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欢迎访问文史天地网—中国历史文化传播平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
文史天地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2年 >> 第三期
中国第一所官办西医学校的前世今生
发稿人: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22-11-21 10:50:46  文章字号:   

  作者:郭 辉 安秋州

  1860年,第三次大沽口战役爆发,英法联军再次入侵天津,当时英国军队中有军医随军。天津沦陷后,英军在天津城东门外(天主教仁慈堂旧址处)建立了一家施诊所(英文称hospital)。中英《北京条约》签订后,英军从天津城区撤离,医院被迫停业。1868121日,英国军队将施诊所的主管权转交英国伦敦会,改称英国伦敦会天津医院。1879年,英国医生马根济来到天津接管了这家医院,并在直隶总督李鸿章的支持下,在河北大王庙旁曾文正公祠内设立“阁爵督部堂施医处”,并充当官医生。188012月,李鸿章等筹资在天津紫竹林海大道旁新建的总督医院(Viceroy`s-Hospital)正式开院,中文称“养病院”,任命马根济主持院务,西式医疗机构在天津的建设由此起步。

  据清光绪十年(1884)张焘出版的《津门杂记》记载:在新建的总督医院内“另有学习医理之塾,在院肄业,颜曰医学馆”。该医学馆在1891年出版的《马根济传(英文版)》中被称为“总督医院附属医学校”(Viceroy`s Hospital-Medical-School),我国第一所官办西医学校由此开端。那么,这所北洋医学馆是如何建立并开启西式医学教育在中国最早实践的?

  一、北洋医学馆的创建

  马根济(John-Kenneth-Mackenzie18501888),出生在苏格兰雅茅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家庭,父亲曾是苏格兰长老会的长老。1870年他进入布雷斯顿医学院学习,1874年毕业并在爱丁堡医学院取得皇家外科医学院医师和皇家内科医学院医师资格。1875年,被英国伦敦会派往中国,在汉口工作。18793月来到天津。到1881年,在天津行医已经3年的马根济工作成绩显著,计得医痊愈者人数已有数千,阖郡士民无不同声感戴。同时马根济认识到“伏思医之事,固有益于民生,亦能襄乎军务,西国军营、战舰各置医官,盖营阵之间,士卒用命,猝受伤痍,允宜即时医治;战舰则游行江海,或感染疾病,无处延医,有医官随行之,则缓急有恃,而士卒之勇气自倍。中国自通商以来,营阵、战舰每取西法,若添设医官,愈可以慰军心而壮士气,似于戎务不无裨益”。因此,他继续游说清末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希望能再次得到支持。清光绪七年(1881)九月二十五日,马根济上书李鸿章并拟定医学馆章程和预算,请求在总督医院附设医学馆,选取聪明少年跟随自己肄习医学,为清帝国军队培养专业的医务人才。

  马根济在给李鸿章的上书中拟定的医学馆章程规定:一、肄业生徒皆必须听从教习医生的约束;二、学馆经费、生徒膏火皆由教习医生发给;三、肄业生徒皆必按期赴施医处、养病院二处学习医务,无故不准请假;四、每日医病换药、配药等事,肄业者皆必动手襄助,不准推脱;五、肄业者读书习医、早晚两餐,每日皆有一定时刻,由教习医士酌定;六、每日由教习医士酌定数刻,肄业生可以出门散闷,以舒郁结;七、馆中门户每日开锁皆有定时,每晚锁门后不准任意出入;八、肄业中有骄惰不服约束者,当量加警惩,或罚减其膏火,或在放学时不准出门,可随教习医士酌定,如仍不服约束,即禀明中堂斥革;九、每年考试二次,将考定名次呈与中堂,其优者酌与奖赏,以示鼓励;十、每年放学三次、端阳、中秋各放学三日,岁终放学半月;十一、肄业者以三年为满,学成由教习医生禀明中堂,请发给执照,俾行其术。另外马根济还提出医学馆第一年招收八人,第二年增补四人,以后每年以四人递补。当第一届八人三年学成出馆充当医官后,医学馆中总能保证有十二人学习。医学馆筹建所需经费计开:一、全体形式,价银六百两;二、全体真骨、分体真骨、各种图画,以上三者共价银二百九十二两;三、西国图书,每人七部,价银二十六两,八人共需银二百零八两;四、馆中应用器具,需银一百五十两;以上五项共需一千二百五十两。此外,每月租房价银三十两;馆中司事薪水银十五两;厨役伙夫计三名共工食银十二两;煤每年需银八十四两,以十二月均之,每月七两;肄业纸笔零费每月十四两;养病院恤贫费银四十八两;恤贫伙夫工食银四两;以上每月需银共一百三十两。

