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欢迎访问文史天地网—中国历史文化传播平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
文史天地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2年 >> 第五期
源远流长一家亲:陕西与江苏的文化情缘
发稿人: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22-11-21 10:43:29  文章字号:   

  作者:刘根勤

  去年,我去深圳“说文解字”讲坛,对粤海街道的工作人员,分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结合顾炎武〈日知录〉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党员的担当意识和责任使命感》,过程很愉快。

  我说过,姓顾的都是好人,尤其是江苏姓顾的。其中包括顾姓始祖顾雍还有他的孙子顾荣,但是排第一的是顾炎武。他是昆山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也是清代“实学”与“经世致用”风气的先驱,是真正有学问有血性的读书人。

  他有一段话:“先妣未嫁过门,养姑抱嗣,为吴中第一奇节,蒙朝廷旌表。国亡绝粒,以女子而蹈首阳之烈,临终遗命,有‘无仕异代’之言,载于志状。故人人可出而炎武必不可出矣!”从高中开始,我每次看到,都要感动流泪。

  所以说要感谢“说文解字”给我这个机会。而“说文解字”是深圳市委宣传部的一个文化公益平台,这也是许石林先生全力推动的结果,配合党的建设,弘扬传统文化,可算功德一件。

  说到陕西与江苏的渊源,我要讲七个故事。

  第一个,泰伯、仲雍来到江南创建吴文化的伟大故事。

  泰伯、仲雍是周文王的两位伯父。文王是大圣,还生了武王与周公两个圣人级别的儿子,他们都是孔子的偶像。

  文王是天纵之圣。很小的时候就受到祖父古公亶父的宠爱。这个关系影响了父辈的继承顺序。他的父亲季历因此成为继承者。

  康熙帝玄烨喜欢孙子弘历,“四爷”胤禛因此排位就靠前了。这点与文王类似。但是胤禛登基主要靠阴谋诡计,泰伯和仲雍则是主动谦让,他们觉得自己待在陕西,浪费了家族的时间,为了让父亲顺心,家族壮大,他们选择了主动出走,来到“被发文身”的蛮荒之地江南。

  这一来不得了,江南从此成为中国文化的重镇。无锡鸿山有泰伯庙,《论语》里有《泰伯》章节,《史记》的“三十世家”以《吴太伯世家》为首,就是尊重他的家族地位与伟大品德。

  在广东、福建,经常遇到一些朋友说起自己的血缘与文化源头,来自中原,言语间不无自得。我就说,我们江苏源自陕西,基本不提,因为江苏文化已经自成一体,但对陕西的感情,深藏心底。

  第二个,江苏人刘邦去关中开创汉文化。

  刘邦出生在现在的江苏徐州丰县中阳里街道。

  以徐州为中心,二百公里半径,涵盖鲁、苏、豫、皖四省交界的淮泗平原,出了中国历史上一半以上的开国皇帝与枭雄,除了刘邦之外,还有曹操、朱元璋、朱温等人。

  刘邦身上有一种不拘小节的流氓习气,但他内心深处有一种自发的美德与智慧,他从小崇拜信陵君,少年时的他跑到家乡西边不远的大梁就是现在的开封,信陵君已经不在了,他跟信陵君的门人张耳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后来两人还成了儿女亲家。

  刘邦年轻时曾去咸阳服役,发出了那句著名的感叹“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他46岁起兵,过程曲折,但很快进入关中,后来相继成为汉王,做了皇帝。登基后不久,他就去曲阜祭孔,成为古代皇帝中祭孔的第一人。其中应该离不开叔孙通的影响,也是他的帝王之术的体现。但无论如何,这是他的伟大创举。

  史书上都说刘邦小时候名声不好,但都承认他的人缘特别好,更无法否认他对家乡的情谊。

  镇压英布叛乱前,他回家乡,留下了慷慨激昂的《大风歌》,还有一段深情的独白:“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

  至今,徐州一带的汉文化传统保留得特别好,而人们也以为这里和关中是汉文化的源头,而真正的“汉”是陕西南部的汉水源头。

  第三个,著名的“三茅真君”。

  “茅山道士”的说法广为人知。“茅山”的名字便来自“三茅真君”,他们的历史,远在道教祖师张道陵之前。

  汉景帝年间,咸阳地区的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潜心修道,他们发现东南地区灵气旺盛,先到江淮间一座名山,修炼数年,名声大振,后来被请到江南,最终得道。两边都被命名为“茅山”,有北南之分。这个典故,清代著名学者、兴化人任大椿在《过茅山碑记》中专门语及。

  第四个,就是梁鸿避居吴地。

  读书人都知道“举案齐眉”的典故,形容夫妻相爱。梁鸿就是典故的主角。京剧《龙凤呈祥》里有一句唱词“昔日梁鸿配孟光,今朝尚香遇刘王”,由张君秋唱来,美不胜收。

  梁鸿年轻时便有长者风度,孟光貌丑而贤,两人相知。梁鸿因《五噫歌》得罪汉章帝,夫妻俩避罪吴地,就是现在的无锡,为皋伯通家佣耕。孟光每餐均“举案齐眉”,恭敬无限。皋伯通窥见,惊叹不已,以为非凡。梁鸿去世后,伯通将他厚葬于鸿山,靠近著名的泰伯庙,这也是极大的哀荣。

