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1393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3-06-07


清水江——五百年木材运输黄金水道

□文/图 林顺先

  清水江,黔东大地上苗侗各民族的母亲河,明清以来,因拥有五百年木材运输黄金水道的美誉而闻名遐迩,同时也造就了灿烂辉煌的清水江流域木商文化。如今随着三板溪水电站等一系列梯级水电站的相继建成,几百年来的“清江放排下洞庭”木材运输通道已经成为历史。
  清水江,发源于黔南斗篷山,流经都匀、下司、凯里、台江、剑河、锦屏、天柱,最后在湖南托口注入沅江,连接洞庭湖和长江。清水江流域,崇山峻岭,层峦叠嶂,土壤肥沃,气候湿润,非常适宜林木生长。在元代,这一带依然是遮天蔽日的莽莽原始森林。锦屏县文斗村《姜氏家谱》记云:在清水江边的文斗,“在元时,丛林密茂,古林阴稠,虎豹踞为巢,日月穿不透,诚为深山箐野之地乎!”。卦治《龙氏族谱》亦述,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龙姓先民辟居卦治时,这里遍地杂木丛生,到处呈现“倒悬卦枝”景象。到了明洪武年间,明军进讨林宽起义,“由沅州伐木开道二百里抵天柱”,天柱、锦屏一带,尚为漫山遍野的处女林。
  清水江通航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时,无数冒险家,就从已经很文明的长江出发,溯沅水而上,到达清水江。现当代许多淘金者从清水江河床里淘出打制石器、夹沙淘片、青铜剑、青铜矛、青铜铖、青铜镞等大量的精美文物即为明证。然而,清水江与木材流通紧紧联系在一起,则始于明朝在清水江流域腹地采办皇木。
  明廷在清水江采集皇木纯属一个巧合的机缘。明洪武三十年(1397),婆洞(今锦屏启蒙)林宽不堪明王朝的民族压迫和歧视,率领数十万侗苗人民起义,义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迅速攻占龙里、新化、平察千户所,直逼黎平守御千户所,震撼朝野。明廷遣都指挥齐让率湖广军前往镇压,却一战即溃,旋命楚王桢、湘王柏领兵三十万进剿,“由沅州伐木开道二百里抵天柱”,镇压了这次起义。而此次征战行动,官兵了解到清水江流域茂密的杉木林。结果“锦屏出杉木”的消息很快传出大山,传到华东、华北。从此,清水江流域便成了明廷征集皇木修建宫殿的定点优质林区。
  纵观历史,清水江作为木材运输通道,兴起于明,盛于清,繁荣于民国,辉煌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据文献记载,明廷于清水江地区征派皇木的最早时间在永乐年间,而集中征派皇木则在嘉靖和万历两朝。在明代,清水江流域虽然处于“卫”“所”边缘地带,为土著苗夷所控制,但江南逐渐发展的商业、手工业城市以及不断扩展中的大小集镇,急需木材建材。因此,在“各省产木日少”而江南木材需求日益迫切的情况下,地处长江水系沅江上游的水道畅通、盛产木材的清水江,不但是朝廷采办皇木之所在,而且也成为各地富商巨贾竞相采买木材的目的地。明中后期,在沿江的茅坪、王寨、卦治等集市的兴起,出现为木商提供食宿的“伙店”。乾隆《镇远府志》记载,万历二十五年(1597)天柱县翁洞设立新市镇,“建官店数十间,募土著,聚客商,往来鱼盐木货泊舟于此。”而处于清水江、渠水交汇的千年古镇托口,凭借河床宽阔,水流平缓具有五华里木坞,泊排能量大,成为云贵两广桐油、木材的集散地。
