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13588版 当前B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3-04-02


  近年来,我省面对工业发展中土地资源紧缺问题,积极开发荒山和荒坡,鼓励工业项目和园区建设向山发展,尽量减少对耕地的占用,建设“工业梯田”。在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施波通过提案指出,“工业梯田”这一土地利用新模式对我国耕地保护、土地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工业梯田模式应该在全省各地大力提倡并在各方面进一步完善,以促进我省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省政协委员建议——

要全省推广“工业梯田”用地模式

□本报记者 曾丹

  创新土地利用形式
  我省是中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资料显示,全省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5%以上。2010年,我省提出工业化、城镇化强省战略后,面对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的现实,省里要求各地在发展工业园区和城镇化过程中,优先选择丘陵缓坡荒地,自此,一场工业用地创新在贵州拉开帷幕。
  记者在省国土厅了解到,惠水县长田工业园区,就是向荒山“要地”的一个试点。
  2011年年6月,在规划面积高达53平方公里的惠水县长田工业园区遭遇建设用地困境后,黔南州和惠水县创新实施“向山要地”工程,8个月来就开挖土石方700万立方米,硬是从荒山那里“要”来2000多亩的建设平场用地。
  “向山要地、向荒山要地,就是把荒山推平,把坡地烂田填连成片,便于项目的布局,便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惠水县委书记吴丹告诉记者,由于远离市区,这种开挖荒地的成本较低,每亩成本大约是6-7万元/亩。
  正是通过工业用地创新后,惠水县长田工业园区的土地成本直线降了下来,加上紧邻贵州省会贵阳的地理优势,众多企业争相到惠水长田工业园区落户。目前,园区入驻企业达到114家,投产68家,亿元产值企业就高达18家,初步形成了以世界500强中建材泰安水泥等企业为龙头的新型建材产业区,以天虹电缆等企业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业产业区,以川东磷化工等企业为龙头的精细化工产业区,以贵桥物流园为龙头的商贸物流园区,以永红食品等企业为龙头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及好花红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园的“一园六区”新格局。
  “‘向山要地’是贵州走工业化道路,面临土地资源紧缺问题时,率先思考出的解决办法。”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朱立军说,目前,我省在工业园区的建设中,通过“向山要地”获得的土地资源面积已达园区建设用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这一新举措在贵州工业园区建设中有效地缓解了贵州工业化进程中的“用地难”问题。

  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一场创新土地利用方式的“向山要地”行动在我省悄然兴起:通过实施山地整治,拓展建设用地空间,本着“科学规划、集中开发、规范利用、节约集约”的原则,我省决定在具备“三少一无”(耕地少、林地少、房屋拆迁少,无基本农田)、用地需求量大的地区率先实施“工业梯田”工程试点。
  在创新土地利用形式的过程中,铜仁大兴科技工业区打响了我省山地整治的第一枪:10个月,那里就推掉了55个山头,填平了72条沟谷,一共整理出4800亩山地,一次性整体场平,道路、管网、基建一应俱全。
  “山地整治最先显现也是最直接的成果,就是优化了建设用地结构,保护了耕地资源。”据悉,仅铜仁地区的三个试点工业区,自2011年2月以来,就开辟“工业梯田”近1500公顷。其中,耕地仅占15.53%,比过去耕地占用比率下降五成以上,平地仅占4.19%,比过去下降三成以上。
  “‘向山要地’,贵州得到的不仅仅是土地。”省国土厅的负责人说,我省实践的“工业梯田”用地模式,实际上就是一项“一举多得”的战略工程——
  山地整治,减少了建设对耕地和平地的占用,优化了建设用地结构,缓解了我省用地指标不足的困局。从行政成本看,山地整治项目用地多为荒山和坡地,农民长远生计不受影响,群众较容易接受,基本消除了征地矛盾,各级党政为征地拆迁所花的成本大大减少。同时,向山要地还不仅是建设用地的简单增加,而且是传统用地观念和粗放土地利用方式的重大变革,伴随着工业梯田工程的实施,一系列强化土地合理节约利用的政策措施相继推陈出新。
  在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施波在提案《在全省推广“工业梯田”用地模式的建议》里也详细分析了打造“工业梯田”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为切实保护耕地找到了一条治本之路,有效缓解征地矛盾,有利于吸纳更多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变,提高城镇化水平。
  (二)为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工业梯田模式本身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坚持用地集约产业集聚。
  (三)可以降低工业用地成本,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据了解,削平低丘缓坡的每亩地成本只需要几十万元,而各地的工业地块挂牌出售价格却远远超出这个范围,最终能获得的经济效益是相当可观的。

  多重考量全省推广
  “工业梯田这一土地利用新模式对我国耕地保护、土地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工业梯田模式应该在全省各地大力提倡并在各方面进一步完善,科学合理地推进该模式的健康发展,促进我省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提案里,施波委员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解决好开发主体的问题。打造工业梯田,要解决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问题和开发成本问题,要考虑由多个主体来共同承担基础设施的资金供应问题,不能光靠政府来主导开发,还要充分引进外资或是由工业梯田园区内部的企业入股来开发,这样既分散了资金的压力,又对外资和园区内部的企业产生了一种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有利于工业梯田的良性发展。
  (二)强化政策保障。工业梯田作为一种新兴的土地利用模式,其发展和推广必须要有相应的政策支持。要进一步发展和推广工业梯田模式,政府还应该在提供信息、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贷款税收等方面提供全面的支持,使工业梯田的发展有足够的政策保障。
  (三)要因地制宜发展“工业梯田”。推广“工业梯田”是要考虑条件的,一方面要考虑到本地的自然环境状况,在开发利用之前必须对土地的地质地貌进行科学的勘察,以确定是否适合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即使当地适合打造“工业梯田”,也要考虑到经济条件等外部因素,对耕地资源非常稀缺而资金资源相对丰富,或者能够有效地招商引资的地区应大力推广,而对于耕地资源丰富但资金资源却相对短缺且难以进行招商引资的地区则应斟酌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