  此时作为淮军领袖和深谙世界发展大势的李鸿章也早就看到了西医对于西方军事上的显著作用。当他看到马根济的上书后,深以为然,感到马根济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因此李鸿章在批复中指出:“拟请挑选聪敏少年子弟随同习学医务,以备考取医官,分赴军营、战舰,事属可行。”对于开设经费,李鸿章认为除买书等项外,“每月约需银一百三十两,必须酌定由著之款,庶可经久不废,仰津海关道连该生等所拟事宜一并妥速酌核议复,再行饬遵”。随后天津海关道周馥和马根济开始积极推进医学馆的筹建工作。在清光绪七年(1881)十月二十八日天津海关道周馥给李鸿章的详文中,周馥报告马根济开出的购买外国全体形式及书籍、图画、应用器具等项所需的一千二百五十两业已由职道捐廉发给马根济分别购买,经费得到落实。肄习学生“兹由美回华二、三批学生内责其资性较近者,挑选8人,送交该医院习业”。肄习学生的来源也得到确定。

  光绪七年(1881)十二月十五日,在马根济与李鸿章、周馥等人筹办下,中国第一所官办西医学校——北洋医学馆在天津建成并正式开学。当时的《教务杂志》评论说:“医学堂的开设开辟了中国教育的新领域。”学校教育形式、内容和质量与欧美的同类教育相比差距并不大。课程设置有化学、生物、物理、解剖学、生理学、内科学、外科学、产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和药物学,教学内容集中在生理、解剖、化学、外科和医药学,以中国社会流行且中医较难医治的疾病为教学重点。临床教学集中在皮肤科、眼科及儿科。任课教师由马根济、天津海关总医官埃尔文和停泊在天津港口的英美海军军医官承担,临床教学在“阁爵督部堂施医处”(1883年归并前)和总督医院进行。学制3年,学生每年要经过3次考试,主考人为一名与医学馆没有关系的西医担任,监考人则为李鸿章、天津海关道和1名李鸿章指定的会讲英语的地方官员。

  二、北洋医学馆早期学生的情况

  北洋医学馆第一届招收林联辉、金大廷、何廷梁、李汝淦、曹茂祥、周传谔、唐国安、刘玉麟共8名学生,全为归国留美幼童。下面将学生的情况做简要介绍:

  林联辉(18621901),字俪堂,广东南海人。187510月,作为第四批留美幼童在邝其照带领下,与弟弟林联盛一同赴美留学。入读麻省安都华市的菲立斯中学,在朴特尔小姐(Miss-J.-C.-Porter)家中寄宿。由于朴特尔小姐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兄弟两人日常生活多受基督教熏陶。1881年被迫中断学业归国后,到天津进入医学馆学习西医。作为马根济的得意弟子,1885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并留医学馆工作,李鸿章上奏朝廷,准“林联辉并请六品衔”。1888年,马根济去世后,林联辉成为医学馆最高职位的医官。1893年北洋医学堂建立,林联辉出任总办(校长)。18953月,作为谈判代表团成员之一,随李鸿章赴日本马关谈判。李鸿章在马关遭受日本浪人小山丰太郎暗杀,子弹击中左颧骨,深入左眼下方。林联辉第一时间对李鸿章进行了救治。19007月,八国联军侵占天津,全城死伤无数,作为医生,林联辉救死扶伤,忠于职守,后不幸感染病毒,1901年去世,终年40岁。

  金大廷(18631900),字巨卿,上海虹口人。187510月,作为第四批留美幼童在邝其照带领下赴美留学。1881年被迫中断学业归国后,到天津进入医学馆学习西医。毕业后,充任直隶武备学堂医官,升为西医学堂监督。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天津,时任京津铁路与旗兵学堂总医官的金大廷,在战地组织救护伤员时,不幸被流弹击中,坠河牺牲。

  何廷梁(1859—?),字柱臣,广东顺德人。1872年,作为首批留美幼童在陈兰彬的带领下赴美留学。在美期间,他是最早进入马修斯小姐家住学的一位幼童。后就读于北安普顿高中、菲利普斯安多佛学校、艾姆赫斯特学院等学校。后考入耶鲁大学。1881年被迫中断学业归国后,到天津进入医学馆学习西医。1894年甲午战争中奉召入伍,在北洋水师战舰上充当外科医官。由于何廷梁体弱多病,不适应军舰生活,战后退居广东,不久病逝于广州。

  李汝淦(1865—?),字润田,江苏松江华亭人。187510月,作为第四批留美幼童在邝其照带领下赴美留学。在菲利普斯埃克塞特中学、纽黑文市霍普金斯语法学校读书。1881年被迫中断学业归国后,到天津进入医学馆学习西医。毕业后任军医,后入京奉铁路工作。在天津逝世。

