将彻底解决包括良寨邻近几个村民组的通信问题。
6月4日,记者专程驱车前往该村,通过实地拨打中国移动电话证实,该寨中国移动通信信号强度已能满足正常通话,中国移动通信开启了良寨与外界沟通的大门。
“自从小娃在网上反映了情况后,移动公司第二天就进村为我们解决问题来了,现在不管走到哪,手机信号都是满格,小娃随时打电话过来都能接到了,小娃早上还打电话过来给我说有记者要过来采访呢。”昨日,网友“红豆杉”的父亲罗国华在自家门口开心的对记者这样说。
据罗国华介绍,良寨组共有20多户人家,大多数青壮年都在外打工,留守寨子里的60多人多以老人和小孩为主,除了逢年过节的相逢外,电话成为亲人们相互挂念的唯一工具。
当看到寨子里年纪最大的欧细阿婆用手机和在长沙打工的重孙亲切地扯着家常时,虽然听不懂他们的家乡土话,但在场的所有移动工作人员还是被阿婆脸上开怀的笑容所感染,深深地认为自己这几天加班加点的辛劳太值了。
“即便这个寨子里使用手机的人家只有区区几户,但只要人民群众有需要,就算是亏本买卖移动也会一直把‘村通’工程做下去,即便是翻山越岭,困难重重,我们也会把这条与外面世界沟通的信息桥梁为老百姓为建好!”移动建设人员说道。
挺进黔山腹地
特殊的地形,给贵州的通信、交通等公用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是,困难挡不住贵州人“人定胜天”的豪情。现在,贵州省无论交通还是通信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贵州移动建设者的梦想就是通信网络能越过这千山万水,延伸到每个村寨、服务于每个农户。
2004年9月,信息产业部将贵州省村通工程的任务交给贵州移动,这一决定体现了政府对贵州移动的信任,极大了鼓舞了贵州移动的士气。2007年,贵州移动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行政村通工程,使全省20291个行政村全部实现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在此基础上,贵州移动又将目标投向更为偏远的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将“村通”范围从行政村通电话逐步扩展到自然村通电话,进而拓展到行政村通宽带。2012年贵州移动完成了1150个行政村通宽带、1350个自然村通电话的建设任务,自然村通率达到了94%以上,行政村宽带覆盖率达到55.7%。至今,全省自然村通移动电话覆盖率已近95%,贵州移动在“村通工程”中累计投资约60亿元。2013年,“村通”建设工程已纳入“贵州省十大民生工程”,贵州移动计划投资9.51亿元,拟解决1000个自然村通电话的覆盖,将我省自然村通电话覆盖率提升到96%。
服务山村百姓
贵州是古代夜郎国的属地。在西汉时代,由于贵州与外界沟通闭塞,对外界了解较少,遂传出了“夜郎自大”的笑话。如今,贵州与外界的联系非西汉时代能比,但由于通信状况的落后,贵州的开放程度仍然难以和其它省份相比。现在,贵州移动正在为改变这一状况而努力。贵州移动深知,村通工程不仅仅是将基站建起来,由于农村经济条件落后,如何让农民朋友既有条件,又有能力使用现代通信,才是村通工程的最终目的。为此,公司一方面不断加大农村渠道建设,依托“一乡一店,一村一人”的实体渠道和空中充值等电子渠道,建成了近3万个服务营销网点,力争将便民服务深入到村村寨寨。另一方面,结合各地农业发展的特点和信息需求,创造性地推出了“农信通”、“黔烟通”等多样化信息产品,连通了农民与外界的农产品供求信息,有效地传递了农业科技知识。此外,还成功建设了全省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在省、地、县、乡、村五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实现了参合农民的在线补偿结算,有效解决了山区农民看病难问题。
贵州移动专门配合村通工程的开展设计了一种适合农村使用的移动座机,能够随时移动,农村人下地干活也可以带到农活现场。还根据农村的经济状况为移动座机制订了较低的资费套餐,使农民朋友用得起移动通信。
贵州移动针对农村的客户服务工作考虑得十分周到。例如考虑到许多农村远离城镇、办理业务不方便的情况,贵州移动专门为此开发了短信营业厅。农村客户只需将要办理的业务名称和密码告诉公司营业员,营业员通过网络将客户密码、业务名称等相关信息输送到信息中心,信息中心智能化系统就可以自动完成业务办理。这使山旮旯里的移动用户也可以和城市用户一样享受随时随地的办理移动业务的服务,从而免去了在山路来回奔波的辛劳。
行走在“牛路”上的村通建设者
在贵州移动吹响“村通”建设号角的那一刻起,成千上万个贵州移动建设者们怀揣着“天堑变通途”的梦想,以“人定胜天”的豪情,踏上了“村通”建设的征程。
2007年,仅仅只用了3年的时间,,贵州移动建设者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这场事关广大农村未来的战斗中,圆满完成了全省10000多个行政村的“村村通”工程。捷报频传的背后,贵州移动离架设“通信高速路”的梦想也越来越近,而许多在这段征程中甘于奉献、默默付出的移动建设者们,也已在一直辛勤劳作的工作中,早已练就了一身“精钢铁骨”。
据贵阳移动开阳分公司经理潘建勋介绍,从2004年开始,开阳移动的网络建设就开始向农村推进,开阳移动有建设维护人员3人,他们不仅要承担开阳县境内原有的76座基站的维护工作,还要参与村通工程建设。堵堵寨,锣鼓冲,南江峡谷……一个个令人望而却步的地方,却都留下了开阳移动建设工作者的足迹和汗水。由于山势险峻,路面情况恶劣,他们随时都要面对严峻挑战,有时甚至要面临生命的危险。
邻近贵阳的开阳县公司尚且如此艰辛,那些远离省城、远离现代文明的山区就更加困难了。谈起基站建设的感受,建设人员们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苦!由于山地多的原因,贵州的农村大多离县城很远,最远的村距离县城有100多公里,而且都是山高坡陡的高原地形。建设人员都是一大早上山,晚上才能下山。在长期的建设实践中,他们想出了许多抵御饥饿的办法。其中最普遍的就是早上出发尽量把肚子吃“胀”,再带一些热天不容易腐烂的凉粉。这样,他们就可以在山上呆上一天。基站必须有有一定的高度,因此建设人员的工作要么是在烈日下,要么就是风尖口。
作为一项投资浩大、经济效益并不明显的重大工程,真正考验了通信运营商的能力与责任感。它可能会给运营商带来压力,也可能会给运营商带来良好的社会影响。但是,最关键的不是给投资者带来什么,而是给无数还未摆脱贫困的山区人民带来什么。特别在贵州这样的山区,许多山里人已经在山里闭塞了一辈子,移动通信翻山越岭来到他们的身边,带来的将是外界的无限精彩,是思想上从未有过的茅塞顿开,是在心中孕育成长的希望。开启贵州山区群众的梦想之门,这也是贵州移动村通建设者们的梦想!
现在,良寨村民罗国华随时随地都可以与外地打工的儿子话家常了。
(本文作者及摄影均来自《贵州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