  如果说,在明代清水江承载的木材贸易,还处于相对自发的状态,那么到了清朝,清水江流域腹地成为朝廷掌控的疆域,多个繁荣的沿江木材贸易市场应运而生,从此大量木材沿清水江顺流而下,直达江淮大地。而清水江木材贸易市场比较成熟的标志,是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出现专事木事的山客(山贩)、水客等经商队伍,稳定的排工(水夫),以及法定茅坪、王寨、卦治三寨设立木市,开设木行,轮流当江主持木材贸易等供销贸易系统。所谓山客,是经营木业以侗族苗族为主的各族商人,只运销木材于有“三江”之称的王寨、茅坪、卦治。山客中曾出现像姚百万、姜志远、姜仕朝等这样的大木商。水客即是来自长江流域各省经营木业的商人,如以安徽徽州、江西临江、陕西西安大木商组成的“三帮”和湘西黔东小木商组成的“五勷”,这些木商,购木活动止于三江。山客与水客间不可直接交易,必须经由三寨木行中介方可成交。雍正五年(1727)贵州巡抚张广泗在开辟八寨、丹江、都江、古州、清江、台拱等“新疆六厅”的同时,在王寨设弹压局,征收木材流通税,又于雍正七年(1729)明文规定在卦治、王寨、茅坪设立木市,开设木行,依法轮流值年当江。当江之规为:按十二生肖计年,每逢子、卯、午、酉之年,轮茅坪当江,接客开行,经手交易,而王寨、卦治之行户,不得私引客商越买;每逢丑、辰、未、戌之年,轮王寨当江,茅坪、卦治的行户,不得私引客商越买;每逢寅、巳、申、亥之年,轮卦治当江,茅坪、王寨的行户,不得私引客商越买。当江的结果,当江者分享一江的厚利,专利独归,财源滚滚,同时令未能当江获利的村寨眼红。为了争夺木材贸易的权利,康熙四十二年(1703),坌处王国瑞、三门塘王繁芝、新市李文才等人串立十八关(坌处、三门塘、菜溪、新市、远口、鸬鹚、中团、兴隆、牛场、埂洞、白岩塘、江东、金鸡、巨潭、翁洞、金子口、大龙、托口等寨)阻排抽税,与三江相抗衡,引发了长达二百年惊心动魄的争江斗争。争江斗争中,嘉庆年间坌处与三江斗争最为激烈,各方送往官府的讼词堆积如山,甚至惊动了嘉庆皇帝亲自批办。从“当江”到“争江”,反映了清水江木材贸易的空前盛况。当时,沿江木坞“万缆横系,排山塞谷”,木材蔽江,人时常可以踩着木排过河。木材贸易的繁荣,促进清水江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但同时山林走向过伐状态,必须通过大量的人工造林来加以补充、维持清水江既有木材贸易局面。由于大规模的人工造林,出现了频繁的山林权属转移、佃山造林活动,因而,也相应地产生了大量的山林权属买卖转让、佃山造林及山林管理的,让当今中外专家学者惊叹不已并不懈探究的契约文书。正是契约文书,不但维系稳定了林业生产关系,而且也维系清水江封建社会几百年木材贸易的繁荣。
  民国初年,随着我国资产阶级共和制的建立,沿清水江各县相继成立商会,封建木行逐渐失去效用。民国二十五年(1936)后,取而代之的是制度较为健全,管理较为完善的木业企业,在锦屏相继成立、规模比较大的有“中华木业股份有限公司湘黔桂边区第二采办处”、“贵州木业公司”、“华中木号”、“森大木号”、“泰丰木号”。这些资本雄厚的企业,仍然依托清水江这个唯一的大动脉,大肆购销木材,大面积购买青山。“泰丰木号”在锦屏、天柱收购青山达170多幅,计14024两码子,4515421元法币。“贵州木业公司”还在锦屏兴办潘寨林场,成为锦屏林业发展史上的第一个林场。是时,商人们全然没有“山客”“水客”之分,只要你需要,随时可以直接从长江深入清水江各个木材交易、买卖青山现场,“当江”“木行”这些旧制彻底解体。
