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水“八番”的由来
□班镁光
据《惠水县志》记载,元末明初,中原朝廷属交替更迭之历史阶段,战争频繁。明太祖朱元璋与陈友德旧部和元朝残余势力在鄱阳湖、长沙正置鏖战之际,班明、班礼兄弟担负西南的使命,于元顺帝二十五年(1358年)丁酉岁举家大小几十口由江西广信府,迁入“八番”山羊高桥(布依语:拉姆定脉),今惠水县好花红乡班家苑一带,插标为记居住。随后以“八番”为中心,向贵州全省及云南扩展。
“八番”是西南少数民族集团的总概,以家庭村社为单位,结成的地方势力集团。这些集团在七世纪就与中央王朝建立了朝贡关系,当时称为“五番”。宋代发展成“七姓番”,元代发展成了“八番”,辖境包括今贵州省惠水县全境,长顺县南部,平塘县西部及罗甸县北部。是当时西南“夷多汉少”能广泛接纳汉族定居的较少地区。班明、班礼选择“八番”山羊高桥作为始居住地,既是历史形势使然,亦是当时明廷经略西南屯兵农垦的必然选择。因该地拥有万顷良田大坝,大坝为元、明、清粮仓戎边养兵提供了大量物质基础保障,乃至现代发展为贵州商品粮生产基地,是屯兵农垦的最佳根据地。战略上居守贵阳南扼省府通往广西、云南的交通咽喉。至今在惠水的甲戎、罗甸的边阳、沫阳、龙里的岱林、贵定的新巴等地相距五公里的山脊上还残留着拱卫的遗迹。
据资料记载,班明、班礼入黔后,五代人承担起了“八番”的屯田戎边的责任,为建造“涟江大坝米粮仓”建立了不可磨灭功勋,也为贵州稻谷文化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班明、班礼家族在黔、滇的开拓扩展,无不打上当时历史烙印。参与明朝平瑶之乱、屯军戎驿、平滇屯田、“平播之役”、征讨“奢安之乱”,洪承畴对张献忠残部据黔和南明廷的征剿,以及平定“三蕃之乱”,对黔七大八小“生界”的开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班氏后裔逐渐融入布依、苗族、彝等少数民族中,所以现代的班姓中才有了布依、苗族等民族族别,为屯兵戎边的安定团结奠定了基础。
另有记载,“先有程番府后有贵阳城”,元初贵州城是建在“八番”之北上马桥(今惠水县高镇镇上马司),置八番顺元宣慰司都元帅府,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8),老城在战火中被毁,后建的贵州城位于今贵阳市区。自洪武四年(1371年)明廷接管贵州起到天启三年(1623年)明末,经过五个衔接阶段:洪武四年—永乐十一年(1413年)“纯粹的军事存在期”,至成化十二年(1476年)为“过渡期”,至隆庆三年(1569年)为“首府偏安期”,是时贵州首府设为“程番府”治所在“程番安抚司”(今惠水县城),为“八番”之一治所,至天启三年(1623年)为“首府完备期”,即迁到今贵阳市省会治所,又到明末至清雍正年间为“后续拓展期”。
贵州八番的发展和变迁,是贵州自古牂牁、夜郎以来漫长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定番州”今惠水县,在“程番府”北迁今贵阳市区定作省会后,成为明朝的一个行政设置区域沿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