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肉牛产业发展,要求围绕品种更优、品质更好、品牌更响,把肉牛产业作为重点来抓,推动肉牛产业扩群增量,发挥农民在种植养殖环节的主体作用,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根据省政协2024年专题协商调研视察考察有关工作安排,省政协农业农村委员会组织省政协委员、业内专家,先后赴镇远、思南、凤冈、关岭、平坝等养牛重点县,对肉牛养殖场(户)、“牛超市”、饲草料加工中心、屠宰场、育种场等近30个肉牛产业市场主体开展解剖式调研,为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意见建议。总体来看,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我省肉牛产业呈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我省肉牛产业不断壮大
(一)扩群增量有成效。各地认真总结推广“分户饲养、集中育肥”等发展模式,大力开展“十百千”示范创建(培育打造10个示范县、100个示范乡镇、1000个示范家庭牧场),扩大养殖主体数量、提升养殖技术水平。2023年末,全省牛存栏503.6万头、出栏167.8万头,牛肉产量22.2万吨,分别位居全国第9、第14、第12位。今年以来,筹集专项资金,以省外引牛为主要举措,强力推进扩群增量,预计将完成全年40万头的引进目标任务。
(二)经营主体在壮大。全省培育肉牛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48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有肉牛养殖场(户)49万个,年出栏1000头以上、500头以上肉牛规模养殖场数量稳步增加。培育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企业21家,其中1亿元以上3家、5000万元以上7家。
(三)饲料供应较稳定。围绕构建“省内供给为主、省外供给为补充”的饲料供应体系,全省每年推广种植优质牧草100万亩以上,生产加工青贮600万吨;酒糟饲料化利用约120万吨。省外饲料供应成本持续稳定,与外省有关企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降低玉米等工业饲料原料大宗采购价格,打通“铁—海—铁”物流运输通道。
(四)产品市场在拓展。用好东西部帮扶协作机制,发挥餐饮带动作用,构建贵州肉牛“本地屠宰+异地分割”生鲜供应链新体系,建成上海、东莞、成都3个牛肉精细化分割中心,开发出系列精细化分割及加工产品50余种,产品覆盖至全国30余个大中城市500多家高端市场。
(五)要素保障在增强。资金支持力度加大,2021年以来,我省肉牛产业获中央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省农业农村厅整合资金和各级财政衔接资金也加大倾斜力度。各地肉牛养殖加工项目推进势头良好,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稳步增加。金融服务力度加大,养殖户获得银行放贷,打破了长期以来生物资产不能形成抵押物贷款的局面。
推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调整完善补助政策。围绕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优化农业补贴政策体系”要求,一是出台母牛补贴政策,省级统筹制定指导意见,县级出台具体政策,推进实施“见犊补母”和外购母牛补贴,充分发挥农户养殖母牛成本低等优势,快速推动母牛扩群增量。二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省、市、县联动长效补贴机制,省级将实施能繁母牛生产补贴纳入财政专项投入,鼓励市、县利用财政涉农预算资金、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等,制定出台能繁母牛补贴专项政策,加大对省内自繁和省外引进母牛的补贴力度。对纳入补贴的母牛实行建档立卡管理,持续稳定支持三胎以上,减少为获补贴而养殖的短期行为。大力引导社会资本投资肉牛产业,分层次、差异化优先支持饲养能繁母牛经营主体。加快发展肉牛保险,各级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预算资金优先用于能繁母牛保险。
(二)调整优化产品结构。结构调整仍是当前我省肉牛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增母牛、扩黄牛,围绕提升本地肉牛生产性能和牛肉品质,进一步调优我省肉牛母牛养殖结构和品种结构,推动养殖数量和质量效益双提升。一是推进种公牛站能力建设。支持省种公牛站对加快生产设施规范化、标准化改造升级,扩大和调优种公牛养殖数量质量,全面提升冻精生产能力。二是加强优良冻精推广应用。加强肉牛冻精输配点建设,改造提升肉牛冻精输配点,力争每年冻精输配率有所提高。三是加快基础母牛扩群增量。区分近期调入补充和长期自繁自育,分区域分阶段制定母牛繁育计划,加快推广性控冻精输配,稳步提升基础母牛种群规模。四是着力提升地方品种品质。强化贵州黄牛遗传资源保护,推进关岭牛、思南牛、黎平牛、威宁牛和务川牛等地方黄牛保种场建设,制定发布贵州黄牛品质标准体系,科学系统阐述宣传贵州黄牛品质优势。
(三)大力拓展产品市场。一是强化加工渠道拓市场。持续深化“本地屠宰+异地分割”生鲜供应链建设,提升产业链价值链水平。二是强化销售渠道拓市场。围绕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商圈等发达地区主要消费市场,深化与各类生鲜新零售平台的合作,以生鲜体验和社区配送为重点,整合产品供应链和大宗销售渠道,实现肉牛产品销售规模扩大。三是强化餐饮渠道拓市场。通过“养殖基地+中央厨房+冷链配送+餐饮门店”,实现小批量采购需求的冷链到店,逐步覆盖中小餐饮店;联合大型餐饮企业开展深度研发产品、开设贵州黄牛餐饮体验店等合作,促进餐饮与肉牛产业融合发展。
(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一是抓行业龙头主体培育。坚持市场化导向,指导龙头企业解决关键共性问题,带动合作社、家庭牧场抱团发展,进一步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市场抗风险能力。二是抓营销市场主体培育。加强贵州黄牛产品推介职业经纪人队伍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在北上广深和全国省会城市开设展示体验店、品牌形象店,培育一批肉牛产品直销主体。三是抓品牌市场主体培育。加强贵州黄牛品牌建设,围绕贵州黄牛“1+N+X”(即一个公用品牌〈母品牌〉+N个核心区域品牌+X个企业品牌〈子品牌〉)系列品牌体系,实施“贵州黄牛”精品品牌培育行动,打造一批肉牛产业优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主体,形成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格局,稳步提升“贵州黄牛”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2024年4月,省政协农业农村委员会赴镇远县调研肉牛产业发展情况。
朱春霞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