  新中国成立后,清水江木材贸易发展到历史的巅峰,使清水江这条黄金水道处于更加辉煌的时期。曾经是历史上“三江”的茅坪、王寨、卦治,以及平略、河口、加池等地,剑河、天柱沿江集镇,木材采运、交易红红火火。其中最为红火的是茅坪,她凭着自古以来通江达海的地利,又一次成为黔东木材贸易的中心,充当了这一辉煌时期的重要角色。1953年贵州黔东森林工业分局在此建立近2万平方米、能贮存木材4—6万立方米的贮木场。1960年在此设立州属清水江木材水运局。随后龙门航吊车、链式木材出河机的安装,木材起岸、装卸实现机械化,锦屏至茅坪公路的修筑,解决了陆运问题,茅坪具备了历史以来水陆两路木材贮存、集运、装卸的最优越的条件。1950—1984年,黔东剑河、台拱、黎平、天柱、锦屏各县木材按木材流向汇集于此,通过水路和陆路的运输,源源不断地支援全国各地的建设用材,年均流经量14—16万立方米,为贵州省最大的木材集散地。至二十、二十一世纪之交,国家实施新的林业政策,天然林禁伐,人工林限伐,清水江木材采运、贸易渐渐退出林业历史舞台。
  清水江木材运输发展历经明清、民国、社会主义建设等时期,因木材的流动,从而带动了清水江河道疏浚整治的建设。清水江河道整治前,运输通道狭窄,险滩多,明礁暗石,险象环生,船翻、排散,无数生命丧生水底。为此,疏浚河道为历朝历代所关注。自清雍正七年(1729)贵州巡抚张广泗首倡募夫疏浚清水江河道以来,大的疏浚整治活动达17次之多。其中最有名的有三次,一是雍正年间的首次疏浚,此次“开浚上至都匀下至湖广黔阳一千二百里,遄行无阻”。二是民国二十七年(1938),为畅通抗战后方战略物资供应,黄河水利委员会对清水江23个重要险滩、18个次要险滩进行整治。三是建国初期1956年,贵州省交通厅第一航道工程队与锦屏、天柱两县联合组成清水江航道委员会,组织锦屏、天柱、剑河、三穗等县民工,开辟锦屏至湖南托口清水江沿线浅水拖轮航道,勘测锦屏至剑河航道,并整治白岩乱滩、苗婆滩等险滩。1953年至2000年的48年中,林业部门共投入资金500万人民币,炸礁近10万立方米,掏槽归流近100公里,围堤5公里。民国四年(1915),清水江河道已较畅通,台江等上游之木可放至王寨;1956年,12吨级木船可上抵剑河;1960年,在锦屏境内平水期可行30吨级江轮,单次可放运每块10立方米以上木排;1984年后,锦屏河段木排放运由原来每块3米宽、10立方米增至6米宽、40立方米以上,平水期可行20至30吨、汛期可行50吨船舶,通航能力状况一个时代一个大变样。
  木商古道清水江,不仅成就了无数代人追求财富的梦想,造就了灿烂辉煌的清水江流域木商文化,而且也带来了清水江沿岸的文明。明清以来,由于木材贸易的发展和繁荣,清水江流域外迁人口逐渐增加,村寨和城镇迅猛发展。清朝初期沿江城镇具有一定的规模,如南加、卦治、王寨、茅坪、三门塘、坌处、远口、白市、翁洞、托口等。这些城镇皆因木而生,因木而荣。发迹的木商和因木富有的人们建起马头墙的窨子屋、祠堂、寺庙,创办培养人才的学馆,街道铺就一劳永逸的青石板,寨旁、路边竖起城镇建设“功劳”纪念石碑,外商建起会馆。清水江边打岩塘青石的大量运用,产生了清水江青石文化。许多胸怀大志的苗侗儿女,如朱洪章、龙大道、龙咸灵、唐维纶等,坐着木排,顺着滔滔的清水江而下,追求知识,探求真理,成就了非同寻常的大事业。这些城镇发展至今,虽然现代文明的强势正在冲洗过去的模样,但我们仍可随处看到斑驳的封火墙,古老的石板道,古老的石碑……,还可以追寻到伟人们迈出大山起点的足迹。


茅坪水上木排


清水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