  第五个,范仲淹与张载相知的故事。

  苏州人范仲淹无人不知,他是北宋“背诵天团”的核心成员,被朱熹评价为“本朝第一”,更对兴化有再造之德。宝鸡人张载是“北宋五子”之一,“关学”祖师,他的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历经千年,不绝如缕,现在更是大放光芒。

  张载,字子厚,典出《易经·坤卦·大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由此可见,张载之父对他寄予厚望。

  热播剧《清平乐》第26集开头,张载来到西北边疆求见范仲淹,意在投笔从戎,报效国家。但范仲淹却规劝他说:“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言毕,赠其一本《中庸》,附言道:“但愿日后国朝能得一将经学钻研透彻、发扬光大的大儒。”

  这个桥段,并非杜撰,而是明确记载在《宋史·张载传》中。

  范仲淹才华盖世,品德更加卓越,对家族对国政都尽心尽力,他更善于识人用人。

  北宋重文轻武。但范仲淹出将入相,文武双全,奖掖后学,不遗余力,而且能做到因材施教,在历史上堪称孔子之后第一人。

  张载有血性,要投笔从戎,被范仲淹“婉拒”,因而成为儒家大贤。

  唐代以后,文明的重心往东南迁移,陕西的地位下降,这个周期长达千年。但陕西文化一直厚重自持,元气不坠,之所以能如此,张载与关学居功至伟。张载的成长,离不开范仲淹的引导。

  第六个,文章开头提到的顾炎武,他深耕关中以图复国的事业。

  在三大思想家中,顾炎武的批判色彩最淡,但学问最扎实,同时志向也最远大,他的后半生都在“反清复明”。《鹿鼎记》中提到他,却塑造得非常无能,接近丑化,作为韦小宝“智慧”的反衬,因此我对金庸很持保留态度。

  自顺治十四年(1657)始,他因豪奴欺主,怒杀叛奴,弃家北游,足迹遍及鲁、京、晋、陕、豫等省。在康熙二年、十六年、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二十年的六年中,他四次入陕,前后居住时间达三年之久。陕北的榆林、延安有他的足迹,关中的华阴、临潼、周至、西安、乾县、富平、大荔、铜川都有他留下的文章诗篇。

  顾炎武很喜欢富平的风土人情,他到富平的次年,就派人到河北曲周,把已经住在那里的嗣子顾衍生接来,此后直到他去世,除了两赴山西会、一去河南讲学外,就没有去过别的地方。他热爱眷恋富平,因为清初许多豪杰志士和富有气节的学者,纷纷流寓富平。在这时来往最多的有华阴王宏撰、李二曲(名颙,字中孚)、李柏、傅山等学者名流;大儒光临,他们热情欢迎,经常聚会在名园——镜波园(故址在今南社乡亭子村)著书、讲学。史称这一现象是“关学大兴”的盛会,震动关中,影响及于京都、江南。

  第七个,于右任师从马相伯。

  民国名人很多,我最喜欢的政治家是于右任,学者是钱穆。2000年初,我在《人民政协报》上发表了一篇《无双国士,肝胆相照》,现在网上找不到这个标题,改成了《于右任与邵力子的交往》。

  于右任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教育,就是在儒家正统当中特别注重“民胞物与”和“经世致用”的“关学”。对他人生影响最大的老师就是一位和张载志趣学行仿佛的“关学”传人刘古愚。于右任受关学影响,早年在三原和西安读书时就立下了报国为民之志。后来他兴学办报,追随孙中山先生肇造共和,是他用世之志的实现。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将关学用世思想发扬光大的一生。

  马相伯(1840-1939),江苏丹徒(今镇江)人,他的弟弟马建忠是著名的外交家、语言学者。马相伯则是著名的教育家、宗教家、社会活动家。他是复旦大学的创始人,此前他已经培养出诸多卓越的学生,最著名的有马君武、邵力子、于右任等人,其中于右任与马相伯关系最为密切。二人留下了民国时期最为可贵的一段师生风仪。

  这就是陕西与江苏在历史上交往的七个故事。

  明代著名学者王阳明曾说:“关中自古多豪杰,其忠信沉毅之质,明达英伟之器,四方之士,吾见亦多矣,未有如关中之盛者也。”

  陕西地厚,以德为本。江苏水丰,才智见长。二者融合,相得益彰。

  1996年,中央确定江苏省对口帮扶陕西省,陕西、江苏两省的协作至今已有25年。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后,陕苏协作不断拓展深化。

  所以,去深圳这块宝地和“说文解字”这个优质平台,分享顾炎武先生的伟大言论,同时延续陕西与江苏两地交往的珍贵情谊,可算是踵事增华!

  责任编辑/罗晓东

请使用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继续阅读书刊

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承办:文史天地 联系电话: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邮箱:wstd3282@sina.com

黔ICP备17008417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499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