  曹茂祥(1865—?),上海浦东曹家宅人。18749月,作为第四批留美幼童在祁兆熙的带领下赴美留学。初与朱锡绶住信司白尔野书馆,从阿福学习。后考入耶鲁大学。1881年被迫中断学业归国后,到天津进入医学馆学习西医。毕业后担任海军军医。英年早逝。

  周传谔(1863—?),上海嘉定人。187510月作为第四批留美幼童在邝其照带领下赴美留学。1880年在霍普金斯语法学校毕业,获拉丁文和书法第一名。1881年被迫中断学业归国后,到天津进入医学馆学习西医。毕业后任职军医,后回嘉定,英年早逝。

  此外,1883年春,唐国安借母亲生病回家探亲的机会,私自离校,脱离学籍。刘玉麟也因病辍学,病愈后改任天津电报学堂教习。所以,到1885年首批学生只剩下以上6名学生顺利毕业,经李鸿章的保举,赏给九品衔。

  1883年第二届4名学生入学,都为香港师范学校的毕业生,1887年毕业。他们是徐清华、麦信坚、屈永秋、黄宝森。第三届11名学生全为香港中心学校(HongKong-Central School)毕业生,由于英文程度低而延长了学习年限,其中两名转入电报学校,毕业9人。他们是郑文祺、赵显扬、何守仁、关景贤、尹端模、钟景儒、吴广辉、钟穆生、陈沛熊。

  三、从北洋医学馆到北洋医学堂

  马根济逝世后,就总督医院的归属问题发生了分歧。马根济的继任者路博施在其日记中写道:“有一段时间总督(李鸿章)他们一直觉得支持医院的工作与完全的基督信仰不协调,并考虑撤回他们支持的可能性。”“因此当今天麦肯齐(马根基)医生病逝宣布死亡,总督认为是退出所有经济援助医院的一个有利机会。”由于医院的建设“完全来自中国人自己的资金”,李鸿章等“声称所有建筑、药品和仪器属于他们”。最后通过激烈的争论,医院一分为二:原有医院由英国伦敦会出钱购回;李鸿章在1881年为北洋医学馆修建的建筑中又创建了一所政府办的新医院,时称官医院,由医学馆毕业生管理,天津海关道监督,医学馆随之附属于这所医院。

  189312月,李鸿章使用轮船招商局朱其诏捐赠的资金和土地,建立天津储药施医总医院,并在医院盖起新校舍,委托法国军医梅尼在北洋医学馆的基础上扩建成北洋医学堂。1894626日,李鸿章向光绪帝上《奏医院创立学堂折》,奏请光绪帝为北洋医学堂办学筹发经费,并委任医学馆第一届优秀毕业生林联辉出任北洋医学堂总办,天津税务署欧士敦医官监督一般医学事宜,一切费用从海防经费中支出。林联辉组织制定了《北洋西医学堂学规》,其中包含“甄别学生之规、学堂功课之规、日行之规、考试之规”等内容。规定中强调“临症”最为重要。“临症”是指学生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后,要随同医官到医院诊治病人,相当于现在的医院见习、实习制度。除此之外,学生4年届满,并取得执照,方允许为人治病,但是年限未满或已满而医学未精、未得执照者,除按日轮班随医官在医院临症为人诊治外不得胡乱诊治。北洋医学堂管理更加健全。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天津随之陷落,北洋医学堂所在地段被圈入法租界。林联辉率领教员学生固守不去,救治中外军民,苦心维持3个月,使得北洋医学堂保留下来。袁世凯就任直隶总督后于1902年从联军手中接管天津,随后开始着手恢复北洋医学堂的正常开办和运作。由于此时林联辉已经因积劳成疾病逝。袁世凯于是任命医学馆第二届毕业生屈永秋为总办,法国军医梅尼为总教习。北洋医学堂恢复以后在校学生人数有77名,分为3个年级,修学年限为4年半到5年,学生全部享受官费,经费由天津海关道开支,每年达两万余两。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根据教育部学堂改学校的规定,北洋医学堂随后更名为北洋医学校。

  19139月,中华民国教育部派员到北洋医学校调研,根据当时教育部第16号《专门学校令》规定,将学校更名为直隶公立医学专门学校。19159月,学校搬迁到保定继续办学,历经河北大学医科、河北省立医学院、河北医学院等数次更名,延续至今。1917212日,根据海军总长程璧光呈报的《关于将北洋医学校改为海军医学校归部直辖呈令》,北洋医学校遗留在天津的校舍和部分人员划归海军部管辖,改为天津海军医学校。1933年,天津市市长周龙光擅与驻津法国领事签订有损主权的协约,将该校地产让与法租界,许其拆除以改筑马路,学校被批停办。北洋医学堂在进入民国后形成了“一树两枝”的发展脉络。

请使用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继续阅读书刊

文史天地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承办:文史天地 联系电话:0851-86827135 0851-86813033 邮箱:wstd3282@sina.com

黔ICP备17008417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499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