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贵州贞丰苗族银饰
□余祯祥
银饰,苗族女性的特有饰品!苗族青年结婚必备的礼物!
苗族银饰可分为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银匠精心做成。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给人们展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
就其历史而言,从明代以来的数百年,苗族银饰经历了一个为服从民族审美定势的需要,而演绎、组合、变异的民族化过程。
其一,所有的银饰原有品种,在苗族审美标准的取舍下,有的根本未被接纳,有的引入后即被淘汰,有的屡经改造而面目全非,也有的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特征。其实,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加深认识和理解的过程。
其二,苗族银饰的民族化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毋庸置疑,人类的需要是艺术创作的第一源泉,群体的审美观念是艺术创造的规范。苗族银饰的创新正是遵循这一逻辑而发生、发展的。由于对银饰的需求,苗族对服装的审美意识逐渐同实用意识分离开来,由物质需要的依存关系衍化成审美的主客体关系。由于群体审美观念的规范,在艺术创新的过程中,苗族银饰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个性。
苗族从古至今都有“以钱为饰”的习俗,“钱”饰与银饰是同时步入苗族服饰领域的。这种通过“以钱为饰”所流露出来的夸富心态,对于苗族银饰的审美价值取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形成了苗族银饰最基本的三大艺术特征,即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
就其工艺而言,银饰加工原料主要以银元、银锭。苗族银饰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内的手工操作完成。根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寥、刻、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 苗族银饰工艺流程很复杂,一件银饰多的要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而且,银饰造型本身对银匠的手工技术要求极严,非个中高手很难完成。
除了在锤砧劳作上是行家里手,在造型设计上苗族银匠也堪称高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苗族银匠善于从妇女的刺绣及蜡染纹样中汲取创作灵感;另一方面是为了在同行中获得竞争优势,苗族银匠根据传统的习惯、审美情趣,对细节或局部的刻画注重推陈出新。工艺上的精益求精,使苗族银饰日臻完美,苗族女性银饰,爱其洁白,珍其无瑕。因此,苗族银匠除了加工银饰,还要负责给银饰除污去垢,俗称"洗银"。他们给银饰涂上硼砂水,用木炭火烧去附着在银饰上的氧化层,然后放进紫铜锅里的明矾水中烧煮,经清水洗净,再用铜刷清理,银饰即光亮如新。
贞丰县龙场镇的苗族青年女性结婚,一般必备银项圈五只,耳环一对,插片一块,四方练一副,梅花练一条,手圈两只。
龙场镇苗族银饰是龙场镇的围寨、营盘上两个寨子苗族传统的手工艺品。早在清道光初年(公元1821年),贞丰县龙场定头城从外地搬来一个姓张的银匠,自开作坊,制作银饰出售。后来,龙场围寨的苗族青年杨朝科向张银匠拜师学艺。
杨朝科为人忠厚老实,刻苦好学,深得师傅的厚爱。制作银饰,工艺要求很高,雕龙镌凤,钻花刻草,既无图纸,又无模型,不下苦功,三年五载,难以学成。杨朝科在张师傅的指点下,他不怕吃苦,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三年师满,技艺超群,师傅允许他自开作坊。当时,社会风气糜烂,一些银匠偷工减料,以假充真,坑害顾客,牟取暴利。杨朝科对此深恶痛绝,决心自树一帜,与之竞争。结果他以质量取胜,产品畅销,名声大振,乡亲寨邻慕名求师学艺的不少。民国初年,他收营盘上的苗族青年雷光喜、白纳的布依青年王寿山为徒弟。他们制作的银饰,银水十足,别具一格,色泽鲜亮,久盛不衰,颇具民族特色,深得苗族人民信任。制作的银饰产品主要有:项圈、手圈、耳环、戒指、插片、围腰练、衣扣、后铃牌、银泡泡、帽幅等。这些银饰产品,解决了苗族、布依族群众的需要,装点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杨朝科不仅制作了数量难计的银饰,还培养了一批批制作银饰的能工巧匠。
解放后,龙场镇围寨、营盘上两个寨子的苗族成年男性,绝大多数都会制作银饰品,并靠银饰品的加工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他们制作的银饰,除供应县境的少数民族外,还畅销册亨、望谟、安龙、兴仁、关岭、镇宁等县,深受苗族、布依族人民的喜爱。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党和国家十分关心少数民族同胞,为满足少数民族对银饰的需求,由国家银行专门调拨白银,进行银饰品的加工生产,供应少数民族群众。贞丰每年精制银饰几十套,解决了苗族、布依族青年结婚所需。仅以1975年为例,县百货公司组织苗族银饰工匠杨忠英、雷明信、杨再芝、杨再信、杨光鼎、杨光飞和布依族银饰工匠肖成顺集中在百货公司制作银饰品。当年,国家银行调拨白银18万克,制作苗族银饰80多套。据不完全统计,从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国家专拨给贞丰制作银饰品的白银约400多万克。制作出来的银饰产品,解决了苗族、布依族人民的需要。
如今,经济社会发展了,国家富强了,农村许多老百姓的生活富裕了,银饰的佩戴更受少数民族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